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上台7周年,明年藍綠白三黨候選人底定,執政最後一年,小英政府還有哪些政策待實現?身為史上首位女性元首,過去7年蔡英文做了哪些改革?又做得好不好?《NOWnews今日新聞》規劃「小英7周年」專題,從內政、外交、兩岸、國防等角度,檢視蔡英文7周年的執政成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總統蔡英文上台時喊出「司法改革」口號、並親自主持司改國是會議,如今7年過去,大家滿意蔡政府的司法改革嗎?不少法界人士對司法人力資源的改革完全無感。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鈺雄表示,去數一下近幾年退下來的司法官就知道了,檢方最慘,法官也是,這是加速的現在進行式,人力資源不但沒解決,連個解方都沒有;連即將退休的最高法院院長吳燦都喊話司法院增補員額,不要斤斤計較。

▲最高法院院長吳燦(圖/記者潘千詩攝,2023.05.11)
▲最高法院院長吳燦(圖/記者潘千詩攝,2023.05.11)
我國濫訴問題嚴重,尤其妨害名譽案,檢方不起訴,被罵者不死心聲請再議,最後又發回地檢署,一樣還是不起訴確定,這樣一來一往,增加檢方工作負擔,加上詐欺案淹沒全台警局及地檢,司法警察光辦這些案件早已力不從心,哪還有力氣偵辦貪瀆、經濟犯罪、食安、共諜國安案。林鈺雄反問大家,難道沒發現最近幾年幾乎沒抓到什麼重大貪汙案嗎?

▲專家學者、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圖/翻攝憲法法庭直播)
▲專家學者、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林鈺雄(圖/翻攝憲法法庭直播)
曾起訴扁家貪汙的已退休檢察官陳瑞仁也表示,我國檢察官是在一個很糟糕的制度之下努力不讓司法倒閉,人民對司法最大的不滿是查不出真相及效率太低,蔡政府的司改對這2點不但沒改進,反而讓問題更嚴重。

▲台北地檢署檢察長林邦樑(左)與陳瑞仁(右)。(圖/民眾提供,2022.2.21)
▲已退休檢察官陳瑞仁(右)(圖/NOWnews資料照)
林鈺雄認為,大內宣花費太多,國民法官的宣傳費用,就排擠很多最基本的法院經費。

曾任司改國是委員的高檢署主任陳宏達表示,檢察官淹沒在濫訴案件中,難怪檢察人才無法留住,培養人才少說要10年,多數檢察官是帶著抱負進來,最後卻紛紛離開。

對於司法人力不足,司改會常務董事、律師林俊宏也深有感觸。林俊宏身兼法扶分會長,由司法院監管,很清楚法扶人力被綁住,在人力沒有增加下,案件量卻不斷攀升,大家越來越過勞,辦案品質下降、錯誤率提升,對人民不公平。林認為,司法人員被《總員額法》卡死,同時也跟國家整體預算有關,政府應全盤思考整體的調配。

陳宏達也點名法務部的司法改革「嚴重落後」,他認為,《妨害司法公正罪》、《妨害名譽》除罪化、《科技偵查法》毫無下文,尤其《妨害司法公正罪》是司改國是會議全體一致通過,也是《聯合國反貪腐公約》明定的條文,先進國家都有的規定,我國還「內國法化」,制定施行法,結果,利用權力影響司法的「關說」事件至今仍無法可管。

陳宏達表示,看不到的影響力才更大、更要杜絕,但過了6年多都沒辦法做到,到底卡在哪個環節?陳說他雖不願去揣測,但立法過程應公諸於世,讓社會大眾知道。

▲高檢署主任檢察官陳宏達。(圖/記者潘千詩攝,2022.5.3)
▲高檢署主任檢察官陳宏達(圖/記者潘千詩攝,2022.5.3)
對於「關說」入法,林俊宏認為,「關說』的構成要件跟打擊範圍是什麼,沒人知道,應先聚焦,再討論該如何定義跟解決,否則法修下去,可能會打擊到很多無辜的人,林建議,可在既有的《貪汙治罪條例》框架下審視缺少哪一塊,再詳細規範。

從各方論述可知,《妨害司法公正罪》訂出來可能會很抽象,屆時大家自由心證,再找幾個厲害的律師出馬,權貴關說最後還是無罪,主管機關應想辦法解決文字上的「技術性」障礙。

至於被視為國安問題的詐欺犯罪,政府說要成立打詐國家隊,諷刺的是檢警的打詐工具至今沒有法制化。林鈺雄表示,GPS、無人機、M化車、設備端通訊監察(針對微信等通訊軟體)等科技辦案工具全是化外之地,講了N年立法進度是零。

當然司改還是有在運作,最高法院就打破限量分案、也有了大法庭,大法官會議變成憲法法庭,《勞動事件法》有了強制調解,另引進《國民法官法》。林俊宏表示,從民間角度來看,司改活動一直有在動,只是動得太慢,希望能再快一點。

律師陳琮勛認為,大家心中的司法改革都不一樣,有人認為是治安要好,有人要正義,目前政府端出的牛肉多為司法實務上的變革,像是落實法治教育、判決白話文、國民法官等,效果好不好,需要長時間觀察,至於大法庭統一見解,先不論大家買不買單,最直接的幫助是讓下級審有依據可預測。

談及國民法官,林俊宏認為不是該制度就一定好,但肯定國民法官的運作會讓訴訟程序的保障更強、密度更高,影響範圍將擴及到一般刑事案件,而《刑事訴訟法》是火車頭,期許未來有機會調整《刑訴法》一直改不動的問題,如:起訴狀一本、證據法則等。

林俊宏另點名《民事訴訟法》也應改革,他認為,民事訴訟跟大家關係更深,但司改國是會議完全沒討論民事訴訟的問題,目前民事訴訟過度偏向書面審、程序不完整、每個法庭的做法都不一樣,程序很亂,建議應該重新審視。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董事林俊宏律師憂,加註警告標示可能對特定言論產生標籤化的負面效果。(圖/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董事、律師林俊宏(圖/NOWnews資料照,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