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30日電)韓國總統尹錫悅近日對台灣議題強硬表態,加上美韓日關係趨於密切,讓中國大感不悅。學者鄧聿文認為,韓國國內反中情緒高漲,對中貿易轉為逆差依賴性大減,尹錫悅的對中政策有強大民意基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鄧聿文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發表題為「尹錫悅為什麼不在乎韓中關係」的文章,提出上述看法。他認為,尹錫悅政府在美中之間「已經選邊站了」,站在美國一邊遏制中國。而他對中政策的轉變,在韓國內部有相當大的支持力量。

他引述韓國人士的看法指出,中韓兩國的實力在3年疫情后此消彼長,中國的經濟走下坡路,「銳實力」不如以往,高峰時期已經過去,韓國沒有必要擔心站隊美國而遭中國報復。

鄧聿文認為,韓國的「遠中」與韓日和解是同時進行的,這是美國樂見且在背後極力推動的。美國過去想在東北亞組建「反中同盟」,但苦於日韓不和,美日韓無法形成對中合力。如今日韓這一環的「麻煩消除了」,盡管韓國在抗中上不可能像美日那樣明顯,但這已達到了美國的目的。

他分析,尹錫悅一改前韓國總統文在寅「對美中平衡」的作法轉而抗中親美,有4大原因。一是韓國輿論和民意的厭中反華情緒,達到兩國建交以來頂峰;二是對中國解決北韓擁核問題的失望;三是韓國想建立「基於相互尊重和互惠」的韓中關係;四是韓中貿易從順差轉為逆差,中國不再是韓國的黃金市場。

鄧聿文指出,過去3年疫情以來,韓國民眾對中國的惡感幾乎全面發酵,加上輿論影響,中國在韓國民眾眼中就是鄰里間「以大欺小的惡霸」,民調更顯示,韓國民眾最近對中國的負面印象,是西方陣營中最嚴重的。這一反應,不可能不影響韓國的對中政策。

他提到,韓國非常清楚,要解決北韓擁核問題,沒有中國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因此過去曾對中國寄予很大期待。但如今北韓反而成為擁有核武的國家,韓國感受到切身威脅之餘將此歸咎於中國,認為其偏袒北韓,只是想利用北韓作為對抗美國的法碼。既然不能寄望中國,韓國自然轉而強化與美國的軍事聯盟,以威懾北韓。

鄧聿文分析,韓國的戰略雄心是成為「全球樞紐國家」,既然如此,對韓中關係自然要重新定位。韓國認為,過去中國沒有平等看待韓國,但如今韓國再也不是以前那個需要「仰頭看別人」的國家,對中國再也不用「以小侍大」,所以兩國關係要轉變為相互尊重和互惠。

他表示,過去30年,經貿關係在中韓關係有著名副其實的「壓艙石」作用,中國曾是韓國最大貿易順差國,這使韓國以往在涉及中國的一系列問題上謹言慎行。但2022年以來,韓國對中貿易出現逆差,韓國對中出口比重、產品在中國市場市占率、韓企在中銷售額及利潤都在下降,迫使韓國積極開拓歐美市場,進而使其在美中之間更靠向美國一邊。

鄧聿文認為,由於美中對抗持續深化,尹錫悅依法也沒有連任考量,因此可以確信,中韓關係在尹錫悅時代能夠保持目前的狀況就算不錯,很難改善,即使有改善也不會很明顯。

他表示,中國如何因應韓國這個美國核武保護國的敵意,以及背後的美日韓同盟一體化,並不是輕鬆之事。(編輯:邱國強)11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