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兒少委員提案中小學在事假、病假的假別之外,獨立出「心理健康假(身心調適假)」,無須檢附就醫證明,讓學生有短期調適情緒壓力的空間,教育部國教署正研議准假準則,據規劃期程,5月中會有結果,而《NOWnews今日新聞》舉辦的「跨世代論壇」將搶先在5月7日前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以「我不是在討拍!讓心理健康假被看見」為題,邀民眾一同關注「心理健康假」議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政院兒權小組兒少委員、台南二中學生梁朝勛前年底首次拋出「心理健康假」的構想,並在去年4月於教育部青少諮詢會、行政院兒權小組再次提案,政院要求教育部研議准假準則,國教署也列管此案。

梁朝勛今年初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為免貼標籤,教育部內部諮詢會議傾向以「身心調適假」稱之,主要想讓兒少覺察心理狀況、針對一般學生想「喘口氣」時使用,當然也有預防作用,學校端可觀察學生請假達一定次數,適時引進輔導機制。

梁朝勛說,「身心調適假」無需檢附就醫證明,並比照病假、生理假,不列入平常出缺勤和學業成績;至於重大考試是否能請假,內部會議正在討論中;為避免濫用,內部會議也正在討論請假次數上限,如每學期只能幾天、幾節課等,如何界定都還在研議中。

教育部國教署指出,依據2022年9月2日召開的第4屆青少年諮詢會第1次定期會決議「於1個月內簽報期程規劃」,後續教育部訂定期程包括以2個月的時間,委託相關假別研議計畫及召開諮詢會議研擬草案;2個月分區徵詢意見會議;3個月與各地方政府研商等後續相關事宜(視實際溝通情形增減)。依據相關期程規劃,在今年5月中應該會有結果。

近年來,已有大學陸續施行「心理健康假」、「心理調適假」,期望能讓心理狀況不佳的孩子可以有機會休息、尋求幫助,不讓龐大的壓力擊垮,但正式上路的學校仍是少數,且衛福部「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顯示,高達16%國中生(高中生為12.7%)曾經認真考慮結束生命,心理健康假是否應該從高中職、國中,甚至國小教育就加入?仍有待社會找出共識、教育部研議中。

在教育部研議結果出爐前,《NOWnews今日新聞》首度前進校園、搶先於5月7日在台師大舉行跨世代校園系列論壇「我不是在討拍!讓心理健康假被看見」,由知名心理學作家海苔熊擔任主持人,與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成功大學學生會學生會長黃康齊、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麗芳、立委吳思瑤共同討論,當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時學生該如何自我覺察?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尋找到正確的幫助?到什麼程度我們才需要讓自己的心休息?有興趣的民眾可到「ACCUPASS活動通」報名參加。

更多「心理健康假」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