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上限(Debt Limit)」危機自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喊出6月1日這違約大限後,便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有人認為這代表「美國完蛋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華盛頓政治攻防的過場戲,反正美債早已不是第一次陷入違約危機,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債務上限?為什麼美國頻遇債限危機

由於入不敷出,政府透過舉債來籌集資金,而債務上限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政府的債務增長,防止財政赤字過度膨脹。基本上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制度,具體規定各異,但共同的精神就是要確保政府的債務增長在可控範圍內,維持國家的信用評級和財政穩定。

根據美國憲法,債務上限由國會投票決定,而自2002年以來,債務上限已修改20次,每次都是提高,最近一次是在2021年12月,當時訂下的債務上限是31.4兆美元。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下週將與眾議長麥卡錫(Kevin Owen McCarthy)會談,商討解決美債上限可能引發的違約問題。資料照片。(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眾議長麥卡錫(Kevin Owen McCarthy)都喊話有信心,能夠順利取得解決美債上限的共識。資料照片。(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之所以不斷提高債務上限,是因為政府支出和收入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不得不舉債來籌集資金。過去20年來,從2007年的金融海嘯危機,再到最近的新冠疫情危機,為了穩定經濟,美國政府推出一系列財政措施,這也導致赤字不斷擴大。且隨著發行的債券越多,債券利息也逐漸成為負擔,再加上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保健支出提高,以及相關社福支出的增加,這些都是造成政府債務增長的原因。

由於債務上限頻繁地需要提高,而每次談判都成為政治戰場,也有專家認為應該直接廢除債務上限的規定。畢竟債務上限的原意是要維持國家的信用評級和財政穩定,但如今的現況卻是,債務上限的存在本身,就給美國的信用評級和財政穩定帶來風險,且國會在決定債務上限時,顯然更多的討價還價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最開始制度設計的經濟考量。

如果美國真的違約?全球金融末日來臨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兩人在17日同時強調,會盡快達成債限協議,外界一般認為雙方最終能在期限前取得共識,就像過去幾次的經驗那樣。如前所述,美債上限已經幾乎變成政治攻防,既然是政治考量,那兩黨自然都不願意弄到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週三美股劇烈震盪, 3 大指數皆以跌幅收市,其中道瓊工業指數大跌 943 點,為 6 月來最大單日跌幅。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如果美國真的違約,白宮自己估計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將有800多萬人因此失業,美國股市暴跌45%。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但如果假設一下,美國真的違約,會發生什麼事呢?直接影響就是美國政府無力供應各類開支,社會保障和醫療補助與保險的支出將被縮減,所有民眾都會因此遭到衝擊,另外美元也可能會大幅貶值,利率將會飆升,進而降低民間部門借貸與投資的活力,失業人口大增,白宮自己估計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將有800多萬人因此失業,美國股市暴跌45%。

不僅如此,美債的信評被降級後,對於持有美債的他國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來說,也會造成蝴蝶效應,等於持有美債和美股的人,帳面上的資產都會大幅縮水,很可能因此引發類似雷曼兄弟倒閉那樣的連鎖反應,造成全球經濟的末日危機。

美債違約之外的真正風險 美國政府信用不斷貶值

既然華盛頓兩黨不會真正放手讓美債違約,上述的金融末日景象不太可能發生,所以美債上限危機,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如果抱持這樣的想法,那恐怕也是疏忽了美債危機背後的本質。

在違約風險之外,真正的關鍵在於美國政府信用不斷減損,當外界對美國政府的信心下降,即使美債最後沒有違約,負面影響也會反映在美元和美國「外交貨幣」貶值的層面上。

▲美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今天上午在日本東京的首相官邸登場。(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原訂在雪梨舉行的四方峰會(Quad summit)由於拜登提早返美而宣告取消。資料照片。(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信心」是個很難量化的指標,但在外交場合上,卻是一個很關鍵的因子。舉例來說,美國總統拜登為了協商債限,在G7峰會後提早返回華盛頓,取消了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訪問的行程,也讓原訂在雪梨舉行的四方峰會(Quad summit)取消。

雖然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強調,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支持只多不少,且重申拜登會另外找時間安排出訪行程,而四方峰會的領袖也將在G7峰會期間見面商談,試圖淡化拜登提早返美的影響,但無疑地損害已經造成。很簡單的邏輯,拜登原訂出訪巴布亞紐幾內亞時,外界都強調這體現出美國對太平洋島國的重視,那如今拜登取消行程,不就等於說明,終究美國不是「那麼重視」太平洋島國。

《CNN》之前也曾報導,歐洲正在審視美國是否有意願扮演可靠的盟友,同時在審視美國的民主制度是否可以信賴。歐洲有些官員仍然認為美國不可靠,而美債危機肯定就是另一個,讓美國的盟友們會感到美國無法信賴的信號。

美國政府不穩定 「去美元化」話題不止

比起外交,「信心」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或許更讓人熟悉。比方說,17日美股道瓊工業指數上漲408.63點,外界普遍都以市場有信心債限危機能夠順利取得共識來解讀。實際上,美國朝野兩黨尚未達成協議,但只要市場有信心,便會直接反映在股價上。

反過來說,只要市場「沒信心」,即便實際上危機「還沒有發生」,恐慌情緒也會推使投資人採取行動,讓危機爆發。這就是為什麼,有專家認為矽谷銀行倒閉是由推特(Twitter)引發的,恐慌情緒在社群媒體上迅速傳播,推波助瀾了人們的擠兌行為,成為矽銀無法承受之重。

▲矽谷銀行的存戶大排長龍,搶著要將錢提領出來。(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有專家認為矽谷銀行倒閉是由推特(Twitter)引發的,恐慌情緒在社群媒體上迅速傳播,推波助瀾了人們的擠兌行為。(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同樣的,當「美債危機」持續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標題上,一般大眾未必能理解美債危機的來龍去脈,也未必能理解債務上限更多是由華盛頓兩黨政治攻防所決定,為了避險,很可能就會減持美債,並進而造成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下降。而一但人們信心下降,就會導致美元價值真正受到減損。

當然,並不是說美元馬上就會失去國際貿易儲備貨幣的地位,但肯定會有越來越多人懷疑,美元真的應該獲得這麼多特權嗎?美元作為國際貿易儲備貨幣,享受了巨大的好處,過去大家默認這是反映了美元以及美國政府的強大,但隨著對美國政府的信心下降,週而復始上演的債務危機,也會讓美元享受特權的正當性基礎越來越遭受侵蝕。

財政紀律重要不重要 留給後代子孫煩惱

最後,讓我們回到問題的起點。債務上限制度的設計,原意是為了維持國家的信用評級和財政穩定。雖然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債務危機更多反映在對國家信心的下降,但其實財政不穩定,長期來看依舊是個風險。

▲美元、美金。(示意圖/翻攝pixabay)
▲有人建議美國政府鑄造一枚面額1兆美元的硬幣來繞過債務上限,財政紀律與預算控制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不受重視的政府品格。(示意圖/翻攝pixabay)
白話一點講,世界許多國家政府、包括美國政府,習慣性以「借新債還舊債」、「寅吃卯糧」的方式來維持政府開銷,在假定經濟可以無止境持續成長的前提下,預支未來或許不是問題,但當政府債務越來越臃腫、越來越龐大,當永續發展的思維逐漸取代追求無盡的成長,後代子孫真的能認同或理解,現代人們所做出的決定嗎?

對於美債危機,短期來說,相信美國兩黨最終能達成共識,不會讓最壞的情況發生。但關鍵在於美國政府的信用,在這個過程中,已經不斷減損,進而造成了美元和美國外交貨幣的貶值。長期來說,當有專家建議直接廢除債務上限,或鑄造一枚面額1兆美元的硬幣來繞過債限,財政紀律與預算控制似乎已經成為一種,不受重視的政府品格。讓人不禁疑惑,就像債務上限本身的存在,反而被認為是財政穩定的一種風險;納稅人供養龐大的政府,會不會反而也成為經濟體系的一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