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by Justine Triet
評分:9.5/10
第76屆坎城影展27日晚間正式落幕,最高榮譽獎項「金棕櫚獎」(Palme d'Or)頒給法國導演潔絲汀楚特(Justine Triet)執導的《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這也使潔絲汀楚特成為繼《鋼琴師和她的情人》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鈦》導演茱莉亞迪古何諾(Julia Ducournau)後,史上第3位獲金棕櫚殊榮的女導演。
在這個全球媒體聚焦的場合上,潔絲汀楚特也在得獎感言特別痛批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對文化政策與年金改革的作為,批評政府的緊縮政策。她稱馬克宏政府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強制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的法律,並批評「這個新自由主義政府支持的文化商業化,正在打破法國的『文化免議』(Cultural exception)政策,沒有它我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
法國導演潔絲汀楚特是道地的「坎城之女」,第一部長片作品《恐慌年代》(Age of Panic, 2013)入選坎城法語電影聯盟的「ACID」單元、第二部作品《維多莉亞沒有祕密》於2016年獲選坎城影展影評人週開幕片、《寂寞診療室》(Sibyl, 2019)更入圍坎城競賽。十年內,楚特與迪古何諾看似是主流法國女導演,在坎城影展的嫡系體制內人生順遂,實際上法國電影版圖變化多端,她們靠著天份和真誠,好運地站在這個位置。
今年,《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2023),我們見證了一個既懂得文學,又懂得電影調度的女性導演的成長、成熟、燦爛;台上台下,電影內外,楚特凝視著「藝術家夫妻」關係中最刺眼的核心。全片影像極度簡潔,十分當代,有點紀錄片質感,整部片就是一場審判前後,只有兩個場景,法庭、案發現場。
故事講述瀕臨離婚的作家夫妻冷戰後丈夫突然墜樓,德國女演員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所飾演的小說家妻子Sandra遭疑謀殺親夫;但Sandra同時也是一個被迫跟窮老公回去山上家鄉小屋的德國女人,看似住進高級區、實際上是被「隔絕」的絕望嬌妻(desperate house wife)。我們在審判的過程中,從眼盲的兒子、牧羊犬狗狗等私生活細節,在法庭上看到檢察官、媒體如何審視親密關係中的真實現場。這些緊張法庭對質,在一來一往的對白中,因為太過「堅硬」、「生澀」,在討論到對「文學本質」的看法如何影響這對夫妻,討論幾乎顯得開始有些可笑、荒唐。
惠勒飾演的角色Sandra堅毅、強悍,卻也體現了德國女人的冷。冷靜中卻透出一股暖意,一種女性的堅毅,面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狀況,她不沈默。表面上是一場審判,但實際上這個故事講的不只是婚姻「墜落」,更是文化、語言、文學上的失落。而夫妻盲眼的兒子只能靠著一隻狗狗陪伴,總搞不懂文青父母在冷戰熱吵的是什麼。
這部片作為最能體現今年整個影展的主題,除了有著偵查、審判、探案的元素,還有通過大量的對話,讓電影創作者通過「文學」的形式,回望女性的女性主義、女性性慾、性向,以及女性通過「身體」進行權力鬥爭的痕跡。
在這個故事中,最危險的莫過於電影的中段,當「死亡過程」的錄音檔被全數揭露,丈夫平時的「錄音備忘錄」被作為呈堂供證,這提醒我們當代西方世界主導的司法系統,曾經「過度重視人證」卻不重視物證,而弔詭的是現代科學論證,鐵錚錚的物證卻讓這個「不道德」女子更加難以脫身。是物證還是人證重要?這都無法擺脫一個核心的問題—法庭、藝術創作、乃至於人生都是一場「扮演」。
「扮演」,而且沒有自己的核心。我們的人生看似最有創意的事情,像是創作,會不會也只是在抄襲我們自己生活、抄襲我們伴侶的生活?因為一齣死亡,寡婦Sandra跟律師開始了「重演」(reenactment)事件的過程,而重演真的讓我們更看清楚在關係、事實、科學、結構下的女性身體、情慾流動、愛的枷鎖了嗎?
說到愛,電影中有一隻可愛的狗狗。楚特在得獎記者會上被問到了動物在片中的意義,這名女導演回應:「這隻狗的存在特別重要,牠是死去丈夫的鬼魂、是活著兒子的眼睛。」
是真的,當我們對人類失去信仰,我們只能相信動物,這是愛。但與動物的真愛也是被買來的「寵物」的真愛。動物生命,會不會僅只是折射了人類無法溝通,卻仍希望能夠繞過語言,進行溝通。
而提到語言,女主角惠勒在片中的表演,最美妙之處得益於導演楚特精準卻自由的劇本結構、台詞與自由的現場工作方式。坎城得獎記者會現場,惠勒也向在場媒體們「爆料」導演楚特的現場工作方式。惠勒説,與同樣由她飾演女主角、同樣入圍坎城競賽片的《Zone of Interest》不同,相較起導演喬納森格雷澤(Jonathan Glaze)的精準設定,導演楚特總是在大家已經自己站定走位時,就會說:「太整齊了、不要這麼整齊、自然一些、不要太像是在演戲。」
這種方法也讓Sandra這個角色在本片被賦予了豐富人性,當檢察官指控就是她的「德國人冷漠」殺死男主角,導演楚特用了一個秘密武器—文化差異—讓Sandra代表的德國、英語文化,因為審判的需要而使英語被「靜音」。
對我而言這是全片最精彩的片刻,當「被審判的語言」被用來展現女主角的表達欲受挫,最後甚至扯出了一樁兩個作家之間的創作抄襲「文學問題」,本片從一個小小的「文學爭執」為起點,蔓延至整個婚姻、家庭,乃至藝術創作,最後導致的一樁墜樓死亡命案與剖析。
這部片真正要講的其實是一種文化上、心理上、性別性向上的「異鄉人」,通過使用被壓抑的語言,用文字奮鬥的「歸鄉」故事。這就是44歲的導演潔絲汀楚特在頒獎典禮上提到的,青年藝術家,在沒有法國「文化免議」政策下,將會更難面對的生存問題。
過去,法國以「文化免議」(Cultural exception)原則制定數項保護本國文化不受其他文化侵襲的政策,包含補助、獎勵金等等;如今,剛拿到坎城最高榮譽獎的導演潔絲汀,她嚴厲批評了馬克宏政府針對文化產業項目的縮減計畫,並稱15年前自己剛開始拍片,如果當初政府沒有針對這些文化面計畫予以保障,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站在坎城影展的頒獎典禮舞台上,同時,她也將獎項獻給未來所有的年輕導演們。
本文靠簡述《墜惡真相》這些複雜的面向,揭露全片「不爆雷」情況下的冰山一角,但這幾乎已是我輩文青當代生活的全部縮影。
楚特作為中產階級上層左派女性藝術家,在巴黎或巴黎之外,以一個白人女性的奮鬥,同時兼顧了小孩與狗,這就是其作品所要處理的主題。看到一個如此誠實、毫無妥協的,我摯愛的左派作者獲得金棕櫚,這真的是坎城影展近十年最好的頒獎結果。
(編按:本文為《坎城直擊》系列第三篇,歡迎讀者點擊連結一、二前往觀看系列全文)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評分:9.5/1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全球媒體聚焦的場合上,潔絲汀楚特也在得獎感言特別痛批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對文化政策與年金改革的作為,批評政府的緊縮政策。她稱馬克宏政府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強制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的法律,並批評「這個新自由主義政府支持的文化商業化,正在打破法國的『文化免議』(Cultural exception)政策,沒有它我今天就不會站在這裡。」
法國導演潔絲汀楚特是道地的「坎城之女」,第一部長片作品《恐慌年代》(Age of Panic, 2013)入選坎城法語電影聯盟的「ACID」單元、第二部作品《維多莉亞沒有祕密》於2016年獲選坎城影展影評人週開幕片、《寂寞診療室》(Sibyl, 2019)更入圍坎城競賽。十年內,楚特與迪古何諾看似是主流法國女導演,在坎城影展的嫡系體制內人生順遂,實際上法國電影版圖變化多端,她們靠著天份和真誠,好運地站在這個位置。
今年,《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 2023),我們見證了一個既懂得文學,又懂得電影調度的女性導演的成長、成熟、燦爛;台上台下,電影內外,楚特凝視著「藝術家夫妻」關係中最刺眼的核心。全片影像極度簡潔,十分當代,有點紀錄片質感,整部片就是一場審判前後,只有兩個場景,法庭、案發現場。
故事講述瀕臨離婚的作家夫妻冷戰後丈夫突然墜樓,德國女演員桑德拉·惠勒 (Sandra Hüller)所飾演的小說家妻子Sandra遭疑謀殺親夫;但Sandra同時也是一個被迫跟窮老公回去山上家鄉小屋的德國女人,看似住進高級區、實際上是被「隔絕」的絕望嬌妻(desperate house wife)。我們在審判的過程中,從眼盲的兒子、牧羊犬狗狗等私生活細節,在法庭上看到檢察官、媒體如何審視親密關係中的真實現場。這些緊張法庭對質,在一來一往的對白中,因為太過「堅硬」、「生澀」,在討論到對「文學本質」的看法如何影響這對夫妻,討論幾乎顯得開始有些可笑、荒唐。
惠勒飾演的角色Sandra堅毅、強悍,卻也體現了德國女人的冷。冷靜中卻透出一股暖意,一種女性的堅毅,面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狀況,她不沈默。表面上是一場審判,但實際上這個故事講的不只是婚姻「墜落」,更是文化、語言、文學上的失落。而夫妻盲眼的兒子只能靠著一隻狗狗陪伴,總搞不懂文青父母在冷戰熱吵的是什麼。
這部片作為最能體現今年整個影展的主題,除了有著偵查、審判、探案的元素,還有通過大量的對話,讓電影創作者通過「文學」的形式,回望女性的女性主義、女性性慾、性向,以及女性通過「身體」進行權力鬥爭的痕跡。
在這個故事中,最危險的莫過於電影的中段,當「死亡過程」的錄音檔被全數揭露,丈夫平時的「錄音備忘錄」被作為呈堂供證,這提醒我們當代西方世界主導的司法系統,曾經「過度重視人證」卻不重視物證,而弔詭的是現代科學論證,鐵錚錚的物證卻讓這個「不道德」女子更加難以脫身。是物證還是人證重要?這都無法擺脫一個核心的問題—法庭、藝術創作、乃至於人生都是一場「扮演」。
「扮演」,而且沒有自己的核心。我們的人生看似最有創意的事情,像是創作,會不會也只是在抄襲我們自己生活、抄襲我們伴侶的生活?因為一齣死亡,寡婦Sandra跟律師開始了「重演」(reenactment)事件的過程,而重演真的讓我們更看清楚在關係、事實、科學、結構下的女性身體、情慾流動、愛的枷鎖了嗎?
說到愛,電影中有一隻可愛的狗狗。楚特在得獎記者會上被問到了動物在片中的意義,這名女導演回應:「這隻狗的存在特別重要,牠是死去丈夫的鬼魂、是活著兒子的眼睛。」
是真的,當我們對人類失去信仰,我們只能相信動物,這是愛。但與動物的真愛也是被買來的「寵物」的真愛。動物生命,會不會僅只是折射了人類無法溝通,卻仍希望能夠繞過語言,進行溝通。
而提到語言,女主角惠勒在片中的表演,最美妙之處得益於導演楚特精準卻自由的劇本結構、台詞與自由的現場工作方式。坎城得獎記者會現場,惠勒也向在場媒體們「爆料」導演楚特的現場工作方式。惠勒説,與同樣由她飾演女主角、同樣入圍坎城競賽片的《Zone of Interest》不同,相較起導演喬納森格雷澤(Jonathan Glaze)的精準設定,導演楚特總是在大家已經自己站定走位時,就會說:「太整齊了、不要這麼整齊、自然一些、不要太像是在演戲。」
這種方法也讓Sandra這個角色在本片被賦予了豐富人性,當檢察官指控就是她的「德國人冷漠」殺死男主角,導演楚特用了一個秘密武器—文化差異—讓Sandra代表的德國、英語文化,因為審判的需要而使英語被「靜音」。
對我而言這是全片最精彩的片刻,當「被審判的語言」被用來展現女主角的表達欲受挫,最後甚至扯出了一樁兩個作家之間的創作抄襲「文學問題」,本片從一個小小的「文學爭執」為起點,蔓延至整個婚姻、家庭,乃至藝術創作,最後導致的一樁墜樓死亡命案與剖析。
這部片真正要講的其實是一種文化上、心理上、性別性向上的「異鄉人」,通過使用被壓抑的語言,用文字奮鬥的「歸鄉」故事。這就是44歲的導演潔絲汀楚特在頒獎典禮上提到的,青年藝術家,在沒有法國「文化免議」政策下,將會更難面對的生存問題。
過去,法國以「文化免議」(Cultural exception)原則制定數項保護本國文化不受其他文化侵襲的政策,包含補助、獎勵金等等;如今,剛拿到坎城最高榮譽獎的導演潔絲汀,她嚴厲批評了馬克宏政府針對文化產業項目的縮減計畫,並稱15年前自己剛開始拍片,如果當初政府沒有針對這些文化面計畫予以保障,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站在坎城影展的頒獎典禮舞台上,同時,她也將獎項獻給未來所有的年輕導演們。
本文靠簡述《墜惡真相》這些複雜的面向,揭露全片「不爆雷」情況下的冰山一角,但這幾乎已是我輩文青當代生活的全部縮影。
楚特作為中產階級上層左派女性藝術家,在巴黎或巴黎之外,以一個白人女性的奮鬥,同時兼顧了小孩與狗,這就是其作品所要處理的主題。看到一個如此誠實、毫無妥協的,我摯愛的左派作者獲得金棕櫚,這真的是坎城影展近十年最好的頒獎結果。
(編按:本文為《坎城直擊》系列第三篇,歡迎讀者點擊連結一、二前往觀看系列全文)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