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動物紀錄片《十二夜》在2013年上映後轟動全台,並促成《動物保護法》修法實現「零撲殺」。零撲殺政策今(2023)年2月6日上路滿六週年,卻因無法快速有效控制流浪動物數量,除了導致全台收容所量能無法負荷,更使野生動物與流浪動物的衝突日益增加,讓「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的聲音,再度浮上檯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偉今(8)日出席《跨世代論壇》時認為,流浪動物撲殺政策「根本不該被廢止掉,導致今天會有這麼多問題、這麼多社會成本」,他提到當初很多人因為看了《十二夜》這部電影後,對流浪動物產生巨大的同情,社會瀰漫一股不想讓流浪動物因為被收容所通報捕捉而安樂死的氛圍,但這些流浪動物,後來卻可能因為狂犬病的流行被撲殺「中間發生了這些,是生命多餘的犧牲啊。」游崇偉點名當初力推「零撲殺」的動保團體,應該要為現在造成的局面負最大責任。

對於「恢復流浪動物安樂死」議題再度被提出,游崇偉無奈表示,動保團體其實願意接受對「老病殘」的流浪動物恢復安樂死,但只要有收容所執行,往往又會遭動保團體情緒勒索、遭民眾反彈,甚至民意代表施壓,他認為這些外部壓力都該被消除,安樂死的執行應該回歸專業,讓收容所有完整的執行權力。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表示,政策應該要因地制宜,光全台灣北中南部的流浪動物遇到的問題都不盡相同,不能一概而論,她認為與其談恢復安樂死,不如先做好源頭管控才是根本解決之道,像是提高飼主對於養動物的責任,做好「不放養、不棄養」,才不會導致後續流浪動物產生的龐大問題。對於外界詬病的餵養流浪動物行為,姜怡如也同意不是每個地區都適合餵養,像是生態敏感區的國家公園,這些地方因為有較多的野生動物棲息,不適合餵養流浪動物,以免對野生動物甚至保育類動物造成危害。

零撲殺政策上路滿6週年,支持與反對意見仍在拉扯中,流浪動物和野生動物之間的權益該如何平衡,除了恢復安樂死,台灣仍在尋找更好的解方。

更多「跨世代浪浪安樂」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