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民眾習慣吃剩的飯菜是打包放進冰箱,或者使用電鍋加溫保存,然而就有專家多次提醒,若是使用傳統電鍋保溫飯菜,更可能會讓細菌生長速度加快,食物也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指出,一般而言,食品加熱的中心溫度需超過70℃,細菌才易被消滅。保存溫度方面,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降低細菌生長速度。

傳統電鍋容易落入食安危險

傳統電鍋運作原理是利用外鍋底板電熱管加熱,當外鍋水量蒸發殆盡,外鍋底板溫度開始飆升超過100℃,此時會觸動底板偵測溫度裝置而停止電熱管加熱,電路切換至保溫電路進行約65℃的保溫功能。

不同品牌或型號保溫溫度可能不同,而且傳統電鍋鍋蓋也非完全密封,較難確定保溫時,可以一直維持在超過60℃的狀態。如果溫度介於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

飯菜保溫要高於攝氏 60 度

食藥署提醒,餐點製備完畢後,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保溫時間一旦太長,食品容易有腐敗變質的情形發生。

台灣電力公司也以圖文提醒,過去在天氣寒冷的時候,許多民眾習慣煮好的飯菜習慣將飯菜長時間放在電鍋內保溫,甚至放隔夜方便直接加熱。但若溫度不足情況下,飯菜只要在室溫下放超過1~2小時,細菌就會開始大量繁殖。

因此要達到抑制細菌生長的環境,溫度必須要高於60℃或是冷藏低於7℃。建議吃不完的食物放涼後還是趕緊放冰箱,下次要吃的時候再加熱,省去食物保溫的耗電量又避免把細菌吃下肚。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