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缺蛋潮持續擴大、蛋價高漲,農委會日前祭出養禽場設施改善計畫,並投入10.5億元補助農民升級禽舍。不過今(14)日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批評,這根本是引導農民錯誤投資,並提出4點建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委會計畫,針對禽舍改建輔導工作,將輔導畜牧場登記5萬隻以下規模的傳統開放式禽舍改建升級為非開放式或密閉水簾禽舍,禽農申請開放式禽舍改建為非開放式禽舍,將補助2分之1,最高不超過450萬元,另改建為密閉水簾禽舍,也補助2分之1,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預計112年至114年投入共10.5億元。

另針對雞糞處理資源化,提升畜牧廢棄物再利用率及處理效能,可降低異味與疫病風險、改善農村整體環境,促進產業永續經營,未來3年農委會將投入共4.3億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寸舫筑指出,農委會10.5億元的禽舍改建,補助項目仍包含格子籠(直立籠或A字架籠),其使用年限至少10年以上,完全無視全球廢除格子籠養的趨勢,等於帶頭鼓勵農民錯誤投資。

寸舫筑說明,雖然台灣人每天食用的雞蛋約有7至8成都來自格子籠飼養的雞隻,但格子籠禽舍落後破舊,完全沒有遮蔽,野鳥容易進入,格子籠飼養對環境負荷極大,雞糞清運前必須經過曝曬、發酵,造成附近惡臭與蚊蠅孳生,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鄰避設施,各種陳情抗議不斷。

寸舫筑進一步指出,產業飼養專業不足,嚴重剝削動物福利,現行格子籠在450平方公分、比一張A4紙更小的狹小鐵籠裡塞2至4隻蛋雞,母雞一輩子只能在籠內互相踩踏,連張開翅膀替自己啄掉寄生蟲的空間都沒有,只要缺蛋就強迫雞隻換羽,利用斷食加速母雞代謝,衝出另一個產蛋高峰,然而這可能釀成2至3成的死亡,且動物長期緊迫、身心不健康,導致免疫力低下,讓禽流感與各式疾病持續威脅,造成巨大痛苦與損失。

「雞越養越多,蛋卻依然不足!」寸舫筑解釋,台灣蛋不夠就會增養雞隻,但造成產能差,又會蛋不夠,形成惡性循環,與各國平均每隻蛋雞年產蛋數202顆相比,台灣一年僅190顆,台灣蛋雞與人口比為1.84:1,產蛋率52%,也就是平均要1.84隻雞才能供應1人所需的蛋,若與台灣GDP相近的國家比較,義大利為0.68:1,產蛋率82%、西班牙0.99:1,產蛋率79%,台灣蛋雞產能更是遠低於全球平均。

寸舫筑批評,若沒有動物福利、不降低飼養密度、不提升管理專業,面對禽流感與極端氣候等威脅,「遮蓋」禽舍也沒用,尤其「格子籠」已被國際淘汰,台灣卻仍當作升級方向,砸錢補助更是鼓勵農民錯誤投資,飼養系統不改,雞糞問題無法根治,4億公帑也是白白浪費。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建議,特別預算「禽舍改建升級計畫」補助對象,應以農委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為依歸,建立各地蛋雞友善飼養示範場,且訂定10年升級計劃,檢討畜禽登記管理辦法等相關法規,移除畜牧業硬體升級的障礙,獎勵、補助、輔導蛋農全面轉型友善生產,並應修訂「畜牧場主要設施設置標準」,立刻禁止新增建「格子籠」飼養系統,並配合中長期升級計劃,逐步淘汰格子籠,和加強友善畜禽養殖科研與教育,導引青年投入,提升畜牧管理專業。

朱增宏解釋,10年升級計畫是讓產業能夠緩慢轉型,降低對產業的衝擊,政府也應依照指南建立示範場,「要用四兩撥千金,不是用千金撥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