布林肯終於還是踏上北京土地,今年初布林肯預計訪中,卻因中國氣球事件而無限期延宕。然後是美中之間各種緊張,包括中國在古巴設立監視美國的間諜站,以及六月初美中戰艦在南海幾乎要撞在一起。上一次美國國務卿訪中,要回溯至2018年的龐貝奧,從那之後就是武漢肺炎肆虐全球,美中關係急遽惡化,美中關係回不去的開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一次的布林肯訪中看似又有轉圜,還寒乍暖,儘管美中關係陰晴不定,但可以確定的是此次布林肯與中方的互動遠比兩年前在阿拉斯加指著彼此鼻子互罵要好的太多,從外長秦剛、首席外交官王毅,一直到與習近平見面談了卅五分鐘都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布林肯訪中之後,秦剛表示不排除訪美,另又傳出紐西蘭總理希金斯(Chris Hipkins)將在本月底訪中,再加上今年四月法國總統馬克宏赴中進行國是訪問,一時之間我們是否可以認定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對中國解禁?對比近幾年來西方國家的議員與行政官員接連訪台,最近風潮是否轉為訪中?

大國之間角力,推升到一個衝突臨界點,總有彼此在「小雞遊戲」之下其中一方願意先轉向的求生意志展現,事實上,美國從來就沒說過要放任美中競爭(competition)失控為實質衝突(conflict)。而且美國是民主國家,對中的外交決策相對於中國透明許多,因此美國的意向相對清楚。但中國在外界霧裡看花的情況下,尤其是習近平破格連任前各種鬥爭所導致的混亂,雖然外界不清楚中共到底想幹嘛,但從習體制下各種對外的戰狼作為,隱約感覺到中國想要撂倒美國當老大。同時烏俄戰爭爆發耗弱了俄羅斯實力,也給了習近平連任後一個稱霸亞洲極佳的土壤。但中共究竟無法在硬實力上-軍事與政治-直接跟美國硬碰硬,所以走到一個瓶頸,轉向就是必然的,只是愛面子的中共官員需要一個台階下。整體而言,我們需要更務實看待最近的美中台三邊關係,有以下數點紀錄與觀察。

第一、美對中經貿要嘗試恢復交往,但不包括軍事,軍事仍維持對峙。

第二、財長葉倫說美中如果經貿脫鉤,將會導致許多場災難(disasters)。布林肯對此引述,而且提到美中今年貿易額才創歷史新高,高達七千億美元。

第三、儘管如此,在經貿議題上,美對中的半導體管制在關鍵面向上仍不鬆綁,這些受美方管制的晶片,可能用在中共發展極音速飛彈,與鎮壓維權人士所需的AI設備等。

第四、儘管美中軍事對峙依舊,但雙方都同意要控險,目前看起來美國又比中國更想要控險,因此呼籲要成立軍事對話管道,但布林肯也說中國對此意願較低,美國努力中。

第五、布林肯提到美中仍舊可以合作的面向,應著眼於共同利益(mutual interest),包括氣候變遷、總體經濟穩定、糧食供應等。

第六、在台灣問題上,布林肯在與習近平會面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三個公報、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反對台獨仍舊是美國處理台灣議題的準則。又台海的和平(peace)與穩定(stability)是華府目標。從這點來看,布林肯大可重申台灣的民主與主權獨立,但他沒有,有安撫中共的味道。

第七、布林肯表示,如果台海發生戰事,就目前全球有50%以上的貨船要經過台海與70%的晶片由台灣製造,對於整個世界經濟的影響非同小可。

以上這七點紀錄看似美中緊張關係有緩和跡象,但跟台灣關係在哪?美中之前鬧這麼僵,美中轉圜勢必會讓人想要問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為什麼中國願意再度接納美國,美國有在台灣議題上收斂嗎?

筆者的看法是「沒有」,美國從裴洛西訪台到現在,其實美方訪台的參眾議員與地方行政官員可以說絡繹不絕,完全沒有要對台美高層互訪降溫的意思,最近甚至還與台灣簽署了「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上個月還傳出拜登要比照援助烏克蘭模式,由「總統撥款權」供應台灣5億美元(新台幣154億元)的軍援。針對這些,中共反擊能用的都用了,包括不斷的演習、軍機繞台、船艦還開到台灣東岸,但相較於中國在貿易、科技方面都受到美國封鎖所產生的痛感,對台文攻武嚇久了對台灣民眾不但造成不了實質影響,甚至也讓美國保守派的政治人物正好打抗中牌打得更起勁。自然中共會評估是否做點正事開始跟美國復談?這就是中共,他們吃硬不吃軟,尤其在沒招了的時候。

問題2:布林肯訪中後,美中關係就此變好?

應該很難,長期而言只會越來越壞。因為中共骨子裡想要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除非北京願意回來做老二甚至老三。在國際關係當中如果各國都知曉自己在權力階層中的哪一個位階,並且安於那個位置各司其職,此時平衡就會產生,戰爭得以避免,和平也能維持。儘管中共不斷宣稱他沒有要取代美國的意圖,但隨著美國挺台力道增加,中共因為台灣議題與南海議題要跟美國「對著幹」的態勢是很明顯的。偏偏「維持台灣主權」從川普之後已經變成美國國內政治的紅利,民主、共和兩黨很難因為這個議題而公然吵架,這在極化嚴重的美國是非常難得的事情。具體而言,中共要干預可以為美國國內政治帶來共識的台灣議題,就是挑戰美國作為老大的表現。更不用說台灣如果陷入戰端對於美國經濟的巨大損害。

問題3:美中競爭而不衝突,現在關係甚至有點和緩,對台灣到底好不好?

當然好,從川普到拜登,從裴洛西來台到蔡英文在加州會見麥卡錫,我們都看到台灣各界如果硬起來,對中不畏戰,最後的結果不會是戰爭,而是中國必須坐下來與美國談。這樣的經驗不是告訴台灣人「美中競爭失控為開戰是一舉殲滅萬惡中共與習近平的絕佳良機」,而且習近平夠聰明他也會避免這個可能性。反而是告訴台灣人:備戰的台灣才是美國更願意實質軍援台灣的原因,也能讓中共發現文攻武嚇的邊際效應遞減,不管在台灣安全或者影響台灣選舉結果上,都是邊際效應遞減。當然,一定又會有台灣人擔心,美國會不會因此又置台灣利益而不顧?答案是不容易。畢竟現在美國的氛圍已不再是歐巴馬、小布希或者柯林頓時代,美國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完全不想再因為需要美國經援而願意嘗試西方治理模式的中國,當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就有這個味道。現在的中國擁抱習近平的「中國夢」,打從意識形態上跟西方社會就是陰陽兩隔,但如果這種陰陽兩隔能夠維持一定的平衡,讓邪不勝正,隨著時間流逝,習近平這一代死光後,下一代上來,下下一代上來,以時間換取質變,中國也許有機會出現新面貌。

問題4:美國是否還是世界獨霸?

其實這一點我們反而比較需要從美國自由派媒體的觀點來看,包括在《紐約時報》、《外交政策》等專欄作者,都多次提到過去那個單極的世界已經不復在,美國在經濟甚至政治實力上已經需要共享,美國在援助烏克蘭上一直無法在聯合國號令誰,就是美國政治實力已受侷限的表徵。然而,即使是這些反對美國干預論的自由派學者,都認可美國的軍事實力仍領先中國十年以上,而且中共自己也很清楚,這個「清楚」讓中共不敢侵犯台灣,也讓中共在衝突臨界點時必須與美國坐下來談。隨著Chatgpt的發明,已經有不少提醒美國應正視未來十年美中競爭將在AI場域的聲音,美國必須有所準備。將來美中衝突時,像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或者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這樣的商界人物,就會扮演關鍵的調停或是加溫的角色。


●作者: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