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再論述
國防部6月3日1850時發布新聞稿指出:美驅逐艦與加拿大護衛艦各乙艘,於今日航經台灣海峽由南向北行駛通過台灣海峽北駛,期間國軍全程掌握我周邊海空域相關動態,狀況均正常。
※現階段軍艦分類漸趨模糊。
國防部發布新聞稿後隨即引起軍事媒體圈的反彈,主要是過往台灣都慣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何以本次要用中國慣用的護衛艦?這種非難有其道理,因為哈里法克斯級英文為 Halifax Class Frigate,中文就是哈里法克斯巡防艦,該級軍艦滿載排水量達4770噸,為1988到1996年陸續下水服役的軍艦。
過往世界各國海軍以噸位與火力來區分艦艇級別,例如戰艦、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護衛艦到巡邏艦等,但冷戰時期與後冷戰時期這種區分方式漸趨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戰艦已經在1980年代後消失於海軍艦艇類別。目前各國尤其是美國,多半以驅逐艦當做主要艦艇,不過以美軍慣用的神盾級驅逐艦來說,這級艦艇的排水量直逼二戰時期的巡洋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艦艇,例如055大驅,這型艦艇排水量直逼巡洋艦,用055巡洋艦稱呼也不為過,2022年被擊沉的俄羅斯巡洋艦莫斯克號,排水量為12500噸,稱萬噸大驅為巡洋艦也是可以的。
以哈里法克斯級軍艦來說,比排水量來說是哈里克斯驅逐艦,但這級軍艦所執行的任務為巡防艦,故一般以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稱謂,但總的來說絕對不是哈里法克斯級護衛艦。媒體之所以此吹毛求疵主要還是在慣用語不想被中國影響,例如航艦與航母的區別,電腦與計算機等。公部門若真有疑慮不妨先參看英文,再對比「軍語詞典」即可。
※大型軍艦戰場生存性或許越來越小,但可用彈性極大。
歐美艦艇頻繁駛入台灣海峽或周邊海域,許多中國媒體即刻反擊,大致是某型艦根本不是054或是055軍艦的對手,甚至連美軍航艦在周遭海域時也說,我們有東風21D與東風26飛彈等等。
就單一艦艇對比或是純軍事作戰來說,上述說法並無錯誤,但各國派遣艦艇前來軍事意義雖然不大,但象徵意義卻很強,直白地說就是實質傷害性不強但侮辱性極大,畢竟中國一再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怎麼歐美國艦艇駛入相關海域也不見多大反應?最明顯的是美軍艦艇一再駛入南海島礁海域,亦不見中國海軍做多大反應。
最離奇的是這兩年有許多離奇的軍事新聞出爐亦不見中國反應,例如美艦逼近長江口,卻不見中國艦艇跟監等。這主要在於人類社會經過長年征戰,對陸戰與海戰已有一定規範,例如200浬經濟海域,12與24浬的領海與鄰接區等。一般來說海權比較強大的國家不會在意國際規範,因為軍艦的行駛範圍可以較大,但海權較弱的國家會因為(管不到)而主張比較大的管轄範圍。
各國艦艇會以各種理由通過台灣海峽與周邊海域,不過直白說這並不代表各國肯定支持台灣,因為各國各自有其盤算。透過近期許多艦艇的動態我們可以得知,原來大國海軍的艦艇是這樣子運用的。美軍近岸戰鬥艦莫比爾號(LCS 26),先前於5月初參加新加坡海軍展(IMDEX),於5月下旬參加蘭卡威航展(LIMA)的海上觀艦式。美國與加拿大海軍會用,中國也會,例如湛江號(165)驅逐艦參加蘭卡威航展艦艇觀艦式後,於6月初參加印尼舉辦的科莫多海上演習。
過往英國在18與19世紀所奠定的海權基礎,其相關的軍事/外交槓桿,軍艦的運用彈性與海上執勤的長時間特性,並未因武器系統的進步而改變,海軍艦艇依舊會對當地國造成極大的威脅,例如近幾個月已經常態化逼近台灣海域的中國艦艇,承平時期達4-5艘之多。這些艦艇平常打不得但台灣卻又得分兵伴航與戒護,真正發生海戰時,很可能台灣依靠陸基雄三飛彈護衛即可,畢竟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的案例帶給中台雙方極大的啟示。中國會說我們不是俄羅斯,但我方也可以說我們有比海王星號更強大的雄三飛彈。但無論如何,這一大批艦艇其實都會帶給海軍極大壓力,甚至部分士氣也會受到影響。這是大國運用海軍的奧妙,必要時還可以「召回」,不像射擊短程彈道飛彈那樣的「有去無回」。
※歐美艦艇頻繁前來亞太。
這些艦艇頻繁前往印太有許多激進的評論指出,這是21世紀的「八國聯軍」,但若從外交糾葛來看或許比較實際。美國自不用說,英國因香港議題而與中國有嫌隙,加拿大因有2名公民遭中國拘留與孟婉舟事件而結怨,其他國家如義大利等,主要是退出一帶一路等外交考量。
其他英法德等國主要是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在美國「拉幫結派」的思考下,雙方互相幫蹭與合作,區區一艘或兩艘軍艦真的沒有甚麼軍事效果,但若跟著美國大戰略走,派遣一到兩艘軍艦來印太地區,但在商務與貿易上卻又與中國交好,似乎是歐洲國家最大的國家利益所在。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階段軍艦分類漸趨模糊。新聞
※大型軍艦戰場生存性或許越來越小,但可用彈性極大。
※歐美艦艇頻繁前來亞太。
國防部6月3日1850時發布新聞稿指出:美驅逐艦與加拿大護衛艦各乙艘,於今日航經台灣海峽由南向北行駛通過台灣海峽北駛,期間國軍全程掌握我周邊海空域相關動態,狀況均正常。
※現階段軍艦分類漸趨模糊。
國防部發布新聞稿後隨即引起軍事媒體圈的反彈,主要是過往台灣都慣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何以本次要用中國慣用的護衛艦?這種非難有其道理,因為哈里法克斯級英文為 Halifax Class Frigate,中文就是哈里法克斯巡防艦,該級軍艦滿載排水量達4770噸,為1988到1996年陸續下水服役的軍艦。
過往世界各國海軍以噸位與火力來區分艦艇級別,例如戰艦、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護衛艦到巡邏艦等,但冷戰時期與後冷戰時期這種區分方式漸趨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戰艦已經在1980年代後消失於海軍艦艇類別。目前各國尤其是美國,多半以驅逐艦當做主要艦艇,不過以美軍慣用的神盾級驅逐艦來說,這級艦艇的排水量直逼二戰時期的巡洋艦。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艦艇,例如055大驅,這型艦艇排水量直逼巡洋艦,用055巡洋艦稱呼也不為過,2022年被擊沉的俄羅斯巡洋艦莫斯克號,排水量為12500噸,稱萬噸大驅為巡洋艦也是可以的。
以哈里法克斯級軍艦來說,比排水量來說是哈里克斯驅逐艦,但這級軍艦所執行的任務為巡防艦,故一般以哈里法克斯級巡防艦稱謂,但總的來說絕對不是哈里法克斯級護衛艦。媒體之所以此吹毛求疵主要還是在慣用語不想被中國影響,例如航艦與航母的區別,電腦與計算機等。公部門若真有疑慮不妨先參看英文,再對比「軍語詞典」即可。
※大型軍艦戰場生存性或許越來越小,但可用彈性極大。
歐美艦艇頻繁駛入台灣海峽或周邊海域,許多中國媒體即刻反擊,大致是某型艦根本不是054或是055軍艦的對手,甚至連美軍航艦在周遭海域時也說,我們有東風21D與東風26飛彈等等。
就單一艦艇對比或是純軍事作戰來說,上述說法並無錯誤,但各國派遣艦艇前來軍事意義雖然不大,但象徵意義卻很強,直白地說就是實質傷害性不強但侮辱性極大,畢竟中國一再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怎麼歐美國艦艇駛入相關海域也不見多大反應?最明顯的是美軍艦艇一再駛入南海島礁海域,亦不見中國海軍做多大反應。
最離奇的是這兩年有許多離奇的軍事新聞出爐亦不見中國反應,例如美艦逼近長江口,卻不見中國艦艇跟監等。這主要在於人類社會經過長年征戰,對陸戰與海戰已有一定規範,例如200浬經濟海域,12與24浬的領海與鄰接區等。一般來說海權比較強大的國家不會在意國際規範,因為軍艦的行駛範圍可以較大,但海權較弱的國家會因為(管不到)而主張比較大的管轄範圍。
各國艦艇會以各種理由通過台灣海峽與周邊海域,不過直白說這並不代表各國肯定支持台灣,因為各國各自有其盤算。透過近期許多艦艇的動態我們可以得知,原來大國海軍的艦艇是這樣子運用的。美軍近岸戰鬥艦莫比爾號(LCS 26),先前於5月初參加新加坡海軍展(IMDEX),於5月下旬參加蘭卡威航展(LIMA)的海上觀艦式。美國與加拿大海軍會用,中國也會,例如湛江號(165)驅逐艦參加蘭卡威航展艦艇觀艦式後,於6月初參加印尼舉辦的科莫多海上演習。
過往英國在18與19世紀所奠定的海權基礎,其相關的軍事/外交槓桿,軍艦的運用彈性與海上執勤的長時間特性,並未因武器系統的進步而改變,海軍艦艇依舊會對當地國造成極大的威脅,例如近幾個月已經常態化逼近台灣海域的中國艦艇,承平時期達4-5艘之多。這些艦艇平常打不得但台灣卻又得分兵伴航與戒護,真正發生海戰時,很可能台灣依靠陸基雄三飛彈護衛即可,畢竟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的案例帶給中台雙方極大的啟示。中國會說我們不是俄羅斯,但我方也可以說我們有比海王星號更強大的雄三飛彈。但無論如何,這一大批艦艇其實都會帶給海軍極大壓力,甚至部分士氣也會受到影響。這是大國運用海軍的奧妙,必要時還可以「召回」,不像射擊短程彈道飛彈那樣的「有去無回」。
※歐美艦艇頻繁前來亞太。
這些艦艇頻繁前往印太有許多激進的評論指出,這是21世紀的「八國聯軍」,但若從外交糾葛來看或許比較實際。美國自不用說,英國因香港議題而與中國有嫌隙,加拿大因有2名公民遭中國拘留與孟婉舟事件而結怨,其他國家如義大利等,主要是退出一帶一路等外交考量。
其他英法德等國主要是呼應美國的印太戰略,在美國「拉幫結派」的思考下,雙方互相幫蹭與合作,區區一艘或兩艘軍艦真的沒有甚麼軍事效果,但若跟著美國大戰略走,派遣一到兩艘軍艦來印太地區,但在商務與貿易上卻又與中國交好,似乎是歐洲國家最大的國家利益所在。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