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工業總會今(10)日舉行會員代表大會,工總理事長苗豐強致詞時提到,對於產業經營來說,面臨多重不確定的風險,因此,工總提出4點看法與建議,包括期盼政府重視產業面臨的「5缺」困境;以3大轉型(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組織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控股模式,吸引台商及外資在台成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還有以交流對話促進了解、維持和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顧過去一年,苗豐強指出,世界局勢動盪不安,地緣政治的風險依舊,雖然疫情目前已經獲得緩解,但經濟復甦尚須時間,通膨帶來的全球貨幣緊縮、人與人的對抗導致供應鏈失衡,氣候變遷帶來的災禍與環境衝擊,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尤其是近期金融業的劇烈變動,例如美國矽谷銀行無預警倒閉以及瑞士信貸銀行危機,也讓大家更加意識到金融風險管控的重要性。

國際大環境冷清,台灣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貿易量下修,影響台灣出口表現,經濟部最新統計今年2月出口連6黑,創近2年最慘紀錄。對於產業經營來說,面臨多重不確定的風險。苗豐強提到,近來原物料上漲、電價飆昇、水情吃緊、缺工缺才,都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尤其對於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來說,更是非常辛苦的挑戰,許多數據也顯示產業目前所面臨的艱困與挑戰。

因此,苗豐強說,工總提出4點看法與建議。首先期盼政府重視產業面臨的「5缺」困境,特別是產業界向來最關心供電穩定的問題,由於半導體產業持續擴廠及台商回台投資等因素,用電需求大幅成長,預估2022至2028年每年用電成長率約2.3%。因此,未來電力需求缺口只會更加擴大,電力不足或供電不穩,都會對產業帶來鉅大損失,所以呼籲政府應將供電穩定列為首要施政重點。

此外,台灣面臨氣候變遷、自然資源及糧食短缺、地緣政經衝突、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等挑戰,而這些挑戰的解方並非一蹴可幾,極須政府提出全盤、可持續、務實的主體性經濟戰略。政府應該協助產業以3大轉型包括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組織轉型,來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數位轉型方面,苗豐強認為,與台灣競爭的製造業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都在推動製造業升級,積極往工業4.0方向邁進。同時,台灣產業必須提高生產力,以承擔超高齡社會及人口減少的沉重負擔。台灣目前的產業數位轉型速度必須加快,才能因應自身與環境的挑戰。然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廠商對於推動數位轉型不太積極,可能卡在不瞭解數位轉型的好處、不知道怎麼做、沒人也沒錢做的種種原因。

組織轉型也是台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方向之一。苗豐強表示,面對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既有挑戰,還有印度、東協國家的追趕,台灣企業和產業需要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調整規模以因應國際日益激烈的競爭,如何透過組織轉型,進行水平整合及垂直整合,並以3V管理哲學,Visibility (洞悉力)、 Velocity (速度) 與 Value (價值),打造企業競爭力,應是政府和產業思考的方向。

不僅如此,他認為,台灣自身優勢在於累積多年的技術、研發能量,但自然資源、土地及勞動力並不充足,過去的西進大陸及後來的新南向政策,逐步建立台灣為技術、研發及精密製造的腦力中心,而中國大陸、東協及南亞國家為原料、中低階製造的外圍生產的供應鏈模式。這樣的模式是可行的,政府應該並加速此發展策略,建設台灣為亞太(或印太)區域運籌中心。區域運籌中心的關鍵指標是吸引台商、外商在台灣設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

另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與新冠疫情,促使全球供應鏈重視供應鏈韌性及安全,超越以往要素成本與分工效率的考量。他提到,各國開始檢視自身在關鍵產業、零組件或原物料的戰略自主性,包括加強供應鏈在地化的扶植力道,甚至不惜補貼國外企業到當地設廠。宏觀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提高了企業經營的複雜性,企業應透過集團內部的分割、合併或處分,或對外的收購或共組產控等方式強化組織競爭力。從微觀企業的角度來看,產業控股模式有助企業從內部或外部整合資源、提高效率、調整規模;從產業組織的角度來看,有助產業鏈進行水平或垂直整合,而產業控股模式的推動,將有助吸引台商及外資在台成立營運總部或區域中心。

最後,苗豐強也談到台灣做為民主國家,最高價值是人民的生命安全及福祉,而區域和平是實現安全福祉價值的重要目標。台灣無論在地理上、國際產業供應鏈上及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上,均處於微妙的權衡點。台灣應該善用自身的特殊位置,成為這個區域的「中」點,成為平衡、穩定區域安全的力量。

他說,歷史告訴我們,商業和戰爭是文明交流、融合的兩大途徑。比起戰爭的獨佔與破壞,商業更帶來許多互惠與價值,產業界應擔任「中道」的角色,發揮自己的能力,為這個區域的和平和繁榮作出貢獻,為全球創造更多價值。產業界認為,交流對話是促進瞭解、維持和平的重要方式。他也期許工總,在全球經濟成長低迷之時,可以穩住腳步,持續帶領產業界打穩基礎、進行產業體質改善、強化國際交流,做好產業與各界及政府的交流平台,幫助產業營造更好的投資與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