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再度升溫,疾管署針對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像是癌友、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先天性免疫不全、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HIV陽性等,有條件地提供公費施打單株抗體,有助於降低其染疫及重症風險。由於這類患者即便在施打疫苗後,自身產生抗體效果也較一般人低,確診後不僅可能需延遲或中斷既有療程,甚至重症風險也高出不少,因此建議採取「被動免疫」施打單株抗體,把製好的抗體直接打進體內,給免疫力低下病友多一層保護力!
根據疾管署5/30日公布數據顯示,這一波疫情二確、三確的患者越來越多,推估每日約有3000到4000人重複感染。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目前民眾施打疫苗,需要仰賴身體免疫功能,自行激化主動產生抗體,而免疫低下患者,因自身免疫功能差,難以經由疫苗主動激化抗體,面對疫情增溫、口罩解封的大環境,迫切要重視疫苗保護力不足的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柏儒表示,癌友接受治療時,會造成身體機能損害,連帶對免疫功能損傷。(圖/NOWnews今日新聞)
▲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柏儒表示,癌友接受治療時,會造成身體機能損害,連帶對免疫功能損傷。(圖/NOWnews今日新聞)
台大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邱柏儒指出,以癌友來說,癌細胞不正常增生且侵犯身體各部位,造成身體機能損害,再加上治療方式例如化療、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等殺死癌細胞,也連帶會對免疫功能造成損傷,而因為免疫功能低下,自主產生抗體的效益不佳,就有研究指出,血液惡性腫瘤患者中僅有50%在接種疫苗後能有抗體反應,且染疫後復原時間長且重症風險高,確診重症可能會遇到治療藥物改變、化療延遲等問題。
正因為單株抗體不同於疫苗的機轉,是直接將有作用力的抗體提供給病人,價格自然較為昂貴,針對單株抗體為何要價不斐,邱柏儒醫師說明,施打單株抗體的邏輯,就類似直接架設一套防空飛彈系統,當COVID-19病毒進入體內,讓身體有對抗的保護力,根據研究數據顯示,血癌患者確診後重症機率高達20%,若是施打單株抗體後重症人數則可有效減少一半以上,目前疾管署是採公費提供給七大類病患施打,呼籲符合條件的病患應把握,主動諮詢主治醫師討論施打的必要性。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醫師蔡昀臻提醒,免疫不全或是因為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即使接種疫苗後仍無法產生足夠之保護力。(圖/NOWnews今日新聞)
▲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科醫師蔡昀臻提醒,免疫不全或是因為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即使接種疫苗後仍無法產生足夠之保護力。(圖/NOWnews今日新聞)
除了癌症治療的患者外,蔡昀臻醫師指出,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對免疫系統有不同程度降低的疾病患者,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同樣在確診後重症機率提高,甚至誘發自體免疫疾病更加嚴重。根據研究發現確診半年後,免疫疾病累積發生率高達3%,是未感染者的3倍。
根據最新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於COVID-19暴露前給予預防性單株抗體,可預防免疫低下族群感染新冠以及重症風險。蔡昀臻醫師進一步呼籲,若是疾病狀況穩定,不需要常常更換藥物的患者,建議主動找醫師進一步討論規劃施打長效型單株抗體。
目前疾管署公費單株抗體對象包括七大類:需積極治療的癌症患者;具有重大傷病卡的血液腫瘤病患;具有重大傷病卡的器官移植、血液幹細胞移植者;具重大傷病卡需終身治療之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患者;具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免疫細胞CD4小於200cells/mm3;曾在一年內接受CAR-T治療或B細胞清除治療者。

▲免疫低下患者自身產生抗體效果不佳,醫師建議採「被動免疫」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符合七大類公費條件的病友可主動諮詢主治醫師。(圖/疾管署)
▲免疫低下患者自身產生抗體效果不佳,醫師建議採「被動免疫」施打預防性單株抗體,符合七大類公費條件的病友可主動諮詢主治醫師。(圖/疾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