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從去(2022)年第4季紅到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會不會搶人類的工作?專家表示,與其擔心ChatGPT是威脅還是助益,不如先回歸企業本身要的價值是什麼,才能知道用ChatGPT有沒有意義。專家也指出,對台灣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現在討論ChatGPT真的太遠,因為台灣AI化分數相較國外數據令人堪憂。至於企業要如何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現在講求「淨零碳排」正是好時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ChatGPT威脅並沒有全面 製造業幾乎不影響

ChatGPT引發熱議,正面負面的都有,但討論的最多的就是會威脅到什麼行業?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訪問時表示,市場大多在討論受影響的海嘯第一排可能有行銷、教育、媒體,甚至是軟體工程師,但對於製造業幾乎沒有影響,因為ChatGPT存在資訊無法辨識真偽、以及不夠精準的疑慮,不可能使用在製造業,況且台灣製造業很早就自動化並導入智慧AI,用的都是廠內長久累積而來的大數據。

至於大家擔心銀行客服會因ChatGPT引發失業潮,溫怡玲說就要問問企業銀行端擔心的是什麼?是擔心目前產業缺乏人力,本來就找不太到人手了,還是憂心客服人員被取代?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問題,因此她建議企業與其擔心ChatGPT有沒有威脅還是助益,不如先回歸企業本身要的價值是什麼?並通盤檢討企業的資源與人力,再來決定需要哪些人工智慧包括ChatGPT等工具來協助達成目標。

溫怡玲指出,就像《灌籃高手》主角櫻木花道說的「左手只是輔助」,其實AI人工智慧就是左手,是用來輔助企業創造價值的,透過演算法與程式可以快速規格化與模組化,所以亞馬遜才能賣書賣東西到全世界,且不只對外用AI,亞馬遜對內溝通也全AI系統化,對內對外數位化串接來創造價值、達成目的。

中小企業談ChatGPT「太遠」 台灣AI化分數堪憂

不過,她也提醒,AI不是萬能,當務之急還是要先解決企業本身的難題。像現在通膨時代、原物料與物價飛漲,可能透過AI來解決嗎?答案可能不盡然,又像是餐飲業有找不到人手的問題,實體服務需要人手是ChatGPT無法解決的難題,建議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還是要看看現實面,優先解決難題比較實在,現在就要討論人工智慧中的ChatGPT「距離有點遙遠」。

「我不認為不用AI就代表落伍,但大家都會印刷術了,你還在刻木頭,雖然可以說是藝術,但規模速度上就輸了!」以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日前發布《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的結果來看,台灣整體產業AI化指數表現偏低僅39分,7成台灣企業AI發展尚未啟動,而且數位化程度也不理想,顯示國內企業的數位化程度與應用AI的情形仍有待提升。

溫怡玲再提出國外AI化數據,根據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的《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世界》報告,針對美國本土關鍵產業對於人工智慧的應用進行調查,共有包括科技業、醫療業、生技業、金融業、零售業、工業以及政府部門等7個產業的950位高階主管受訪,結果科技業有83%是AI積極應用或中度應用,只有1%尚未應用,零售業也僅3%沒有應用,至於工業製造業則全數應用。

她認為,疫情是催化美國企業使用AI的最主要動力,但對比台灣的AI化數據,結果讓人很憂心,坦言當初基金會做《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就是不知道官方數據之外,台灣AI化實際走到哪裡?台灣競爭力夠不夠?

淨零碳排好時機!讓企業兼顧ESG與數位轉型

台灣企業要追上這個AI時代,有兩個部分必須特別留意,一個是資料治理的策略,什麼資料是有價值的?該保存的?第二是人才的策略,就是要把人才放在對的位置,以客服行業來說,當導入AI或ChatGPT不需要那麼多客服時,是不是可以重新訓練客服做其他真正有價值的事?這兩點值得企業去做盤整與檢討,再來看需要哪一種AI工具來協助。

既然當AI化關係到國家競爭力時,要如何讓企業有動力開始數位化第一步?溫怡玲表示,現在講「淨零碳排」就是很好的時機點,因為不僅歐盟碳邊境稅(CBAM)即將上路、上市櫃企業要有ESG報告書,「淨零碳排」範疇三的碳盤查就連供應鏈廠商也要算進去,等於在法規上形成政策壓力去帶動中小企業,「如果早晚都要做,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做?」

再來,碳盤查就是需要數據,「既然都有數據了,為什麼不做數位轉型?」溫怡玲說「淨零碳排」一兼二顧,可以同時促使企業做ESG與數位轉型,但她知道這對中小企業來說很困難,因此基金會前兩年就實驗性的把AI創新公司與中小企業媒合起來,基金會有顧問在過程中陪伴走了半年,接下來不僅會分享陪伴的過程,也會擴大陪伴計畫的規模,希望讓中小企業不要害怕數位轉型。

溫怡玲語重心長表示,目前台灣有很多中小企業沒有意識到ESG、數位轉型或AI這樣的國際趨勢,即使知道也多半因為不了解而卻步,她不希望跟國外做比較,只希望企業能永續、越做越好,可以創造新的價值,台灣的人才才會有舞台,公司才能有競爭力。至於ChatGPT只是人工智慧的冰山一角、話題十足,但最重要還是要看清自己的艱難跟處境,過程中中小企業不用太恐慌,選擇好的技術與聰明的方法(數位轉型)先做下去,才有機會永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