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宣布要在烏克蘭東部展開特別軍事行動(special military operation),烏克蘭多地砲聲四起,長達一年的俄烏戰爭拉開序幕,何時能完結仍是未知數。在過去一年,烏克蘭展現其保家衛國的韌性,如何在看似沒有贏面的情況下堅持至今,甚至展開反攻,奪回被俄軍占領的城邑;而國際社會也從原先的消極制裁,到提供鉅額軍援,以及為關鍵重型武器援助開綠燈。《NOWnews今日新聞》國際中心整理俄烏戰爭開打至今,關鍵戰役與事件,與讀者重溫這場戰事帶來的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俄烏戰事重要事件時間軸。(圖/NOWnews今日新聞製圖)
▲俄烏戰事重要事件時間軸。(圖/NOWnews今日新聞製圖)
2022年:

2月  

2月24日:俄羅斯從3方發起進攻。美國和歐盟宣布對俄羅斯的金融部門、技術進口和寡頭實施制裁,造成俄羅斯股市動盪、盧布暴跌。

2月28日:烏克蘭申請加入歐盟(EU)。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俄國入侵後數日,正式簽署、遞交入歐盟申請。(圖/翻攝自澤倫斯基臉書)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俄國入侵後數日,正式簽署、遞交入歐盟申請。(圖/翻攝自澤倫斯基臉書)
3月  

3月1日:俄軍圍攻亞速海港城市馬立波(Mariupol)。

3月2日:歐盟將7家俄羅斯銀行排除在SWIFT國際支付系統之外,並暫停俄媒Russia Today和Sputnik的廣播。 

3月4日:俄軍占領了位於扎波羅熱(Zaporizhzhia)的歐洲最大核電廠。

▲扎波羅熱核電廠被占,一度讓國際原子能總署相當擔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扎波羅熱核電廠被占,一度讓國際原子能總署相當擔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3月10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首次會談,未能取得進展。 

3月13日:俄軍空襲烏克蘭與波蘭邊境的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造成35人死亡、134人受傷。

3月16日:烏克蘭指控俄羅斯空襲馬立波劇院(Mariupol Drama Theater),造成至少300人死亡 。

3月29日:烏軍阻止俄羅斯向基輔推進,克里姆林宮聲稱將大幅削減首都附近的軍事行動 。

▲馬立波在俄軍圍攻下滿目瘡夷。(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馬立波在俄軍圍攻下滿目瘡夷。(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4月

4月3日:俄羅斯軍隊撤出布查(Bucha)和基輔(Kyiv)周邊其他地區後,屠殺平民的戰爭罪證據開始浮現 。

4月8日:俄羅斯導彈擊中烏東克拉馬托爾斯克(Kramatorsk)的火車站,造成至少52人死亡、100多人受傷 。

4月10日:俄羅斯任命有著「敘利亞屠夫」之稱的亞歷山大‧德沃爾尼科夫(Alexander Dvornikov)為最高指揮官。

4月13日:拜登首次指責蒲亭在烏克蘭實施種族滅絕。 

4月14日:烏克蘭以2枚海王星飛彈,擊沉俄羅斯黑海戰艦「莫斯科號」(Moskva)。

▲海王星飛彈為次音速反艦飛彈,本次以2枚飛彈擊傷莫斯科號巡洋艦令外界頗感意外。(圖/翻攝自烏克蘭國防部)
▲烏軍以海王星飛彈擊傷莫斯科號巡洋艦令外界頗感意外。(圖/翻攝自烏克蘭國防部)
5月 

5月4日:歐盟計劃6個月內禁止使用俄羅斯原油。

5月18日:芬蘭和瑞典遞交加入北約(NATO)的申請。

5月21日:俄羅斯占領馬立波,亞速(Azovstal)鋼鐵廠最後一批烏克蘭守軍投降。


6月 

6月16日: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與當時的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訪問基輔。

6月23日:歐盟正式授予烏克蘭候選國地位,烏克蘭漫長的入盟之路邁出關鍵一步 。 

6月29日:北約領導人在馬德里舉行的峰會上,正式邀請瑞典和芬蘭加入軍事同盟。不過土耳其的條件是,這2國需履行引渡「恐怖分子」的承諾。

6月30日:烏克蘭奪回了黑海蛇島(Snake Island in the Black Sea)控制權。

▲俄烏戰爭激發芬蘭、瑞典的危機意識,並開始尋求加入北約。(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烏戰爭激發芬蘭、瑞典的危機意識,並開始尋求加入北約。(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7月 

7月3日:烏克蘭在盧甘斯克(Luhansk)地區最後一個主要據點-利西昌斯克(Lysychansk)淪陷。

7月19日:烏克蘭第一夫人歐蓮娜‧澤倫斯卡(Olena Zelenska)訪美,期望替國家爭取更大程度的支持。

7月22日:在土耳其和聯合國的調解下,俄烏就解封黑海港口達成協議,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的僵局暫告段落。然而,俄羅斯也在同一天以飛彈襲擊敖德薩港(Odesa) 。

▲烏克蘭第一夫人「代夫出征」,遠赴美國尋求援助。(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烏克蘭第一夫人「代夫出征」,遠赴美國尋求援助。(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8月

8月9日:烏軍接連襲擊俄軍位於克里米亞的空軍基地、變電廠和彈藥庫。

8月20日: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杜金(Alexander Dugin)的女兒達莉亞·杜金娜(Darya Dugina)在莫斯科郊外的汽車爆炸中喪生,俄羅斯將此事歸咎於烏克蘭。

8月30日:烏克蘭開始進攻南部赫爾松地區,為秋季展開全面反攻鋪路,逐步迫使俄羅斯軍隊撤退。 


9月

9月2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同意對俄羅斯石油設置價格上限。

9月14日 : 烏克蘭第一夫人歐蓮娜獲邀,出席歐盟國情咨文演說。

9月11日:烏克蘭在反攻中奪回了東北部哈爾科夫州(Kharkiv)大片土地。

9月21日:蒲亭下達局部動員令,俄羅斯出現離境潮以及零星抗議活動。 

9月23日:俄羅斯開始所謂的「入俄公投」,準備吞併俄國占領的4個烏克蘭地區,即盧甘斯克州(Luhansk)、頓內茨克州(Donetsk)、赫爾松州(Kherson)和札波羅熱州(Zaporizhzhia)

9月26日-29日:北溪天然氣管線(Nord Stream pipeline)爆炸。 

9月30日:蒲亭正式簽署烏克蘭4個俄國占領區,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的文件,國際社會對此發表譴責。烏克蘭正式申請加入北約。  

▲蒲亭與親俄的烏克蘭分離主義地區領導人,「慶祝」公投成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蒲亭與親俄的烏克蘭分離主義地區領導人,「慶祝」公投成功。(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10月 

10月8日:克里米亞大橋(Crimean Bridge,舊稱克赤大橋Kerch Strait Bridge)爆炸,蒲亭下令調查,俄國強硬派指控烏克蘭發起恐怖襲擊。

10月9日:蒲亭任命蘇洛維金(Sergey Surovikin)指揮整個烏克蘭行動。

10月10日:俄羅斯發起自戰爭以來最猛烈的導彈襲擊,目標為烏克蘭多地的能源和民用基礎設施,導致烏國大範圍停電限電。


11月

11月9日:俄羅斯命令其軍隊離開烏克蘭大城赫爾松,被認為是俄軍一大挫敗。

11月15日:1枚俄製導彈落在波蘭境內,導致2人死亡,當時一度被認為將加劇俄羅斯與北約國家的緊張,但北約和波蘭領導人皆表示,沒有跡象表明這是一起蓄意襲擊,從而緩和了局勢。


12月

12月22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閃電訪美,會晤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並於美國國會發表演說,要求提供坦克、戰機和更多資金,以擊退俄軍入侵。美國政府則宣布援烏18.5億美元,其中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

▲澤倫斯基閃電訪美,為戰爭開打後首次踏出國門。(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澤倫斯基閃電訪美,為戰爭開打後首次踏出國門。(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2023年:

1月

1月5日:美國表示將向烏克蘭提供數十輛布萊德雷步兵戰鬥車(Bradley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s) ,德國則提供貂鼠式步兵戰車(Marder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s)。

1月13日:俄羅斯聲稱占領了鹽礦小鎮蘇勒達(Soledar),雖然戰略價值有限,但是俄軍經歷數月挫折後取得的一次罕見勝利,並加緊奪取巴赫穆特(Bakhmut)的攻勢。

1月14日:英國宣布將提供烏克蘭挑戰者2(Challenger 2)主戰坦克。

1月17日: 烏克蘭第一夫人出席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Davos Forum),呼籲全球持續抵制俄羅斯侵略行為

1月24日:澤倫斯基政府改組大換血。土耳其在抗議分子於斯德哥爾摩焚燒可蘭經後,排除了瑞典加入北約的可能性。

1月25日:美國宣布將援烏31輛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M1 Abrams),德國則承諾提供豹2坦克(Leopard 2 A6)。

1月27日:美國認定俄羅斯傭兵集團瓦格納(Wagner Group)為跨國犯罪組織。


2月

2月8日-9日:澤倫斯基前往倫敦、巴黎與布魯塞爾,敦促歐洲國家領導人提供更多軍援,並於歐洲議會發表演說。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聲稱,不排除提供北約規格的戰機,以及長程飛彈。

2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閃電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宣布對俄祭出新制裁。

▲拜登出乎意料的親赴基輔,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拜登出乎意料的親赴基輔,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2月21日:俄國總統蒲亭發表國情咨文演說,宣布暫停參與「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並聲稱俄方已針對新的陸基戰略核武賦予戰鬥職務。

更多「俄烏戰爭一年」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