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一年新增超過1萬7千名的大腸癌患者,近年因為政府推動糞便潛血篩檢以及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讓許多人有機會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不過,仍有約二到三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在過去治療選項有限的情況,預後相對不理想。近年因為基因檢測技術進步,即便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有機會透過精準治療追求良好預後!



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多高?早期/晚期預後差很大?

大腸直腸癌不只在台灣發生率高,綜觀全世界,是僅次肺癌及乳癌的大癌種,發生率為第三常見,死亡率則是第二高。目前台灣一年約有1萬7千名新診斷大腸直腸癌個案,已連續14年蟬聯發生率第一,死亡率則是排名第三高。由此可知,大腸直腸癌是需要積極防治的重要課題。



那麼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是否對預後有幫助呢?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醫師舉例,以大腸直腸癌早期(第一期到第三期)來說,只要可以接受手術治療/輔助型化療等治療,幾乎都有機會痊癒、五年存活率非常高。反觀晚期,一旦發現已是第四期且有轉移,在接受標準治療後,仍有很高的復發風險,相當棘手。但也不用完全絕望,因為相較其他癌症,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是有機會藉由多專科以及精準治療,達到更好的療效。



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又可分為三大類型:

  • 已知無法痊癒,但希望追求生活品質與存活
  • 轉移部位少,有機會追求痊癒
  • 轉移部位多,但標準治療有困難。需仰賴精準治療,將腫瘤縮小做局部治療。從單純追求存活,到有機會痊癒。


選對個人化治療策略先驗這些!對症下藥突破困境

為了提供每位病患個人化且精準的治療,需要透過基因檢測,來擬定整體治療策略及疾病預後等狀況。根據國外指引建議,大腸直腸癌患者至少應檢驗五種基因,分別為RAS、BRAF、MSI-H、HER2及NTRK。由於目前健保僅給付RAS基因檢測,梁逸歆醫師建議,第二期或第三期可以只考慮檢驗MSI-H,而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若是經濟許可,則建議都檢驗。



其實因為大腸直腸癌對於化療反應極佳,即便到了現在,化療還是不可避免的治療利器。近年隨著精準醫療普及,制定個人化治療策略顯得更加重要。舉例來說,檢測出有RAS基因突變,可能會使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沒有RAS基因突變,則是化療合併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



最惡基因突變-BRAF有解?精準醫療提升存活

至於BRAF基因突變,因為化療效果不佳,常讓病患越治療越惡化。因此現在標準治療會以二合一或三合一化療再加上標靶治療為主。如果能及早瞭解腫瘤基因突變,再以不同的精準治療做搭配,爭取更好的預後。

梁逸歆醫師分享,早年因為精準醫療尚未普及,BRAF基因突變有著最惡基因之稱,病患即使接受治療,平均存活僅勉強超過一年,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越來越虛弱。印象深刻的是曾有病患因為剛好碰上精準醫療發達,讓原先不能手術的腫瘤到後來能夠接受手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疾病無惡化的狀態,有機會追求痊癒!



迎戰大腸直腸癌!定期篩檢不可少

近年在政府大力推動糞便潛血篩檢後,大腸直腸癌盛行率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不過仍需要時間才能慢慢反轉。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當重要,希望民眾都能在早期將大腸直腸癌揪出並遏止。如果一發現即是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也不用氣餒,現在的精準醫療有非常多新型的藥物及組合,能夠針對不同基因突變來制定治療策略。

溫馨提醒: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到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辦理,若有問題可洽詢各地衛生局(所)或健康服務中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