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健署調查,有超過14%的大專生飲酒過量,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酒,而最常喝酒的場合多在朋友聚會與家人團聚。然而飲酒傷身,國健署也提供了5招拒絕勸酒方法,呼籲民眾以茶水代酒。
依據國健署111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大專生過去一年曾飲酒率為67.76%,過去30天內飲酒率為38.45%,值得注意,大專生過去30天內飲酒過量(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酒)比率達14.39%,男性高於女性,分別為16.42%及12.61)。最常的喝酒場合,則以朋友聚會居多,占72.79%,其次依序為家人團聚,占41.1%、覺得開心,占23.46%及想犒賞自己,占21.59%。
國健署分享,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許多研究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飲料中所含的乙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會抑制免疫力,增加罹患傳染病的風險,終身飲酒量及飲酒內容、飲酒頻率和每次飲酒量,都會增加各種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
國健署示警,研究顯示台灣近半人口喝酒會臉紅,此為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此外,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並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面對勸酒文化,國健署也建議5招拒酒說法,第一招為說喝酒傷身,會起酒疹、會傷肝、會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正在吃藥不能喝酒等、第二招稱開車來的、怕酒駕臨檢取締、要找代駕麻煩等、第三招說以茶、飲料、咖啡代酒陪喝、第四招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第五招以其他說法拒酒,如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
「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國健署提醒,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為了避免兒童及青少年接觸酒精飲料,請家長也務必做好榜樣,不讓孩子接觸到酒或酒精飲品,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酒。
國健署呼籲,請大家一起響應謝絕勸酒文化,選擇以茶水代酒,儘量不出入可能出現飲酒的聚會場合,或改以其他娛樂或運動等方式,達到自我管理避免飲酒,保護自身健康的權益,落實「無酒、節酒、零酒精」的健康理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健署分享,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成癮性物質。許多研究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飲料中所含的乙醇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會抑制免疫力,增加罹患傳染病的風險,終身飲酒量及飲酒內容、飲酒頻率和每次飲酒量,都會增加各種健康和社會危害的風險。
國健署示警,研究顯示台灣近半人口喝酒會臉紅,此為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導致酒精的中間代謝物「乙醛」無法被正常代謝,這種毒性致癌物累積在肝臟中,便會出現臉紅、心跳加快、頭痛、頭暈、噁吐、宿醉等酒後反應,又稱為「酒精不耐症」,此為亞洲人特有的基因變異。此外,乙醛也會與其他蛋白質、胺基酸及DNA結合,誘發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傷害組織,並產生大量自由基引發基因突變,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
面對勸酒文化,國健署也建議5招拒酒說法,第一招為說喝酒傷身,會起酒疹、會傷肝、會傷胃、醫生說不能喝酒及正在吃藥不能喝酒等、第二招稱開車來的、怕酒駕臨檢取締、要找代駕麻煩等、第三招說以茶、飲料、咖啡代酒陪喝、第四招誠實說不喝酒,直接拒絕、第五招以其他說法拒酒,如酒量不好、尿遁、易醉、易吐、不喜歡等。
「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國健署提醒,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為了避免兒童及青少年接觸酒精飲料,請家長也務必做好榜樣,不讓孩子接觸到酒或酒精飲品,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喝酒。
國健署呼籲,請大家一起響應謝絕勸酒文化,選擇以茶水代酒,儘量不出入可能出現飲酒的聚會場合,或改以其他娛樂或運動等方式,達到自我管理避免飲酒,保護自身健康的權益,落實「無酒、節酒、零酒精」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