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吟/台大政治系三年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日,民進黨結束總統提名程序,而國民黨黨內提名過程似乎正要開始,同時柯文哲訪美時期,對於民眾黨所設定的外交路線進行更加詳細的論述。而美中競爭關係似乎也沒有停息的跡象。面對美中關係的兩極化,以及明年2024台灣總統大選,我們有必要針對當前中國共產黨、國民黨、民眾黨、民進黨所言之和平進行檢視,藉此分析到底怎樣的「和平」,才是對於台灣而言最理想的「和平」,使台灣民眾得以選擇最好的「和平」路線。 

中國——橫行霸道的和平

中國對台灣的虎視眈眈舉世皆知。回顧中國數十年以來的對台政策,中國共產黨希望看到的和平,是要求台灣屈膝投降的和平。習近平掌權以來,一再強調「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統一台灣」,解放軍更是不斷出動軍機軍艦繞台,以文攻武嚇散佈戰爭恐懼,展現併吞意圖,企圖將台灣變成下一個中國統治下的香港跟新疆。

然而,要是中國真的愛好和平,習近平應該遞出橄欖枝,以「放棄武力統一台灣」讓兩岸在平等的前提下開啟對話。對比中國的敵意日益升高,國際社會的頻頻示警,台灣也不得不提高防備;可見中國共產黨口中的和平,不僅毫無誠意,也讓台灣社會更加反感。

國民黨——卑躬屈膝的和平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提出「2D戰略」,認為兩岸應該透過「對話(Dialogue)」和「國防(Defense)」穩定兩岸關係。然而,檢視國民黨在野及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所謂的國防決心恐怕是「空嘴薄舌」。2002年陳水扁政府時期,政府曾經推動三項軍購案,軍購清單包含當前台灣國防迫切需要的潛艦,卻被多數在野的國民黨大力杯葛,導致多項重要軍事設備的洽購無疾而終。使得台灣必須和時間賽跑,推動國防自主努力補救。

而馬英九政府時期,卻在國際環境出現轉變,包含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與中國競爭,馬政府不顧軍方大力反對,硬是將兵役大幅縮短,完全抹去台灣國防能力。如今朱立倫領導的國民黨,不僅再三表達與中共簽署和平協議的意願,無視台灣恐將成為下一個新疆和西藏;國民黨更是在中共對台軍事演習之際,派遣夏立言赴中和談,從而挫敗台灣人的防衛士氣。如此看來,國民黨的2D戰略,對於國防的決心,只是「空口白話」缺乏捍衛台灣國家安全的實際行動。

民眾黨——不切實際的和平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主張「兩岸和平,台灣自主」,卻始終沒辦法解釋,他的兩岸和平如何讓台灣走向自主?面對中國的軍事恫嚇,柯文哲認為的台灣自主,是推開台灣與美國、日本的夥伴關係,認為只要跟友台國家保持距離,台灣就能獨善其身。例如,柯文哲曾形容對美軍購案是「美國強塞給台灣的破銅爛鐵」,但是被問到何謂破銅爛鐵卻又支吾其詞。這顯示柯文哲對於國防與外交事務缺乏一致的政策方針,同時也缺乏保衛台灣的決心。

由此可知,柯文哲的和平是缺乏邏輯一致的大戰略,從而導致民眾黨的外交政策朝令夕改,僅僅依照如何贏得總統大選而制訂外交政策。因此,柯文哲一但當選,將帶給台灣民主夥伴於外交政策上的不確定性,進而降低台灣民主夥伴支持台灣的可能性,提高我國被夥伴拋棄的可能性。

民進黨——獨立自主且有原則及負責任的和平

從四個堅持與台灣的自主性來看,民進黨自2016年執政以來,就堅定捍衛台灣主權的獨立自主。蔡英文總統提出四個堅持——「永遠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台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台灣人民的意志」。無論從中華民國憲政的兩岸框架,或是台灣地緣政治的角度而言,民進黨政府才真正捍衛了中華民國台灣的獨立自主,要求中國必須在平等的前提之下,跟台灣進行對話,並且對於中國侵犯我方主權的各種行為,勇於表態抗拒的立場。 

延續蔡英文時代的四個堅持,賴清德接任民進黨主席後提出「民主團結」、「民主治理」、「民主和平」三大民主行動的外交路線,主張「凝聚國民意識、增強台灣韌性、增強國防力量」的三大戰略替台灣增進和平的可能性。賴清德認為,台灣可以在「對等」、「尊嚴」的原則下與中國對話,同時也和國際社會積極合作,並持續增強國防軍備,藉此抵禦中國未來可能的進犯,替台灣爭取和平空間。賴清德特地強調「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藉此表示台灣是國際社會當中負責任的現狀捍衛者,足以維持區域的和平穩定。

 綜上所述,相較於中國共產黨、國民黨、民眾黨所言的和平,民進黨所希望獲得和平更為實際與務實,既不是毫無決心與漫天幻想,而是實際正在為台灣所爭取的和平。從G7外長會議所發表的聯合聲明而言,G7國家對於台海現狀之關切,就證明台灣不再是被國際社會拒於門外。台灣與世界各國共同抵禦威權國家的威脅及捍衛現狀與民主自由的價值,這也正是民進黨自從蔡總統第一任期以來,便不斷強調且堅持的外交政策,並希望能夠藉此替台灣帶來自主而獨立的和平。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