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與中華汽車合作綠色運輸轉型調查,針對台灣中小企業在迎接淨零時代之下,運輸減碳的策略布局,並於今(14)日舉辦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主要發現,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已意識到未來將面對運輸碳中和的挑戰,並有五成以上企業認為綠色運輸具有急迫性,尤其是已被客戶要求碳盤查的企業更進一步要求、建議或提醒供應商將運具改換為電動車,但透過問卷了解,仍有六成企業在觀望中,並普遍認為價格是轉型阻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IPCC 2019報告,運輸排放占全球年碳排的14%,並且持續增加中,而其中72%運輸排放源來自於陸運交通工具;而IPCC 2023報告另指出,由低排放電力驅動的電動車,具有陸運交通減排的最大潛力,因此,從運輸著手減碳已是企業實踐淨零的必修項目。調查結果顯示,雖然電動車價格成本拖累轉型速度,但若有解方,如電池改租用、降低入手與使用成本,企業汰換意願則明顯提升!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表示,ESG趨勢不可能停頓更不可能回頭,唯有了解企業對ESG認知現況、執行困難及期待協助的事項,政府相關部門及提供ESG解決方案業者,才能對症下藥。因此,《今周刊》攜手中華汽車進行「中小企業綠色運輸轉型調查」,鎖定全台上市櫃與未上市的中小企業,對於淨零排放、碳盤查、運輸碳中和和綠色運輸等重要議題進行深入調查。

這次調查時間為2個月,共回收222份問卷,發現超過9成以上企業清楚認知「台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運輸碳中和的挑戰」,只是對如何進行還有很多疑惑或困難;調查也發現,企業在面臨運輸碳中和將採取行動上,多數以「汰換燃油公務車」作為首要目標,也有91%上市櫃公司表示,會要求、建議或提醒供應商運輸載具要換成電動車。梁永煌表示,本次問卷對經濟部、交通部、環保署等相關部會、中小企業、甚至物流業,在綠色運輸轉型布局策略上,及綠色運輸工具生產業者如中華汽車,都非常有意義,也希望藉此讓政府、企業界對綠色運輸轉型有更多了解,能採取更正確的行動。

今年初,交通部針對「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提出關鍵戰略行動計畫草案,其中與電動小貨車相關的主要行動措施有電動物流車補助計畫及建立電動車輛溫室氣體減量抵換獎勵機制,預計有助於提升企業綠色運輸轉型意願。經濟部工業局金屬機電組盧文燦副組長在記者會中說到,國發會已公布運輸轉型策略,工業局負責推動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其中交通部已明訂運具電動化時程,市區公車及公務車先於2030年全面電動化,私人運具如汽車、機車則規劃2040年達成市售比100%的目標。

盧文燦指出,為協助台灣業者搶得這一波運具電動化商機,工業局推出「電動車整車自主生產補助計畫」,提供經費補助,鼓勵業者投入電動車開發並配合在地化要求;工業局也配合電商物流興起推動商用物流電動化,希望物流業者結合車輛業者,共提電動物流示範計畫。

另外,調查結果顯示,81.5%企業願意為「電動物流車隊」加價,再加上政策補助計畫,對於物流業而言,不僅是趨勢也是另一潛力商機,綠色運輸轉型儼然已是各產業競爭力的關鍵。中華汽車廖景雲協理表示,面對電動車市場發展,中華汽車把握有利政策、運用長期累積的自主造車技術,持續投入資源開發電動四輪與二輪產品,並以 2030 年前達成電動商用車系產品全面完備為目標;中華汽車也將「淨零碳排」設為ESG推動目標,設定短、中、長期減碳計畫,於今年展開「以大帶小減碳共好推進計畫」,未來將以自身經驗帶領上下游協力廠逐步進行「溫室盤查輔導」、「節能減碳輔導」、「綠電建置」等轉型專案,以期共同邁向2050淨零碳排。

最後,《今周刊》強調,過去交通運輸系統過度依靠燃油,只有轉型才能有有效減緩氣候與空污問題,尤其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路徑中,也將運具電動化列入重要政策目標。今周刊透過綠色運輸轉型調查,從認知(觀念)、轉型(科技應用)、作為(具體做法)等三大面向找出中小企業在過渡到綠色運輸中的阻力與對應解方,並結合中華汽車共同推動低碳轉型,積極發展低碳運具,共創台灣交通運輸乾淨、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