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母親節前夕,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公布最新生產經驗調查,高達62.2%產婦以及69.%伴侶從未接受產前教育,顯示衛教明顯不足。對此,生動盟呼籲在14次產檢中新增4次總計12小時的產前教育,產婦及伴侶7天有薪生產準備假放寬適用範圍,且產後6個月內的一般家庭皆享有到府臨托的喘息服務。
產前教育旨在幫助婦女以及家人取得正確的孕產新知,有助婦女進行各種準備與決定。然而,高達62.2%婦女從未上過生產教育的課程。現有的目前現有的衛教指導共2次,落在懷孕17週前與29週後,指導方式以勾選方式進行衛教指導,經常不到10分鐘就結束。與瑞典1980年起推行給孕產家庭8至10次結合生理、心理、社會面向的產前準備課程差異甚大。
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鍾秀靈以雙北為例,月子中心費用從每日5千元至1萬5千元,經濟能力有限的家長無法使用月中統包服務,遇到問題只能求助親友或上網搜索,但這樣難以及時協助家長判斷自身與嬰兒需求,「很多媽媽忍到產後1個月回診,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忍到出狀況」。
因此,生動盟建議國健署應該在目前14次的產檢中,在原訂要在第28、30、34、37週所做的例行性檢查之外,各新增一次3小時的產前教育,4次累積下來為12小時。
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指出,高達九成的伴侶曾實際參與生產過程,卻多半沒有參與過產前教育。生動盟認為,除了醫療院所沒有提供相關課程,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假別」可以用。目前《性別工作平等法》提供孕產婦及配偶7天有薪產檢假,然而這些假別僅限用於陪產或產檢,無法運用在產前教育,要請假也難以證明。
生動盟與婦女新知基金會皆呼籲,政府應將《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中的孕婦的「產檢假」以及孕婦伴侶的「陪產及陪產檢假」改名為「生產準備假」,同時放寬適用範圍,不限只能用在陪產、產檢或陪產檢,也能適用於參與產前教育。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回應,產前教育應更落實,考量到產婦家庭接受資訊的可近性,會從開展多元宣傳渠道做起;至於衛教內容偏重醫療資訊缺乏人文關懷,也會改善;至於生產準備假、產檢假等牽涉跨部會職責不便回應。她表示:「我們不只是要把病人當全人,也要把產婦當全人」。
1睡眠不足(73.3%)
2哺乳(71.8%)
3新生兒照顧(64.8%)
立委范雲強調,職場女性生育蠟燭兩頭燒,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友善育兒職場與社會環境,政府雖然投注經費在友善生養政策,卻集中於照顧公共化,仍遠遠不夠,生產不夠友善、產前教育不足、伴侶參與不足。她向勞動部喊話,雙親都應該有平等參與孕產與育兒的權利,才能打造友善育兒環境。
「不只是產婦,連配偶都仿佛被丟在未知的叢林當中」立委王婉諭表示,產前課程大多來自母嬰用品廠商,「我們會疑慮他們提供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我會不會被行銷?我沒辦法去判斷它是否是合適的產前教育」。而且育兒責任大量壓在媽媽身上,導致產後憂鬱嚴重,不敢生、不想再生變成常態,幾千元的生育津貼僅能減輕育兒負擔,但很難提高生育意願,要靠政府推動才能解決少子化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8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六成新手爸媽缺乏產前教育
產前教育旨在幫助婦女以及家人取得正確的孕產新知,有助婦女進行各種準備與決定。然而,高達62.2%婦女從未上過生產教育的課程。現有的目前現有的衛教指導共2次,落在懷孕17週前與29週後,指導方式以勾選方式進行衛教指導,經常不到10分鐘就結束。與瑞典1980年起推行給孕產家庭8至10次結合生理、心理、社會面向的產前準備課程差異甚大。
IBCLC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鍾秀靈以雙北為例,月子中心費用從每日5千元至1萬5千元,經濟能力有限的家長無法使用月中統包服務,遇到問題只能求助親友或上網搜索,但這樣難以及時協助家長判斷自身與嬰兒需求,「很多媽媽忍到產後1個月回診,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忍到出狀況」。
因此,生動盟建議國健署應該在目前14次的產檢中,在原訂要在第28、30、34、37週所做的例行性檢查之外,各新增一次3小時的產前教育,4次累積下來為12小時。
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指出,高達九成的伴侶曾實際參與生產過程,卻多半沒有參與過產前教育。生動盟認為,除了醫療院所沒有提供相關課程,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合適的「假別」可以用。目前《性別工作平等法》提供孕產婦及配偶7天有薪產檢假,然而這些假別僅限用於陪產或產檢,無法運用在產前教育,要請假也難以證明。
生動盟與婦女新知基金會皆呼籲,政府應將《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中的孕婦的「產檢假」以及孕婦伴侶的「陪產及陪產檢假」改名為「生產準備假」,同時放寬適用範圍,不限只能用在陪產、產檢或陪產檢,也能適用於參與產前教育。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回應,產前教育應更落實,考量到產婦家庭接受資訊的可近性,會從開展多元宣傳渠道做起;至於衛教內容偏重醫療資訊缺乏人文關懷,也會改善;至於生產準備假、產檢假等牽涉跨部會職責不便回應。她表示:「我們不只是要把病人當全人,也要把產婦當全人」。
產後三大壓力
根據調查也顯示,產後最大的困難和壓力來源為睡眠不足,且難以獲得協助。有鑑於此,生動盟呼籲政府提供產後6個月內的一般家庭,皆應享有到府臨托的喘息服務,同時建立專業人員的產後訪視制度,協助新手家庭的生活逐漸步上軌道。1睡眠不足(73.3%)
2哺乳(71.8%)
3新生兒照顧(64.8%)
立委范雲強調,職場女性生育蠟燭兩頭燒,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友善育兒職場與社會環境,政府雖然投注經費在友善生養政策,卻集中於照顧公共化,仍遠遠不夠,生產不夠友善、產前教育不足、伴侶參與不足。她向勞動部喊話,雙親都應該有平等參與孕產與育兒的權利,才能打造友善育兒環境。
「不只是產婦,連配偶都仿佛被丟在未知的叢林當中」立委王婉諭表示,產前課程大多來自母嬰用品廠商,「我們會疑慮他們提供的內容是不是正確的?我會不會被行銷?我沒辦法去判斷它是否是合適的產前教育」。而且育兒責任大量壓在媽媽身上,導致產後憂鬱嚴重,不敢生、不想再生變成常態,幾千元的生育津貼僅能減輕育兒負擔,但很難提高生育意願,要靠政府推動才能解決少子化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8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