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我們問問自己,有了電梯以後,人類還需要上下爬樓梯嗎?
近期全球最熱門的關鍵字就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應用,從聊天機器人到AI繪圖,不論是OpenAI推出後爆紅的「ChatGPT」,或與之對抗卻解答問題失誤,導致母公司Google股價慘跌的「Bard」,或甚至是能讓不需具備繪畫技巧的美術麻瓜,只要學會「吟唱」就能生成一張張驚艷圖像的「Midjourney」,都是所謂的「AI生產力工具」。
也就是說,AI能根據簡單的文字指令來創作文字、繪製圖片、剪輯影音、運算數據、設計建築、檢查程式碼錯誤、回答問題,甚至大量簡化工作中繁複的流程。其中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的「ChatGPT」,更是解放了程式語言的限制,讓任何人都能夠以口語的、更簡單的自然對話,指揮AI進行各種內容創作與書寫。
過去包含微軟投資的OpenAI、Google、Meta 等科技巨擘都在致力於打造生成式AI的「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運用他們擁有的大量電腦運算能力與數據,訓練這些語言模型自己能創作內容,而在去年底推出的ChatGPT兩週內吸引了上百萬人使用,短短兩個月內爆紅的程度更超過抖音(與國際版的Tiktok),這讓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即將被AI的生成技術取代,專家更認為能夠廣泛實用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出現,就和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的出現一樣,將根深蒂固地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
美國人工智慧研究機構「OpenAI」執行長、被稱為「ChatGPT之父」的阿特曼(Sam Altman)曾坦言,「我認為所有重複性工作都將被取代。未來幾十年之內,只要不是必須有兩個人進行深度情感交流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以更好、更快、更低成本的方式完成。」
在我們討論「人類是否即將被AI取代」前,先讓我們看看外媒盤點了哪些最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風險職業。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與專家分析,第一個最可能被淘汰就是科技業,包含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程序設計師和碼農們,不論在上班時間、使用效率或精確度上,ChatGPT都被認為將表現的更好,此外,如媒體工作者、律師助理、會計師、教師、客服等工作職位也岌岌可危。
不過回頭來看開頭的「電梯難題」,人類就算發明了電梯這個工具,幫助我們省下更多時間與力氣進行爬樓梯這項「艱困又累人」的工作,難道人們的四肢就真的逐漸退化、不再具備爬樓梯的能力,甚至全面更換電梯不再需要樓梯了嗎?
事實上,就像影劇中的「魔法」能夠令掃帚自行掃地、門自動打開,這些宛如魔法般的生產力工具作為「輔助」人類的利器,向來只是讓我們能夠花費更多時間與經歷在解決其他問題上。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奈澤(Oded Netzer)受訪時就提到,像這樣的人工智慧最終仍是「幫助」了程序設計師和碼農們,而非取代他們,「就工作的專業領域而言,我認為它(ChatGPT)主要是一種增強劑,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在職位上的重要性。」
懂得運用「工具」是人類悠久歷史上不斷進展的重要關鍵,從生成技術角度看「ChatGPT」最大的創新是它將過去大眾認知中用字遣詞與真人出入極大的「機翻」(機械式翻譯),大幅度提升水準至實用階段,它能根據聊天上下文進行對話,並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質疑人們預設提問中的錯誤,也可以拒絕非法或不當的問題請求。
中國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瀋陽提出了「ChatGPT」影響社會的五階段進展,第一個階段叫「可供」,也就是誕生產品,但還在訓練階段無法達到類似寫作、寫程式、畫圖;第二個階段叫「可用」,例如OpenAI開發出用於文字的「GPT-3」、用於繪圖的「DALL-E2」、Google開發出來用來自然語言處理的「BERT」等等,而ChatGPT正是處在這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可信」,人們願意持續使用、能夠實際解決問題才足以被信任;第四階段則是「可替換」,也就是人們不再熱衷搜尋引擎,而是替換到仰賴ChatGPT找答案;第五階段「可塑造」則意味著社會型態將被重新塑造,人們與ChatGPT的對話過程將佔據並呈現在社會模樣上。
目前ChatGPT才打破從「可供」到「可用」的階段壁壘,離可信、可替換、可塑造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可以發現當AI已經可以執行大部分的重複工作時,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手」,人類則可以更專注的進行,編輯、審稿、制定策略、研究內容等「腦」所負責的工作。
想要學會透過AI讓繪畫麻瓜都能產出精美圖像的「魔法」,套句台灣AI繪圖界的用語來說,你就得學會「詠唱咒語」;在人工智慧成為你的手之前,人類必須轉變思維,成為能夠「說著一口好畫、講得一口好程式」的腦。否則,當電梯能夠一口氣帶著人登上高樓,還不知道如何按鈕的人們只能氣喘吁吁的想辦法趕上他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AI能根據簡單的文字指令來創作文字、繪製圖片、剪輯影音、運算數據、設計建築、檢查程式碼錯誤、回答問題,甚至大量簡化工作中繁複的流程。其中運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技術的「ChatGPT」,更是解放了程式語言的限制,讓任何人都能夠以口語的、更簡單的自然對話,指揮AI進行各種內容創作與書寫。
過去包含微軟投資的OpenAI、Google、Meta 等科技巨擘都在致力於打造生成式AI的「語言模型」(Language Model),運用他們擁有的大量電腦運算能力與數據,訓練這些語言模型自己能創作內容,而在去年底推出的ChatGPT兩週內吸引了上百萬人使用,短短兩個月內爆紅的程度更超過抖音(與國際版的Tiktok),這讓很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即將被AI的生成技術取代,專家更認為能夠廣泛實用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出現,就和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的出現一樣,將根深蒂固地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
美國人工智慧研究機構「OpenAI」執行長、被稱為「ChatGPT之父」的阿特曼(Sam Altman)曾坦言,「我認為所有重複性工作都將被取代。未來幾十年之內,只要不是必須有兩個人進行深度情感交流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以更好、更快、更低成本的方式完成。」
在我們討論「人類是否即將被AI取代」前,先讓我們看看外媒盤點了哪些最可能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風險職業。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與專家分析,第一個最可能被淘汰就是科技業,包含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程序設計師和碼農們,不論在上班時間、使用效率或精確度上,ChatGPT都被認為將表現的更好,此外,如媒體工作者、律師助理、會計師、教師、客服等工作職位也岌岌可危。
不過回頭來看開頭的「電梯難題」,人類就算發明了電梯這個工具,幫助我們省下更多時間與力氣進行爬樓梯這項「艱困又累人」的工作,難道人們的四肢就真的逐漸退化、不再具備爬樓梯的能力,甚至全面更換電梯不再需要樓梯了嗎?
事實上,就像影劇中的「魔法」能夠令掃帚自行掃地、門自動打開,這些宛如魔法般的生產力工具作為「輔助」人類的利器,向來只是讓我們能夠花費更多時間與經歷在解決其他問題上。哥倫比亞商學院教授奈澤(Oded Netzer)受訪時就提到,像這樣的人工智慧最終仍是「幫助」了程序設計師和碼農們,而非取代他們,「就工作的專業領域而言,我認為它(ChatGPT)主要是一種增強劑,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在職位上的重要性。」
懂得運用「工具」是人類悠久歷史上不斷進展的重要關鍵,從生成技術角度看「ChatGPT」最大的創新是它將過去大眾認知中用字遣詞與真人出入極大的「機翻」(機械式翻譯),大幅度提升水準至實用階段,它能根據聊天上下文進行對話,並會承認自己的錯誤、質疑人們預設提問中的錯誤,也可以拒絕非法或不當的問題請求。
中國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主任瀋陽提出了「ChatGPT」影響社會的五階段進展,第一個階段叫「可供」,也就是誕生產品,但還在訓練階段無法達到類似寫作、寫程式、畫圖;第二個階段叫「可用」,例如OpenAI開發出用於文字的「GPT-3」、用於繪圖的「DALL-E2」、Google開發出來用來自然語言處理的「BERT」等等,而ChatGPT正是處在這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可信」,人們願意持續使用、能夠實際解決問題才足以被信任;第四階段則是「可替換」,也就是人們不再熱衷搜尋引擎,而是替換到仰賴ChatGPT找答案;第五階段「可塑造」則意味著社會型態將被重新塑造,人們與ChatGPT的對話過程將佔據並呈現在社會模樣上。
目前ChatGPT才打破從「可供」到「可用」的階段壁壘,離可信、可替換、可塑造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可以發現當AI已經可以執行大部分的重複工作時,它就成為了我們的「手」,人類則可以更專注的進行,編輯、審稿、制定策略、研究內容等「腦」所負責的工作。
想要學會透過AI讓繪畫麻瓜都能產出精美圖像的「魔法」,套句台灣AI繪圖界的用語來說,你就得學會「詠唱咒語」;在人工智慧成為你的手之前,人類必須轉變思維,成為能夠「說著一口好畫、講得一口好程式」的腦。否則,當電梯能夠一口氣帶著人登上高樓,還不知道如何按鈕的人們只能氣喘吁吁的想辦法趕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