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部又有旱象,經濟部2月18日已經宣布,自3月1日起,將會調整台南水情燈號,各自轉為黃燈和橙燈,並持續加大力道要求產業節水作為因應。這些不得已的舉措勢必影響正常的農業耕種,損傷農民的收入與生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來聽到黃偉哲在行院會水情會議上已經為農民爭取「春季雜作停灌補償」,但補貼向來杯水車薪,對農民的補償都是在災害發生之後的救濟,只是略紓一時之困,是救農民之急,不能真正彌補農民原本在正常情況下的產出與收益。若能為農業在大旱之下,找到走出困局的新好出路,才是穩當的政策活路。

比起談補助,更該談台南在抗旱上的創舉,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前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台南記取前年的經驗與教訓,由市府出面輔導農會,騰出農地鼓勵農民轉植耐旱作物。

像國人喜愛的金門高梁,成份就有來自台南學甲和鹽水區的農民心血,栽植新品種的「台南8號」純糯性釀酒高粱,且跟金門酒廠簽約契作;還有透過官田區農會輔導農民種植「蕎麥」,現在台南已經出產不輸日本的蕎麥麵和蕎麥餅。農民可以減少水費,又能得到農會與企業契作,自然能無後顧之憂地安心轉作。

迄今,台南持續收穫成果,已開創出有利農民收益、環境友善、多元產銷的局面。除了可幫助農民節省水費,亦可透過種植雜糧提高收益,並活化休耕農地,一舉數得,多方獲益。在台南市治理下,窮則變,變則通,農民非但未受到氣候變遷災害的損失,還因此能多得收入,因禍得福。據統計節水面積已經接近上萬公頃。

從爭取補貼,到鼓勵轉種作物,再到海外行銷產品,台南市長黃對農民生計方方面面的用心與努力,宛如父母對子女「提攜捧負,畏其不壽」,畏其不好活,筆者認為真正做到了視民如傷,值得其他縣市首長效法。

中央政府掌握的人力物力資源比台南市多得多,應該可以參考台南的思路與做法,兼顧節水與農民收益,為台灣的農業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大環境下,開闢新路新局。

筆者也想到,過去有許多年,中南部水果盛產,價賤傷農造成滯銷,最後只能靠軍人或學生幫忙消化,實在可惜。政府除了給魚也該給釣竿,參考台南經驗,用創意與高度,幫助農民調整種植方向,為農產品找到高價值的新藍海。


●作者:朱駿/時事評論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