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2號颱風「瑪娃」在路徑遠離台灣往日本南方海域移動,不過本週颱風帶來的降雨大多集中在北部、東北部,旱災較嚴重的中南部卻「看得到吃不到」,颱風出現,還間接讓台灣非常仰賴的水源「梅雨」難以建立,恐讓乾旱情況加劇,對此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坦言,6月雖然還是梅雨季,但目前卻觀察不到梅雨鋒面,不過氣象局仍認為6月「雨量會偏多」,因為6月中「包括颱風在內的熱帶系統」發展旺盛,屆時應能為台灣帶來頗大的雨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6月雖然沒有明顯的梅雨鋒面,但北半球的「間熱帶輻合帶(ITCZ)」回到北緯10度左右,鄭明典說明,ITCZ在台灣冬季時會消失或跑到南半球,當在北半球出現時,表示開始出現夏季的天氣型態,而ITCZ的區間容易有熱帶系統、颱風生成,目前許多模式皆預測,西北太平洋在6月可能還會出現颱風,因此6月中期有望替台灣帶來大雨。

▲鄭明典說明,間熱帶輻合帶(ITCZ)在北半球的出現,容易讓熱帶系統在太平洋發展,意味著6月台灣很有機會再度被颱風影響。(圖/鄭明典臉書)
▲鄭明典說明,間熱帶輻合帶(ITCZ)在北半球的出現,容易讓熱帶系統在太平洋發展,意味著6月台灣很有機會再度被颱風影響。(圖/鄭明典臉書)
ITCZ在北半球出現,意味著「颱風季」近了、梅雨要沒了,不過針對今年是否提早「出梅」或「空梅」,鄭明典則表示,「出梅是事後的結論,定義上6月都還是梅雨季,無法現在就下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大氣環境並非正常年,「提早出梅」機率高,和過去統計上,台灣出梅的時間6/15相比,可能會早上一週。

氣象達人、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也補充,瑪娃颱風過後,台灣的降雨有2個劇本,一是6/15左右台灣北方的鋒面南下帶來雨勢,不過機率大約只有30%,二是西北太平洋有「颱風再生成」,並往西移動影響台灣,機率大約為70%,總結來說,未來1至2週台灣天氣穩定、降雨不明顯,2週後就會出現許多變數,台灣乾旱的命運屆時也將走向分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