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謙/退役飛官
服役近40年的T-34C初級教練機壽限將至,為了提升訓練品質及安全性,初級教練機可能繼勇鷹高教機之後,成為下一個「國機國造」的重點項目。然而,重新檢視訓練目的、成本考量、未來效益,乃至國防經費的有效運用,新式初教機實不宜納入國機國造自研自製的發展項目。
政府推動「國機國造」,成功研製高教機,樹立政策典範,充分展現國防自主的實力,從性能提升、自製率提升、降低後勤維護費用及系統整合,乃至整體航太產業在技術升級及人才培育方面,都積極落實了國防及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新建案:高成本、低效益
反觀初教機研製生產一案,估計耗資200多億經費,卻極可能如同打水漂一般,無助於實現國防自主,也無法帶動我國航太產業升級發展,恐糟蹋「國機國造」的立意與初衷。
回歸初教機的功能,其目的是用於基本組訓練,而該訓練旨在幫助零經驗的學員可以更好地奠定基礎飛行能力,並藉由熟悉先進航電系統與科技,使學員未來能夠順利銜接至高教機訓練。在初教機的基本組訓練,尚未進入到戰鬥及戰術技能訓練的階段,內容單純許多。
也因此,初教機對於機型規格及性能的需求,遠低於高教機及戰鬥機所要求的標準,若要捨棄國際間現有眾多可資參考及應用的成熟方案於不顧,自食其力從零開始,耗費大量經費及時間投入技術含量低、不具外溢效果的研發生產工作,豈非國防發展踏上一條捨近求遠的回頭路?
國機國造應聚焦具戰略及經濟效益項目
況且,面對高度競爭且成熟發展的教練機國際市場,我國自研自製新式初教機想要脫穎而出,爭取外銷至海外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若只能滿足臺灣內部有限的國防需求,無疑將大幅增加後勤零件、維護及訓練的單位成本,嚴重不符成本效益。
國機國造此一極具前瞻性及戰略考量的施政方針,重點核心在於發展有助於提升國軍戰力及我國航太產業升級發展的重點項目,政府必須盤點現有航太產業的強項與不足之處,考量現有資源與盱衡局勢,而僅只用於基礎飛行訓練,且無助於連帶為國防及航太產業向上發展做出貢獻的初教機,恐將矮化原本作為旗艦格局的國機國造政策。
借鑒他國 採行更具效益方案
事實上,國際間早有眾多成熟發展的訓練方案,可以更容易、更快速滿足汰換新機及精進訓練的需求,其安全度與可靠度也已經通過完整驗證,不僅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且行之有年,成效卓著。譬如,美、英、加、德、以色列、瑞典、阿根廷等各國空軍所使用的T-6、G120TP或PC-21等眾多初級教練機方案,都可供參考借鑒。
另外許多先進國家空軍也結合與在地民間飛行學校進行初階飛行訓練 (Initial Flight Training),運用更為輕簡的機型(如:DA20等民間飛行訓練常用機型)來進行初階飛行訓練訓練,成功為空軍精準舉才,大幅提升後續初教機訓練成效。
過去10年,包括印度、日本及土耳其等國在內,皆曾遭遇本土業者自行研發生產與外國直接採購的激烈討論,其中共同的隱憂都在於面對激烈而成熟的國際大廠競爭,在地製造商是否具備足夠能力生產更具訓練優勢、更經濟、更能滿足時間壓力且有外銷實力的初級教練機?
國防自主固然是應該努力不懈的目標,但不應盲目躁進,而是按照軍事需求的不同屬性、優先性及必要性,才能做出最佳的資源分配。
考量到初教機的研發設計不僅相對單純、外溢貢獻軍事航太科技的效應極為薄弱,加上其使用目的僅只在於非戰鬥性質的基本飛行能力養成,若執意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及成本另起爐灶,棄其他更多有助提升安全及訓練成效的方案於不顧,實非國防及產業發展之福。
國防經費應做更有效運用
據了解,新式初教機進入量產階段後,平均每架造價5億,連同研發經費,總預算約250億元規模,對國防經費及資源,無疑產生嚴重的排擠及浪費。
如今臺海緊張情勢、對峙持續升溫時刻,經費運用更要有輕重緩急之分,與其耗費大量金錢及時間走回頭路,投注在不具技術升級或戰略價值的初教機建案,倒不如將預算做更有意義的分配,如投入更有意義的次世代主力戰機研發的工作,或用於其他戰力提升及更具戰略價值的重點軍事採購,方能發揮國機國造政策的最大綜效。
在空軍目前作維費已捉襟見肘的現況下,再加上各類新增軍事投資案的預算已不敷使用,連攸關飛行安全的C-130H及B-1900航電性能提升預算卻一直遭受排擠,致使作業維持費也因採購更多的飛機而益發不足,從空軍整體資源分配及發展下一代戰機的角度來看,自行研發初教機實在是最沒有效益的選項。
簡言之,大費周章推動技術含量極低、研發建置耗時甚鉅、斥資高達數百億元且又幾乎不具外溢效應的新式初教機建案,如此事倍功半的政策,不光是矮化國機國造的政策目標,更無助於國防及航太產業的長遠發展,務必謹慎三思。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府推動「國機國造」,成功研製高教機,樹立政策典範,充分展現國防自主的實力,從性能提升、自製率提升、降低後勤維護費用及系統整合,乃至整體航太產業在技術升級及人才培育方面,都積極落實了國防及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新建案:高成本、低效益
反觀初教機研製生產一案,估計耗資200多億經費,卻極可能如同打水漂一般,無助於實現國防自主,也無法帶動我國航太產業升級發展,恐糟蹋「國機國造」的立意與初衷。
回歸初教機的功能,其目的是用於基本組訓練,而該訓練旨在幫助零經驗的學員可以更好地奠定基礎飛行能力,並藉由熟悉先進航電系統與科技,使學員未來能夠順利銜接至高教機訓練。在初教機的基本組訓練,尚未進入到戰鬥及戰術技能訓練的階段,內容單純許多。
也因此,初教機對於機型規格及性能的需求,遠低於高教機及戰鬥機所要求的標準,若要捨棄國際間現有眾多可資參考及應用的成熟方案於不顧,自食其力從零開始,耗費大量經費及時間投入技術含量低、不具外溢效果的研發生產工作,豈非國防發展踏上一條捨近求遠的回頭路?
國機國造應聚焦具戰略及經濟效益項目
況且,面對高度競爭且成熟發展的教練機國際市場,我國自研自製新式初教機想要脫穎而出,爭取外銷至海外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若只能滿足臺灣內部有限的國防需求,無疑將大幅增加後勤零件、維護及訓練的單位成本,嚴重不符成本效益。
國機國造此一極具前瞻性及戰略考量的施政方針,重點核心在於發展有助於提升國軍戰力及我國航太產業升級發展的重點項目,政府必須盤點現有航太產業的強項與不足之處,考量現有資源與盱衡局勢,而僅只用於基礎飛行訓練,且無助於連帶為國防及航太產業向上發展做出貢獻的初教機,恐將矮化原本作為旗艦格局的國機國造政策。
借鑒他國 採行更具效益方案
事實上,國際間早有眾多成熟發展的訓練方案,可以更容易、更快速滿足汰換新機及精進訓練的需求,其安全度與可靠度也已經通過完整驗證,不僅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且行之有年,成效卓著。譬如,美、英、加、德、以色列、瑞典、阿根廷等各國空軍所使用的T-6、G120TP或PC-21等眾多初級教練機方案,都可供參考借鑒。
另外許多先進國家空軍也結合與在地民間飛行學校進行初階飛行訓練 (Initial Flight Training),運用更為輕簡的機型(如:DA20等民間飛行訓練常用機型)來進行初階飛行訓練訓練,成功為空軍精準舉才,大幅提升後續初教機訓練成效。
過去10年,包括印度、日本及土耳其等國在內,皆曾遭遇本土業者自行研發生產與外國直接採購的激烈討論,其中共同的隱憂都在於面對激烈而成熟的國際大廠競爭,在地製造商是否具備足夠能力生產更具訓練優勢、更經濟、更能滿足時間壓力且有外銷實力的初級教練機?
國防自主固然是應該努力不懈的目標,但不應盲目躁進,而是按照軍事需求的不同屬性、優先性及必要性,才能做出最佳的資源分配。
考量到初教機的研發設計不僅相對單純、外溢貢獻軍事航太科技的效應極為薄弱,加上其使用目的僅只在於非戰鬥性質的基本飛行能力養成,若執意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及成本另起爐灶,棄其他更多有助提升安全及訓練成效的方案於不顧,實非國防及產業發展之福。
國防經費應做更有效運用
據了解,新式初教機進入量產階段後,平均每架造價5億,連同研發經費,總預算約250億元規模,對國防經費及資源,無疑產生嚴重的排擠及浪費。
如今臺海緊張情勢、對峙持續升溫時刻,經費運用更要有輕重緩急之分,與其耗費大量金錢及時間走回頭路,投注在不具技術升級或戰略價值的初教機建案,倒不如將預算做更有意義的分配,如投入更有意義的次世代主力戰機研發的工作,或用於其他戰力提升及更具戰略價值的重點軍事採購,方能發揮國機國造政策的最大綜效。
在空軍目前作維費已捉襟見肘的現況下,再加上各類新增軍事投資案的預算已不敷使用,連攸關飛行安全的C-130H及B-1900航電性能提升預算卻一直遭受排擠,致使作業維持費也因採購更多的飛機而益發不足,從空軍整體資源分配及發展下一代戰機的角度來看,自行研發初教機實在是最沒有效益的選項。
簡言之,大費周章推動技術含量極低、研發建置耗時甚鉅、斥資高達數百億元且又幾乎不具外溢效應的新式初教機建案,如此事倍功半的政策,不光是矮化國機國造的政策目標,更無助於國防及航太產業的長遠發展,務必謹慎三思。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