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期掀起「#MeToo」浪潮,被控訴的對象從政壇到媒體界、學術界、文化界,受害者們紛紛挺身而出訴說個人遭性騷的經驗,影響遍及全社會,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洪流。但是套用作家卡佛(Raymond Carver)的名句型,當我們談論「#MeToo」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MeToo」的起點
「如果所有曾被性騷擾或侵犯的女性都能發一條『MeToo』的推文,那人們或許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莎米蘭諾
好萊塢金牌製片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2017年被揭發他「性侵魔」的真面目,維斯坦藉著金牌製片人的話語權與權柄,對被害人施以威脅強暴、毆打欺騙的手段,且在事後再以恐懼讓被害人噤聲。溫斯坦的惡行持續了30年,一直到撰稿人法羅(Ronan Farrow)與《紐約時報》的記者坎特(Jodi Kantor)與圖伊(Megan Twohey)的努力下,才將整起事件公諸於世。
而當時,美國女演員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發文號召,要曾被性騷或性侵的網友,以「#MeToo」為關鍵字,來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莎米蘭諾的呼籲獲得了熱烈迴響,發文後的第一天,MeToo在推特上就被使用超過20萬次,第二天更突破50萬次。而在臉書,則是在24小時之內,就有470萬人於1200條動態中提到MeToo。
不過,「MeToo」這個詞最早是於2006年由社運人士伯克(Tarana Burke)提出,當時伯克希望替曾遭到性侵的女性發聲、給予支持,提高人們對於這個議題的注意,並為此製作一部名為「MeToo」的紀錄片。
「#MeToo」的接力
「如果事情持續發展下去,將讓完全讓我之前的努力黯然失色。」~伯克
最早於2006年被提出的「MeToo」,到2017年才成為一種風行草偃的運動。
莎米蘭諾選用「MeToo」這個詞,並把它當作標籤時,她其實不知道伯克的紀錄片。伯克表示,自己當時看到「#MeToo」突然爆紅,一度擔心仍在籌備中的紀錄片會被淹沒,伯克訪談的受害婦女大多是有色人種的女性,這與哈維溫斯坦在好萊塢被揭發,受害者多是白人女性的敘事不太一樣。但伯克轉念一想,「#MeToo」運動帶來的力量,展示了性暴力的普遍性,超越了人種,也超越了地域。受害者大聲說出自己的遭遇,這與她當年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一致的。
之後莎米蘭諾在媒體上讀到了伯克的故事,她在個人推特上轉發關於伯克「MeToo」紀錄片的報導,並將「MeToo」這個詞歸功於伯克。
「#MeToo」的變異
「#MeToo煽動了一場應該被留在中世紀的獵巫行動。」~漢內克
從伯克的「MeToo」到莎米蘭諾的「#MeToo」,兩者的精神內核確實頗有共通之處,無意中完成了一個跨越10年的接力。事後莎米蘭諾與伯克也經常聯袂出席相關場合,兩人共同成為「#MeToo」的公眾形象,讓「#MeToo」運動能夠激起更廣泛的對話與連結。
然而,隨著「#MeToo」運動在全球野火燎原,這個標籤被賦予的意義越來越多,而且不是每層新添加上去的,都是正面觀感。
像是奧地利名導漢內克(Michael Haneke),他在2018年接受訪問時就認為,「#MeToo」運動已經變質成一種「獵巫」,而且讓電影圈人人自危。漢內克強調性侵是不能被允許,絕對應該譴責,但是漢內克認為「#MeToo」運動的指控,包括了許多陳年舊案,而且沒有提供證據。
作為一個導演,漢內克認為不少優秀的演員,僅因為捲入爭議就被電影業排除,而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他也擔心「#MeToo」運動帶來反情色的風潮,但是在許多藝術電影裡面,性與情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強尼戴普成為被冤枉男性的代言人
「你,強尼戴普,去告訴大家說你是受害者,你認為有人會相信你嗎?」~安柏赫德
漢內克在2018年的言論或許沒有獲得太多認同,不過2022年,男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前妻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世紀官司,卻讓輿論氣氛產生變化。
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互告誹謗,最終強尼戴普獲得勝訴,安柏赫德旋即將自己的敗訴稱作「時代的倒退,倒退到對女性遭受暴力無動於衷」,而強尼戴普則說「真理永不消失」,並稱自己的生活因為被指控家暴而永遠改變,「謠言在一秒內繞了世界兩圈」。
很多人認為安柏赫德在與強尼戴普離婚後,於2018年在《華盛頓郵報》撰寫專欄提到自己遭受家暴,是因為受到「#MeToo」運動的「啟發」,安柏赫德挪用了「#MeToo」運動替受害女性發聲的輿論氣氛,快速在公眾心中未審先判,將強尼戴普與家暴男劃上等號。在安柏赫德專欄見報的4天後,迪士尼就讓強尼戴普從《神鬼奇航》系列中退出,強尼戴普被好萊塢列為拒絕往來戶,雖然他最終贏得了官司,但那些本應屬於他的出演機會,錯過了就不再回來。
「#MeToo」=女權?
「新的篇章終於開始,真理永不消失,真理永不消失。」~強尼戴普
而強尼戴普的例子又帶出了另一層角度的反思,「#MeToo」是替性侵/性騷受害者發聲的運動,難道受害者僅限於女性,男性就不會遭到權勢性騷嗎?
伊朗女演員法拉哈尼(Golshifteh Farahani)在聲援頭巾運動時,把其稱之為伊朗版的「#MeToo」,因為她認為兩者都是關於「女性和她們身體的自由」,並強調支持「#MeToo」運動的人,也應該要支持頭巾運動。
伊朗的頭巾運動源自一位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之死,她因為未戴好頭巾,遭宗教警察逮捕,警方聲稱艾米尼被捕後心臟病突發身亡,但民眾指控艾米妮是被警察毒打致死,因此在伊朗掀起一波抗議運動。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伊朗女性爭取她們服飾的自由,然而將這事與「#MeToo」運動相連結,正好說明「#MeToo」已經成為一種圖騰,當大眾對「#MeToo」運動的認知,逐漸化約成一種女權運動、社會運動,與「MeToo」最初始的內核,讓受害者公開說出自己遭性騷/性侵的經驗,無形中產生了變化。
「#MeToo」是標籤,但不只是標籤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翁文方
如果把「#MeToo」運動當作一場接力賽,從2006年至今,已經換了一棒又一棒,在不同時期擁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MeToo」運動仍會持續出現在新聞版面上,在全球任何國家,只要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好比近期的台灣,「#MeToo」就會成為迅速喚醒大眾認知的標籤。
伯克曾分享自己對於「#MeToo」運動的觀察,她認為這個標籤給人們帶來一種希望,受害者似乎可以藉此獲得替自己發聲的勇氣,但是想要希望成真,沒有魔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落實。
「#MeToo」推動了許多不同地區的社會,對相關議題進行更多的公開討論,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一,但它帶來的熱度有週期性,伯克透露自己看過太多例子,受害者一下子獲得所有人的支持,然後時間過去,人們的支持越來越淡,最終,大家仍必須要回到自己的日子。除了當事人本身,旁人很難把時間無止盡地投注在關心上。伯克強調,不需要為此感到內疚,「#MeToo」不只是運動、也不只是標籤,無論隔了多久,只要想為正確的事情大聲疾呼,「#MeToo」就在那裡。這場接力賽一直在跑,只有當性騷與性侵不再發生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終點。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所有曾被性騷擾或侵犯的女性都能發一條『MeToo』的推文,那人們或許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莎米蘭諾
好萊塢金牌製片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2017年被揭發他「性侵魔」的真面目,維斯坦藉著金牌製片人的話語權與權柄,對被害人施以威脅強暴、毆打欺騙的手段,且在事後再以恐懼讓被害人噤聲。溫斯坦的惡行持續了30年,一直到撰稿人法羅(Ronan Farrow)與《紐約時報》的記者坎特(Jodi Kantor)與圖伊(Megan Twohey)的努力下,才將整起事件公諸於世。
而當時,美國女演員莎米蘭諾(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發文號召,要曾被性騷或性侵的網友,以「#MeToo」為關鍵字,來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莎米蘭諾的呼籲獲得了熱烈迴響,發文後的第一天,MeToo在推特上就被使用超過20萬次,第二天更突破50萬次。而在臉書,則是在24小時之內,就有470萬人於1200條動態中提到MeToo。
不過,「MeToo」這個詞最早是於2006年由社運人士伯克(Tarana Burke)提出,當時伯克希望替曾遭到性侵的女性發聲、給予支持,提高人們對於這個議題的注意,並為此製作一部名為「MeToo」的紀錄片。
「#MeToo」的接力
「如果事情持續發展下去,將讓完全讓我之前的努力黯然失色。」~伯克
最早於2006年被提出的「MeToo」,到2017年才成為一種風行草偃的運動。
莎米蘭諾選用「MeToo」這個詞,並把它當作標籤時,她其實不知道伯克的紀錄片。伯克表示,自己當時看到「#MeToo」突然爆紅,一度擔心仍在籌備中的紀錄片會被淹沒,伯克訪談的受害婦女大多是有色人種的女性,這與哈維溫斯坦在好萊塢被揭發,受害者多是白人女性的敘事不太一樣。但伯克轉念一想,「#MeToo」運動帶來的力量,展示了性暴力的普遍性,超越了人種,也超越了地域。受害者大聲說出自己的遭遇,這與她當年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一致的。
之後莎米蘭諾在媒體上讀到了伯克的故事,她在個人推特上轉發關於伯克「MeToo」紀錄片的報導,並將「MeToo」這個詞歸功於伯克。
「#MeToo」的變異
「#MeToo煽動了一場應該被留在中世紀的獵巫行動。」~漢內克
從伯克的「MeToo」到莎米蘭諾的「#MeToo」,兩者的精神內核確實頗有共通之處,無意中完成了一個跨越10年的接力。事後莎米蘭諾與伯克也經常聯袂出席相關場合,兩人共同成為「#MeToo」的公眾形象,讓「#MeToo」運動能夠激起更廣泛的對話與連結。
然而,隨著「#MeToo」運動在全球野火燎原,這個標籤被賦予的意義越來越多,而且不是每層新添加上去的,都是正面觀感。
像是奧地利名導漢內克(Michael Haneke),他在2018年接受訪問時就認為,「#MeToo」運動已經變質成一種「獵巫」,而且讓電影圈人人自危。漢內克強調性侵是不能被允許,絕對應該譴責,但是漢內克認為「#MeToo」運動的指控,包括了許多陳年舊案,而且沒有提供證據。
作為一個導演,漢內克認為不少優秀的演員,僅因為捲入爭議就被電影業排除,而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他也擔心「#MeToo」運動帶來反情色的風潮,但是在許多藝術電影裡面,性與情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強尼戴普成為被冤枉男性的代言人
「你,強尼戴普,去告訴大家說你是受害者,你認為有人會相信你嗎?」~安柏赫德
漢內克在2018年的言論或許沒有獲得太多認同,不過2022年,男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與前妻安柏赫德(Amber Heard)的世紀官司,卻讓輿論氣氛產生變化。
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互告誹謗,最終強尼戴普獲得勝訴,安柏赫德旋即將自己的敗訴稱作「時代的倒退,倒退到對女性遭受暴力無動於衷」,而強尼戴普則說「真理永不消失」,並稱自己的生活因為被指控家暴而永遠改變,「謠言在一秒內繞了世界兩圈」。
很多人認為安柏赫德在與強尼戴普離婚後,於2018年在《華盛頓郵報》撰寫專欄提到自己遭受家暴,是因為受到「#MeToo」運動的「啟發」,安柏赫德挪用了「#MeToo」運動替受害女性發聲的輿論氣氛,快速在公眾心中未審先判,將強尼戴普與家暴男劃上等號。在安柏赫德專欄見報的4天後,迪士尼就讓強尼戴普從《神鬼奇航》系列中退出,強尼戴普被好萊塢列為拒絕往來戶,雖然他最終贏得了官司,但那些本應屬於他的出演機會,錯過了就不再回來。
「#MeToo」=女權?
「新的篇章終於開始,真理永不消失,真理永不消失。」~強尼戴普
而強尼戴普的例子又帶出了另一層角度的反思,「#MeToo」是替性侵/性騷受害者發聲的運動,難道受害者僅限於女性,男性就不會遭到權勢性騷嗎?
伊朗女演員法拉哈尼(Golshifteh Farahani)在聲援頭巾運動時,把其稱之為伊朗版的「#MeToo」,因為她認為兩者都是關於「女性和她們身體的自由」,並強調支持「#MeToo」運動的人,也應該要支持頭巾運動。
伊朗的頭巾運動源自一位庫德族女子艾米尼(Mahsa Amini)之死,她因為未戴好頭巾,遭宗教警察逮捕,警方聲稱艾米尼被捕後心臟病突發身亡,但民眾指控艾米妮是被警察毒打致死,因此在伊朗掀起一波抗議運動。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支持伊朗女性爭取她們服飾的自由,然而將這事與「#MeToo」運動相連結,正好說明「#MeToo」已經成為一種圖騰,當大眾對「#MeToo」運動的認知,逐漸化約成一種女權運動、社會運動,與「MeToo」最初始的內核,讓受害者公開說出自己遭性騷/性侵的經驗,無形中產生了變化。
「#MeToo」是標籤,但不只是標籤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翁文方
如果把「#MeToo」運動當作一場接力賽,從2006年至今,已經換了一棒又一棒,在不同時期擁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信「#MeToo」運動仍會持續出現在新聞版面上,在全球任何國家,只要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好比近期的台灣,「#MeToo」就會成為迅速喚醒大眾認知的標籤。
伯克曾分享自己對於「#MeToo」運動的觀察,她認為這個標籤給人們帶來一種希望,受害者似乎可以藉此獲得替自己發聲的勇氣,但是想要希望成真,沒有魔法,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落實。
「#MeToo」推動了許多不同地區的社會,對相關議題進行更多的公開討論,這是它最大的成功之一,但它帶來的熱度有週期性,伯克透露自己看過太多例子,受害者一下子獲得所有人的支持,然後時間過去,人們的支持越來越淡,最終,大家仍必須要回到自己的日子。除了當事人本身,旁人很難把時間無止盡地投注在關心上。伯克強調,不需要為此感到內疚,「#MeToo」不只是運動、也不只是標籤,無論隔了多久,只要想為正確的事情大聲疾呼,「#MeToo」就在那裡。這場接力賽一直在跑,只有當性騷與性侵不再發生的那一天,才是真正的終點。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如果您或家人、朋友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或性騷擾的困擾,或是您知道有兒童、少年、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受到身心虐待、疏忽或其他嚴重傷害其身心發展的行為,請主動撥113,透過專業社工員處理,救援受虐者脫離危機。
※ 拒絕暴力請撥打:113、110
更多「台版MeToo事件」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