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怎麼轉型?由台灣現代建築學會、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等3大學會,共同發起的「首都之心,城中轉正:中正紀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今(10)日公布優勝名單,建築師孫啓榕以空椅取代蔣公銅像,盼以開放來面對威權、以眾聲喧嘩來取代一言獨裁,獲得社會組優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3大規劃專業學會自去年7月至11月間,向民間、國內外公開徵求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空間轉型提案,並以「意義詮釋上的新生」、「空間場域之更動」、「使用營運的轉變」為3大競圖設計議題。 

本次競圖共收到142件來自國內外的作品,包含台灣、日本、美國、澳洲、德國、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印度、菲律賓等地的參賽者,所有的作品以匿名的方式,經評審委員會討論後,淘選出社會組、學生組各15件入圍昨品,今天宣布各5件獲得優勝。

其中孫啓榕以「福爾摩沙基地」為題,由都會森林公園、自由廣場、台灣非營利組織總部、威權博物館、台灣藝術中心等5大概念組成。

他以家具行即可買到的木椅,取代蔣公銅像,未來人人都可以坐在上面、朝向各種方向,而非現在只能朝向總統府。他說,想藉此打破中正紀念堂一言獨裁、造神的意象,以開放來面對威權,並由此發展出5大概念。

他說,希望將該空間變成森林公園、常民化的公共空間,因此保留原有植栽,只動了堂體。想以眾聲喧嘩來取代一言獨裁,把自由廣場打開,中山南路地下化延伸到國圖,沿途設置書店,成為市民生活空間;除了把中正紀念堂大廳變成空椅展示,並在堂體下方跟周邊做了12個院子,給予台灣各種NGO團體發聲空間;威權博物館則是在中正紀念堂周圍,圍了一圈刻滿威權歷史的玻璃,讓大眾以透明來追求歷史真實。

▲台科大學生團隊以「聲之行」為題,獲得學生組優勝。(圖/台科大學生團隊提供)
▲台科大學生團隊以「聲之行」為題,獲得學生組優勝。(圖/台科大學生團隊提供)
另外,台科大學生團隊以「聲之行」為題,獲得學生組優勝。團隊成員許凱棠說,面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希望將核心定調在強化「人民的聲音」,破除傳統威權的意識形態, 而非去除古蹟本身。

因此走進新的園區,一樣可以在自由牌樓下,一眼看到中正紀念堂,不同以往的是許多的地形起伏、植栽在畫面中出現,紀念堂不再是「唯一」。

他說,走過自由廣場後,發現剛遠處看見的地形隆起,下方其實是一個個民眾活動的空間,提供了大量的遮陰,是自由廣場活動的延伸。兩側隆起的中央有一道蜿蜒的淺水道,它的終端連接著中正紀念堂的「神道」,民眾自由的在兩側穿梭,小孩在水道嬉戲,這條道路不再是只屬於某些人。

另外,在中正紀念堂的前方,一道大橋遮蓋了象徵權威高度的階梯,走到了橋上,如今我們都可以站 在這「自由的基礎」,用一樣的高度看向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