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白血病俗稱血癌,是所有血液疾病中最令人聞風喪膽的惡性疾病,初期無明顯徵兆,也無法開刀切除腫瘤,一旦發病便來勢洶洶,名人如高凌風、插畫家幾米等都是白血病友。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講解四種亞型的特徵,幫助大眾更了解此疾患,且現今治療技術與藥物都有新突破,病友只要配合醫囑治療,都能提高存活率與延長存活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侯信安說明,白血病是血液癌症,因血液在全身循環,因此可算是全身性癌症。白血病成因大多為基因突變、染色體異常,少數為曾接觸大量輻射、暴露化學治療或化學溶劑或燃料物質等因素。9成以上患者為原發型,找不到致病原因。高風險族群為男性、60歲以上、有造血功能疾病、曾接受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或暴露於燃料物質者,如車諾比事件或廣島原爆事件倖存者,罹患白血病的機會就會激增。

白血病分成急性與慢性

侯信安說明,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與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由於造血細胞或淋巴細胞突變且數量過多,而正常細胞大量減少,引發明顯症狀、抵抗力不足;慢性白血病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增生的癌細胞會成熟,雖然不正常但仍有功能,因此症狀較輕微。

  •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成人最常見之白血病,台灣每年約新增850至900位AML患者,過半以上是年長病患,容易感染、出血、疲倦。超過65歲之年長患者平均存活期僅3個月,即使是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終身控制疾病的機會也約只有4成。加上傳統治療武器有限預後通常不甚理想,也是臨床上最難治療的白血病。

  • 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
主要發生於兒童,如果能夠接受最正統的化學藥物治療,即使過程辛苦,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長期存活率可突破8成。

  •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病友通常無明顯症狀,使用標靶藥物針對費城染色體治療成效佳,5年以上的存活率超過9成,只要長期穩定用藥,甚至有機會可停藥。須當心的是,此病症狀雖溫和,但是長期恐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 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
好發於年長患者,過半患者無明顯症狀,也不需要做治療,整體存活率非常好。即使需要治療,成效也較佳,惡化機會低。

血液疾病恐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特別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患者若沒有接受治療,或未規律用藥、回診追蹤,導致病情惡化甚至產生抗藥性,也可能轉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務必規律用藥、定期回診追蹤,若能達到深度緩解治療目標,不但可避免惡化,也可以爭取停藥機會。另外,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又稱血癌前期)、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增生性腫瘤、造血功能異常患者,也都有可能轉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患者若出現「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應盡速就醫檢查血球是否異常。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惡化快速,若延遲治療,恐引起嚴重感染或大量出血等併發症,及早診斷才能把握治療黃金期。

白血病精準治療 存活期大幅突破

白血病的治療方式包括化療、標靶治療、血液幹細胞移植等。病友若能找到適合的捐贈者,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疾病控制機率很高。不過傳統化療方法不易控制病情,恐增加移植手術時的難度與降低效果。此外,病友也常擔心化療效果差、副作用強烈。

自從新標靶藥物問世,有助於病友在移植術前控制病情,並維持到移植後的治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適合年長者、有多重共病等不適合傳統療法之患者。據臨床統計,近3成患者可明顯改善存活率,且年長患者還有健保給付,存活期可以從3個月大幅突破到12個月。

同時,隨著基因檢測進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進入精準治療時代。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共識分類(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ICC)與歐洲白血病研究網(ELN)2022年提出最新疾病分類共識,幫助評估不同患者的風險,落實個人化精準治療,讓患者在最適當時間點接受最適合的治療,或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有效增加病人存活率、延長存活期。

侯信安認為,現在國人越來越長壽,白血病治療還有努力空間,包括核准更多藥物、加速健保給付,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他也鼓勵病友、家屬與醫療團隊共同合作,只要遵從醫囑、按部就班接受治療計畫,同時維持飲食與生活照顧高水準,有助於維持體能、減少感染,切勿迷信另類療法,且持續追蹤治療,都能增加存活率、延長存活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5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