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害防制法》部分條文修正今(22)日正式上路,將禁菸年齡提高至「20歲」、校園全面禁菸等,教育部日前就要求各大專校院在2月底前撤除校內所有吸菸區及有關器物。台灣學生聯合會指出,校園全面禁菸造成吸菸轉向死角,有學生在學校側門旁吸菸、校門口出現「用臉盆裝著的菸蒂」等亂象,以往學生可以藉由避開吸菸區而躲避二手菸,現在學生卻處處難防菸害,「新法所造成的菸害防治效果比舊法還要爛」。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在1月12日三讀通過,並在2月15日經總統修正公布,將禁菸年齡從18歲提高至20歲,並擴大禁菸場所,如各級學校(包括大專院校)、幼兒園等全面禁菸。教育部也在2月21日發文各大專校院,要求落實菸防法規定,在2月底前撤除校內所有吸菸區及吸菸有關器物,並於所有出入口設置明顯禁菸標示。
台學聯昨天於臉書指出,去年就向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表達擔憂,指出校園全面禁菸必將造成吸菸轉向死角,不可能「禁菸即戒菸」,衛環委員會各委員卻輕忽,放行即將造成大專校院菸害橫行的新版《菸防法》修正通過。
台學聯表示,今年初,再次表達《菸防法》施行必將導致菸害問題橫生,教育部甚至在總統公告前,即違法下令撤除吸菸區,此外,教育部所提出的多項配套措施,依據現行校園菸防經驗與近20年的衛福部統計數據來看,在大專校院違規抽菸的取締成功率僅有不到百分之一,根本不可能阻止菸害發生。
台學聯表示,3月7日曾到教育部前抗議,批評政策倉促上路、教育部未提供完善指引給予各校,造成校園菸害防治亂象,但教育部對學生訴求「不讀不回」,不負責任的希望各校自己想辦法,如建議各大專校院可以「自行制定針對加熱式菸品載具的管理規定」,明明母法並未規範加熱式菸品載具的持有行為;募集學生組成志工巡邏隊舉牌提醒不得吸菸;教育部還特別點出「加強住宿生與進修部學生宣傳」,完完全全就是堂而皇之的歧視!
台學聯說,教育部明知各校沒有充足資源可以制定完善的菸害防治政策,卻依然放行《菸防法》,留給各校自己想辦法,權益被犧牲的永遠是校內教職員工生。
距離《菸防法》急就章過了2個月,台學聯觀察到各大專校院已經開始出現亂象,部分大學出現違法與荒謬的菸害控管政策,如國立聯合大學的校門口人行道出現「用臉盆裝著的菸蒂」;輔仁大學已有人「就在側門旁邊吸菸」;元智大學校方制定菸害取締罰則,對學生收取的罰鍰將會放到校方口袋中。
台學聯說,請問「學校裡面沒得抽,校外我就不管你」的鴕鳥心態,就是國健署、教育部擁護的「無菸校園」政策嗎?學校看不懂法規,胡亂引用法規企圖拓展財源,就是主管機關對學校做足的溝通嗎?
台學聯批評,教育部、國健署、立法院修完法規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完全無意處理後續衍生問題,對於修法沒有成效、配套擬定不願見面、記者會遞交訴求完全已讀不回,該會嚴厲譴責國健署、教育部對大學菸害防制的輕視,更對其無視學生提出的警告表達不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學聯昨天於臉書指出,去年就向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表達擔憂,指出校園全面禁菸必將造成吸菸轉向死角,不可能「禁菸即戒菸」,衛環委員會各委員卻輕忽,放行即將造成大專校院菸害橫行的新版《菸防法》修正通過。
台學聯表示,今年初,再次表達《菸防法》施行必將導致菸害問題橫生,教育部甚至在總統公告前,即違法下令撤除吸菸區,此外,教育部所提出的多項配套措施,依據現行校園菸防經驗與近20年的衛福部統計數據來看,在大專校院違規抽菸的取締成功率僅有不到百分之一,根本不可能阻止菸害發生。
台學聯表示,3月7日曾到教育部前抗議,批評政策倉促上路、教育部未提供完善指引給予各校,造成校園菸害防治亂象,但教育部對學生訴求「不讀不回」,不負責任的希望各校自己想辦法,如建議各大專校院可以「自行制定針對加熱式菸品載具的管理規定」,明明母法並未規範加熱式菸品載具的持有行為;募集學生組成志工巡邏隊舉牌提醒不得吸菸;教育部還特別點出「加強住宿生與進修部學生宣傳」,完完全全就是堂而皇之的歧視!
台學聯說,教育部明知各校沒有充足資源可以制定完善的菸害防治政策,卻依然放行《菸防法》,留給各校自己想辦法,權益被犧牲的永遠是校內教職員工生。
距離《菸防法》急就章過了2個月,台學聯觀察到各大專校院已經開始出現亂象,部分大學出現違法與荒謬的菸害控管政策,如國立聯合大學的校門口人行道出現「用臉盆裝著的菸蒂」;輔仁大學已有人「就在側門旁邊吸菸」;元智大學校方制定菸害取締罰則,對學生收取的罰鍰將會放到校方口袋中。
台學聯說,請問「學校裡面沒得抽,校外我就不管你」的鴕鳥心態,就是國健署、教育部擁護的「無菸校園」政策嗎?學校看不懂法規,胡亂引用法規企圖拓展財源,就是主管機關對學校做足的溝通嗎?
台學聯批評,教育部、國健署、立法院修完法規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完全無意處理後續衍生問題,對於修法沒有成效、配套擬定不願見面、記者會遞交訴求完全已讀不回,該會嚴厲譴責國健署、教育部對大學菸害防制的輕視,更對其無視學生提出的警告表達不滿。
更多「菸防法三讀通過」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