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準備進入夏天颱風季前,台灣各地常會有「早上大太陽,中午後變天」的情況,又急又快的雨勢像老天爺在潑水般不斷降下,也讓許多準備下班返家的民眾感到煩躁;中央氣象局表示,這樣的降雨主要就是「強烈對流」引起的,這些雨勢可出現在白天,也可以出現在夜晚,台灣在梅雨季中,當梅雨鋒面活躍時,就常出現大雷雨,且持續時間往往可達數小時,甚至造成豪雨成災的結果,民眾絕不能忽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指出,以近期台灣大氣環境為例,台灣受到副熱帶高壓影響,衛星雲圖中,藍色是沒有高雲的地方,台灣上空往東、往西都偏藍色,這是副熱帶高壓帶影響的特徵,這個季節「低層大氣」相對濕暖,所以白天陸地上日照增溫就容易有對流雲發展起來。

▲鄭明典表示,台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低層大氣」相對濕暖,所以白天陸地上日照增溫就容易有對流雲發展起來。(圖/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
▲鄭明典表示,台灣受副熱帶高壓影響,「低層大氣」相對濕暖,所以白天陸地上日照增溫就容易有對流雲發展起來。(圖/翻攝中央氣象局官網)
氣象局則解釋,午後的雷雨,大致有發展期、成熟期及消散期3階段,在第一階段先是形成上升氣流,把溫暖潮溼的空氣送到半空中。上升的空氣遇冷,水氣就會開始凝結而變成雲,當氣流繼續上升,雲就越積越高,直上更冷的高空,雲中的水珠變得更大更重,有的凍結成雪或雹,有的雨滴越結越大,直到無法再被上升氣流所支持就會開始落下,而在降雨之前的下降氣流,會造成涼爽的陣風,這就表示意一場雷雨快要來臨。

氣象局補充,雷雨可分為「鋒面雷雨」和「氣團雷雨」2種,「鋒面雷雨」主要是動力因素所造成,即暖溼空氣被鋒面抬升,引起強烈對流而產生;「氣團雷雨」則常發生在夏季午後2點至3點時,主要是因為「熱力作用」產生,白天由於太陽照射,使局部地區空氣發生對流性不穩定現象,因而常發生雷雨,其造成災害的嚴重程度往往不如鋒面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