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交通罰鍰超收 議員:專款改善交通工程

▲議員陳俞融、陳淑華等人要求,有效利用交通罰鍰收入,專款專用改善交通工程,給市民安全行走及行車的環境。 (圖/柳榮俊攝2023.6.14)
▲議員陳俞融、陳淑華等人要求,有效利用交通罰鍰收入,專款專用改善交通工程,給市民安全行走及行車的環境。 (圖/柳榮俊攝2023.6.14)

記者柳榮俊/台中報導

台中市議會今(14)日進行市政總質詢,民進黨市議員陳俞融、謝家宜、陳淑華、張芬郁、陳雅惠、蕭隆澤等人聯合質詢指出,國際媒體CNN報導指出台灣馬路不安全,根據建設局資料,111年到112年目前為止,新闢道路共50條,其中竟只有16條有人行道,今年112年的7條新闢道路完全都沒有人行道,議員要求有效利用交通罰鍰收入,專款專用改善交通工程,給市民安全行走及行車的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俞融指出,建設局口口聲聲說要提升人行環境,但今年新闢道路卻半條人行道都沒有,明明新闢道路時是增設實體人行道的最好時機,避免日後還要調整路型、退縮等問題,還要因經費問題,讓行人最後可能又只能走在馬路上與車爭道,徒增危險。


陳俞融也質疑,新闢道路若以道路空間角度來看,應是越大條(道路寬度越大)的路,越有空間設置人行道,然而根據市府資料,有12米甚至15米寬的大道路如都沒有人行道,建設局到底標準在哪裡?


陳俞融說,根據市府資料顯示,109年至112年建設局執行燙平專案統計完成373公里,使用經費共約22億5,185萬元。然而109年至112年 新闢人行道統計約35.6公里,改善人行道長度則約39.2公里,使用經費約計7億9,612萬元。陳俞融感嘆,市府說要改善行人安全,但人行道改善跟道路改善程度不成正比,不只使用經費差了3倍,改善長度更差了5倍之多,實在看不到市府決心。


陳淑華提到,台中市今年1-5月A1交通事故發生76件,其中共有76人死亡,行人就佔了11人,有9件是行人過馬路被撞、2件是行人於路旁被撞,再再顯示市府應趕快動起來,展現決心,保障行人安全,不能再讓行人死亡事故持續發生。


謝家宜、蕭隆澤說,從台中市警局每年公布的十大易肇事路口,可以看出其中有多處路口重複,交通局是否也有同時審視這些路口的道路規劃設計上的問題,進而透過交通工程來設法改善?謝家宜也提及行人專用時相的設置,台中市在六都中倒數第二,交通局應該盡快盤點需要設置的路口,並訂出目標及設置期程。


張芬郁及蕭隆澤則表示,台中市民在這三年(109-111)收到的交通違規罰單總數達694萬餘張,罰鍰收入達69億8053萬,每年超過20億以上,其中只有9.9億由警察局、交通局和教育局用於改善交通等用途,她要求提高比例,專款專用於交通規劃、增加安全,減少民眾違規情形,而非猛開罰單增加罰鍰收入。


陳雅惠說,走在人行道上,常被許多障礙物阻礙,包括台電變電箱、電信交換箱、監視器控制箱及交通號誌控制箱、電桿、消防栓、路燈等等阻擋去路,行人非常無奈,被迫與車爭道,險象環生,不但意外頻傳,甚至衍生國賠事件,她要求市府啟動人行道違建物排除計畫,儘速盤點人行道障礙物,並協調管線單位排除,希望把人行道還給市民,維護行人安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