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疫情的折騰,世界重返常軌。然而,經過持續三年的停滯和不確定之後,人們熟悉的日常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數位科技應用更加普遍且便利,地理距離不再成為人際交往的阻礙,人工智慧甚至開始像人類一樣思考及創作,面對如此充滿機會和挑戰的未來,重新站上時代賽道的創作者們,準備好了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北文創名家會客室》自4月份起舉辦三場系列講座,邀請擁有21萬IG粉絲的影像創作者張藝、音樂人鄭宜農、寫作者蕭詒徽、身兼作家與DJ身份的陳德政、漫畫家謝東霖等9位在創作領域深耕多年的重量級講者,分別從聲量經營、創作價值、受眾市場等三大面向切入,分享獨到的創作心法,解析數位時代下的創作轉機。

首場講座「抓住眼球時代的創作新風貌 — 創作者們在自媒體中的執著與美麗」,於上周末(4/15)登場,由寫作者蕭詒徽、攝影師法呢cityflaneurs、及影像創作者張藝打頭陣,三人首度同台,各自對當下的自媒體經營提出了深刻的剖析和對話,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時而妙語如珠、時而發人深省。

「文字是一種相對弱勢的創作形式,為什麼?」從事文字創作逾10年,社群發文總能引起廣大迴響的寫作者蕭詒徽率先發難。「因為媒體會影響注意力,注意力決定了演算法的運算模式和推播內容。」所以文字工作者在新媒體時代的挑戰,已經不單純是內容優劣的比拚,與此同時還要思考如何在新媒體上觸及更多讀者而不被演算法消滅,「總之,這是一場注意力與演算法之間的戰爭。」

活躍於IG、擅長透過鏡頭捕捉人物及城市景觀的攝影師法呢cityflaneurs則坦言,當年是為了一個喜歡攝影的學妹,才開始認真經營社群,雖然未博得青睞,但因此認識許多攝影同好,慢慢在社群上找到自己的角色與差異。但法呢cityflaneurs也觀察到,社群或自媒體經營者在演算法的訓練之下,早已掌握了人設包裝和流量之間密碼,越來越難在新媒體看到人的真實模樣,他提醒大家,40年後,我們現在發的限時動態、貼文、照片可能都會消失,但我們追尋的事物、觀點、和生活裡真實的樣子,仍有機會在不斷的累積、分享、互動中被記住,「所以,你要跟演算法抗衡,還是專注於自己的滿分?」

「媒介是可以選擇的。」延續演算法的話題,對表演有著完美執著,總能創造出幽默寫實角色的影像創作者張藝認為,站在受眾的立場,對抗演算法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斷捨離,把時間花在值得的內容上,不要追蹤太多帳號。至於創作者方面,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特性,臉書適合發長文,IG以圖像取勝,為辛苦創作的內容挑到對的容器,才有機會激迸出更好的可能。但流量也是一把雙面刃,經由極端人設吸引來的流量,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同溫層不是一蹴可幾的,遵循本心一定可以找到喜歡你原來樣子的族群。」

此外,三位講者也談到了如何面對網路評論,如何避免造成特定粉絲群的刻板印象,以及業配和創作二者之間如何拿捏等問題。觀眾對三位講者的提問更是踴躍,有人想知道他們在至今為止的經歷中遭遇過最荒謬的情境;有人好奇他們平常透過哪些知識媒介獲取養分。不少正為自媒體經營而苦惱的觀眾反映,三位創作者毫不藏私的分享,讓他們深受啟發。

《臺北文創名家會客室》是為當代創作者量身打造的講座,特別是疫情解封的現在,更是打開全新創作思維的大好時機。接下來,《臺北文創名家會客室》將接續在4月29日(六) 下午2:00,舉行第二場講座「創作能量不滅定律—創作者們保持戰力的方法論」,由出版界資深工作者,同時也是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經營者李惠貞,與擁有作家、演員和歌手多重創作身份的音樂人鄭宜農,及漫畫作品被成功IP化改編為舞台劇和影集的全職漫畫工作者謝東霖,共同探討如何透過文字、影像、音樂、設計等不同元素的碰撞,將腦中的創意化為引人共鳴的作品。

5月27日(六)壓軸的第三場講座「讓世界一見就鍾情 — 直擊創作者腦內的創意思維」,將專注探討創作者如何與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接軌。由身兼作家DJ身份的陳德政領談,和90後藝術家倪瑞宏、及另一位重量級神秘嘉賓,從創作者角度分享如何將豐富的本土文化底蘊化為新創動能闖關國際;及當舞台不只在台灣,創作者擁有對外發展的機會,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視野?

講座現正報名中,歡迎點擊下載「臺北文創App」 進入「活動報名」頁面報名;或透過Accupass活動頁報名。

為了讓沒有搶到現場名額的粉絲一起聆聽名家分享,《臺北文創名家會客室》將透過「臺北文創」官方臉書、YouTube頻道同步直播,觀眾還可以掃描QR code進入Slido線上互動系統留言或提問,和講者即時互動。掌握活動即時資訊請參考:
臺北文創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