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通貨膨脹壓力仍在之下,全台又鬧蛋荒,外食費用節節高漲,引發更多民怨,就連立委也質疑民眾對通膨的感受與官方公布的數據有明顯落差,甚至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也投書指稱,走走停停、過早放鬆的貨幣政策,只會讓通膨拖延更久,更易落入「停滯性通膨」的陷阱,央行不可認定「台灣通膨相對溫和」而掉以輕心。雖然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台灣應該不會陷入「停滯性通膨」,但什麼是「停滯性通膨」?為什麼令人擔心?會造成什麼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停滯性通脹」是「經濟停滯」及「通貨膨脹」的組合,據了解,最早由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麥克勞德(Iain Macleod)在1965年於國會演說中所提出,指的是經濟停滯與通膨升溫同時存在的現象。

至於造成「停滯性通膨」的原因,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是經濟受到劇烈的供給震盪及不當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影響,像是戰爭造成石油及原物料價格快速飆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提高,企業利潤降低,經濟受到負面打擊,因而使得通膨上升。另外,像是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政府大量發行貨幣以刺激經濟,也會導致商品價格及工資皆上漲,企業獲利降低,經濟無法恢復成長。

確實,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及俄烏戰爭爆發,加上各國央行先前為了因應疫情實施量化寬鬆(QE)政策,這兩年全球籠罩在高通膨之下,而為抑制高通膨,各國央行也啟動升息,尤其美國更是採取激烈升息手段,至今年2月已升息18碼、即4.5個百分點,台灣央行也升息了2.5碼、即0.625百分點,並調升存款準備率2碼,0.5個百分點。

只是,急速升息也會引發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疑慮,加上通膨仍居高,市場也開始擔心「停滯性通膨」的出現,一旦發生,對政府來說將是個相當大的難題,因為很難用單一的貨幣政策來解決。因為若為了降低通膨而提高利率,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企業更不敢投資,經濟會更加衰退,但若為刺激經濟而調降利率,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即便降息有助經濟,卻會讓通膨更加嚴重。

以1973年至1975年的美國經濟為例,從1973年11月開始進入經濟衰退期,一直到1975年3月都未停止,這也是美國自1930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長的衰退期,面臨經濟衰退同時,物價仍持續飆升,到1974年12月更飆到最高12.3%,也因物價高漲,讓老百姓更不敢消費,企業獲利下降,甚至面臨倒閉,並開始大舉裁員,失業率攀升,股市表現自然也不好,美國直到1980年代,當時的聯準會開始有效對抗通膨,才慢慢緩解停滯性通膨壓力,到1983年,通膨才降至2.5%水準。

當然,停滯性通膨令人擔心的原因,不僅物價飆漲,經濟出現衰退,也會讓財富重新分配,擁有抗通膨資產的人就更有錢,手握大量現金的人,財富則會大量縮水,這也是為何在目前通膨仍居高不下,各國經濟數據開始走弱,有越來越多人擔心「停滯性通膨」發生,重演1970年代的慘況。

就連台灣央行副總裁陳南光也擔心並投書批評央行貨幣政策,他覺得央行處理通膨過於消極,過早放鬆貨幣政策,只會讓通膨拖延更久,更易落入「停滯性通膨」陷阱。確實,美國即便已升息了18碼,2023年1月CPI年增率6.4%,高於市場預期,市場也指向,甚至美國聯準會前主席也批評,聯準會太晚啟動升息,才導致美國通膨越演越烈,難以有效壓制。

不過,即便美國累計已升息18碼、4.5個百分點,台灣只升息2.5碼、0.625個百分點,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仍認為,現在台灣貨幣政策是合適的,根據國內外機構預測,台灣通膨率從去年的2.95%下降到今年的2%左右,已有很大降幅,而且經濟成長率預估也有2%以上,還算是可接受。

楊金龍強調,「停滯性通膨」是要通膨持續上升及經濟可能下行甚至負成長,但目前對台灣通膨及經濟成長率預測都沒有這現象,外界一般也認為台灣不會陷入「停滯性通膨」,台灣應該不會有「停滯性通膨」的可能。由於央行將於今年3月23日召開第1季理監事會議,是否再升息備受關注,屆時央行也會公布對台灣新的通膨及經濟成長率預測,台灣是否可能如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所擔心出現「停滯性通膨」,也有待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