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半年開始因為禽流感衝擊、加上烏俄戰爭導致飼料大漲,使得全球掀起一股缺蛋潮,台灣也沒有倖免。原本在超市、超商或傳統市場的雞蛋越來越難買,蛋價更是節節攀升,今年(2023)3月,雞蛋批發價每台斤一度衝上55元大關,和過去蛋價平穩時期每台斤不到40元差很大!以往超市10顆裝白蛋一盒售價約40到65元之間,同樣的蛋一盒賣100元,在缺蛋下大家依舊搶著買。
為了解決國內的缺蛋問題,農委會除了向國外進口雞蛋解決燃眉之急,也拋出3年共18.65億元計畫,其中10.5億補助「禽舍改建」主要讓傳統開放式的格子籠蛋雞場,升級成「非開放式空間」,並以水簾密閉負壓環控設備,隔絕與野鳥接觸機會,目的是要降低禽流感等大規模疾病發生的機會,以提高國內的產蛋效能,但這項政策卻引發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質疑,並召開記者會批評「完全無視全球廢除格子籠養的趨勢,等於帶頭鼓勵農民錯誤投資。」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國內蛋雞產業有超過9成的飼養方式,都是傳統的格子籠飼,不人道又落後,農委會為了衝產蛋率竟枉顧動物福利。對此,農委會主為陳吉仲受訪時曾強調「雞蛋絕對要先滿足,然後再求quality(品質),量要有,quality也在提升」,他指出,很多通路都有在賣福利蛋,這也是多元雞蛋管道之一,「但是不能連飼養方式都朝這個,量會更不夠。」
蛋荒下,農委會似乎只能把動物福利的優先順序往後放,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強調重點不在改善禽舍的硬體設備,而是落後的飼養方式,逐步淘汰籠飼雞是世界趨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國外「友善飼養」情況,同樣位在亞洲的不丹,2012年已宣布蛋雞禁用格子籠飼養系統,加拿大則在2017年以後,要求不得再新建任何格子籠禽舍及其設備,紐西蘭政府2023年也要開始全面廢止傳統格子籠,歐盟則宣示,預計2027年要全面廢除所有成員國的經濟動物籠飼系統。儘管我國農委會2021年已修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卻未見具體轉型期程。
為何格子籠飼養被認為落後又殘忍,卻是目前蛋雞產業的主流?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表示,傳統的格子籠有其存在必要性,除了產蛋效能穩定,最大優點是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採自動機械化收蛋,而且付出的土地成本相對較低,若台灣全面朝廢除籠飼的生產方式,改以室內平飼或全場放牧,將遇到土地取得困難、人力不足等問題。由於友善飼養付出的人力與飼養等成本,相對格子籠飼養高,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程俊龍表示,這當然也會反映在蛋價上,他強調「政府部門還是要兼顧到台灣所有消費者,能夠消費的起,要讓這個商品,它能夠適合各種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雞蛋的生產方式,與消費者買不買單,農委會認為應交由市場機制決定,但台灣目前的蛋價真的合理嗎?登入農委會畜產品價格查詢系統,若不計禽流感造成的波動,以2011到2021這10年的雞蛋產地價格進行查詢,2011年平均每公斤40.78元,2021年46.22元,等於只漲了13.3%,反觀基本工資漲幅已超過3成5,儘管這10年內國內的蛋價有漲有跌,但平均每公斤都未破50元,形同凍漲。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寸舫筑指出,民眾早已習慣雞蛋就該是這樣便宜的價格,因此供給端就會盡量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造成台灣的蛋雞產業停滯不前、無法更進步的原因,以致目前全台的超過9成的雞蛋,都是出自環境不佳的格子籠雞。寸舫筑提醒,這樣的飼養方式其實把很多成本外部化,「像是對土地的汙染、對環境的負荷。」
《NOWnews今日新聞》也針對缺蛋議題進行網路民調,高達41.25%的民眾表示「每天都會吃一顆蛋」,「每天都會吃2顆蛋以上」占 20.53%,剩下38.22%的民眾表示,一週平均吃1到3顆蛋,等於有超過6成的人每天至少會吃掉一顆雞蛋。接著當詢問「您可接受的蛋價是多少?(不論養殖方式)」,58.94%的民眾認為可接受蛋價一台斤在60~70元,18.48%認為每台斤在70~80元算合理,顯示超過7成7民眾可以接受的蛋價,一斤在80元以內。而如果民眾買不到蛋,49.93%選擇減少吃蛋頻率, 16.29%會選貨架上有的高價蛋,14.7%的人會請認識的蛋商幫忙留蛋,等政府買進口蛋的有10.6%,8.48%會上網訂購小農雞蛋。
歷經缺蛋風波後,民眾在購買雞蛋時,能否多思考背後的生產過程?在消費者權益與動物福利之間,更需要政府帶頭才能進步,協助雞農轉型、保障動物權益,讓台灣的傳統產業更有接軌國際的發展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國內蛋雞產業有超過9成的飼養方式,都是傳統的格子籠飼,不人道又落後,農委會為了衝產蛋率竟枉顧動物福利。對此,農委會主為陳吉仲受訪時曾強調「雞蛋絕對要先滿足,然後再求quality(品質),量要有,quality也在提升」,他指出,很多通路都有在賣福利蛋,這也是多元雞蛋管道之一,「但是不能連飼養方式都朝這個,量會更不夠。」
蛋荒下,農委會似乎只能把動物福利的優先順序往後放,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強調重點不在改善禽舍的硬體設備,而是落後的飼養方式,逐步淘汰籠飼雞是世界趨勢。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調查國外「友善飼養」情況,同樣位在亞洲的不丹,2012年已宣布蛋雞禁用格子籠飼養系統,加拿大則在2017年以後,要求不得再新建任何格子籠禽舍及其設備,紐西蘭政府2023年也要開始全面廢止傳統格子籠,歐盟則宣示,預計2027年要全面廢除所有成員國的經濟動物籠飼系統。儘管我國農委會2021年已修訂《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卻未見具體轉型期程。
為何格子籠飼養被認為落後又殘忍,卻是目前蛋雞產業的主流?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秘書長王建培表示,傳統的格子籠有其存在必要性,除了產蛋效能穩定,最大優點是可以節省大量人力,採自動機械化收蛋,而且付出的土地成本相對較低,若台灣全面朝廢除籠飼的生產方式,改以室內平飼或全場放牧,將遇到土地取得困難、人力不足等問題。由於友善飼養付出的人力與飼養等成本,相對格子籠飼養高,農委會畜牧處家禽生產科科長程俊龍表示,這當然也會反映在蛋價上,他強調「政府部門還是要兼顧到台灣所有消費者,能夠消費的起,要讓這個商品,它能夠適合各種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我們要考慮的。」
雞蛋的生產方式,與消費者買不買單,農委會認為應交由市場機制決定,但台灣目前的蛋價真的合理嗎?登入農委會畜產品價格查詢系統,若不計禽流感造成的波動,以2011到2021這10年的雞蛋產地價格進行查詢,2011年平均每公斤40.78元,2021年46.22元,等於只漲了13.3%,反觀基本工資漲幅已超過3成5,儘管這10年內國內的蛋價有漲有跌,但平均每公斤都未破50元,形同凍漲。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寸舫筑指出,民眾早已習慣雞蛋就該是這樣便宜的價格,因此供給端就會盡量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也是造成台灣的蛋雞產業停滯不前、無法更進步的原因,以致目前全台的超過9成的雞蛋,都是出自環境不佳的格子籠雞。寸舫筑提醒,這樣的飼養方式其實把很多成本外部化,「像是對土地的汙染、對環境的負荷。」
《NOWnews今日新聞》也針對缺蛋議題進行網路民調,高達41.25%的民眾表示「每天都會吃一顆蛋」,「每天都會吃2顆蛋以上」占 20.53%,剩下38.22%的民眾表示,一週平均吃1到3顆蛋,等於有超過6成的人每天至少會吃掉一顆雞蛋。接著當詢問「您可接受的蛋價是多少?(不論養殖方式)」,58.94%的民眾認為可接受蛋價一台斤在60~70元,18.48%認為每台斤在70~80元算合理,顯示超過7成7民眾可以接受的蛋價,一斤在80元以內。而如果民眾買不到蛋,49.93%選擇減少吃蛋頻率, 16.29%會選貨架上有的高價蛋,14.7%的人會請認識的蛋商幫忙留蛋,等政府買進口蛋的有10.6%,8.48%會上網訂購小農雞蛋。
歷經缺蛋風波後,民眾在購買雞蛋時,能否多思考背後的生產過程?在消費者權益與動物福利之間,更需要政府帶頭才能進步,協助雞農轉型、保障動物權益,讓台灣的傳統產業更有接軌國際的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