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本文作者楊昌順為精神健康醫學科、精神科專科醫生,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當我宣布「我決定刻薄地生活」時,對我來說就像是宣布出櫃一樣。無論在職業上或是在社會上,我的形象已經充分顯示出是一個「刻薄地」生活的人(這點我很清楚)。就連外表上,尤其在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常聽到別人評論我「整個人看起來十足冷靜」。到了現在,我的形象基本上接近冷漠、極端公式化,一般情況下,連攀談都不容易的人(這點我也很清楚)。
但只有對我個人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會知道,我其實是個完全相反的人。我很容易因為小事就受到傷害,而且總是小心翼翼地深怕自己給哪個人造成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傷害。例如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聚會上,和許多人見面回來以後,為了以防萬一,我一定要回想剛才的聚會中有沒有造成什麼失誤、有沒有說錯話傷了哪個人的心,然後才結束一天的作息。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這樣戰戰兢兢的生活感到非常疲憊。很多時候在個個方面我都必須付出百倍於我所擁有的實際精力,可想而知當然會心生厭煩。雖說我的形象大部分都源自於性格,但還是需要有所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必須努力成為一個不會在小事(尤其是人際關係)上鑽牛角尖的人。雖然不是沒有對偶爾會犯錯和失敗的自己感到羞恥和慌亂,但我還是會告訴自己人生在世,發生這種事情在所難免,盡量豁達地接受。回想過去,讓人臉紅的往事不只一二,但仔細想想,人生只有一回,沒犯過錯才怪。面對生活,大家都是生手,理所當然會犯錯,所以我決定接受自己的過錯。
這麼刻薄地想了一回之後,我也對自己承諾,允許自己犯錯,也接受他人的批評,我的人生不會因為哪個人說我一些閒話就崩潰。
聽了這話,可能有人會懷疑地說:「不會吧?妳明明是個精神科醫師,怎麼感覺精神上沒比我強多少?」其實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叮囑我:「幸好妳的長相看起來很堅強,所以不管去哪裡都千萬別露出本性來。」這時候,我就會告訴對方一個故事:有位知名女作家,我忘了她叫什麼名字,以前在美國以如何維持美滿婚姻生活為主題出了不少書,但問題是她已經有四次的離婚紀錄。在某一次的節目訪談中,主持人提到了這一點,她的回答是:「正因為有那麼多痛苦的經驗,我才會比任何人都有資格提出一些具有實質性的幫助。」我也一樣,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人生中可能會發生的憂鬱和不安、焦躁和矛盾、恐懼和創傷,因為我親身經歷過,所以別的不敢說,但在這點上我認為自己對許多人有充分的理解,也可以感同身受。
從這點來看,對我而言,「刻薄」就是澈底保護我不受內在或外在敵人傷害的方法之一。當自己從頭到腳地批判自我或懷疑自我時,「刻薄」會告訴自己:「哪有,我可是做得很認真呢!」從而發揮自我保護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可以適當地保護自己免受外界批判、傷害的力量,或者說是一種能抓住生活的重心,即使受到晃動也能馬上回到原位的彈力。對於這樣的努力,我名之為「健康的刻薄」。多虧有它,我才有勇氣如此公開地坦言自己脆弱的一面;也是它,讓我感到「我決定刻薄地生活」這一宣言,就像在宣告出櫃一樣。
當我們看輕自己或感到內疚的時候,首先要提醒自己「我心操之在我」,好好想想是否有必要那樣責備自己、傷害自己。如果我的心向我抗議:「你怎麼可以這樣虐待我?」的話,我要怎麼回答?通常會發現自己無言以對。
人類在出生時沒有附上使用說明書。我們買機器的時候,通常會附上使用說明書,上面詳細寫著是什麼材質、如何使用等等,只要按照說明書,使用上就不會出錯。然而人類卻是孑然一身赤裸裸地來到世上,在不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該怎麼使用的情況下,開演一齣人生大戲。
奇怪的是,我們的心似乎更容易受到負面的事物影響,就像野草一旦增長就會占領整塊地一樣,負面的想法會比正面的想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的生活中,負面經驗多於正面經驗,因此在潛意識裡,就會隱藏對負面結果的不安情緒。事實上也有報告指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有較多負面經驗的話,與感受正面情緒相關的左額葉的活動就會降低。
許多人要忍受一天好幾次諸如內疚、憤恨、挫折、不安、憂鬱、羨慕、嫉妒、性衝動和破壞心等等躁動的心理壓力,因此匈牙利小說家桑多.馬芮所說的下面這段話才會永遠有效。
「人類的夜晚充滿了夢想、慾望、虛榮、自私、瘋狂的愛、嫉妒和復仇的渴望,就像沙漠的夜晚隱藏著美洲獅、禿鷲和豺狼一樣。」——《餘燼》
撇開人生總是一帆風順的幸運兒不說,大多數未能如此的人應該都能理解馬芮這話的意思。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因為心理上的壓力,就把原因和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不時地抱怨發牢騷。因為他們能理解人生有各種不同的面貌,有悲有喜、有好有壞。
到死為止,我們都得伴隨著自己同行,因此只有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在未來的旅途中平安喜樂。只要想想,現在的我是由出生後到現在所經驗的一切所造就而成的,所以就算其中有滿意也有不滿意的地方,輕鬆看待就好。而且,只要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自己不滿意的部分,實踐「健康的刻薄」,有一天必然會發現自己有了更好的成長。
本文摘選自《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打動人心的關係心理學》,圓神出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6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只有對我個人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會知道,我其實是個完全相反的人。我很容易因為小事就受到傷害,而且總是小心翼翼地深怕自己給哪個人造成哪怕只是一點小小的傷害。例如在各種大大小小的聚會上,和許多人見面回來以後,為了以防萬一,我一定要回想剛才的聚會中有沒有造成什麼失誤、有沒有說錯話傷了哪個人的心,然後才結束一天的作息。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這樣戰戰兢兢的生活感到非常疲憊。很多時候在個個方面我都必須付出百倍於我所擁有的實際精力,可想而知當然會心生厭煩。雖說我的形象大部分都源自於性格,但還是需要有所改變,最重要的是,我必須努力成為一個不會在小事(尤其是人際關係)上鑽牛角尖的人。雖然不是沒有對偶爾會犯錯和失敗的自己感到羞恥和慌亂,但我還是會告訴自己人生在世,發生這種事情在所難免,盡量豁達地接受。回想過去,讓人臉紅的往事不只一二,但仔細想想,人生只有一回,沒犯過錯才怪。面對生活,大家都是生手,理所當然會犯錯,所以我決定接受自己的過錯。
這麼刻薄地想了一回之後,我也對自己承諾,允許自己犯錯,也接受他人的批評,我的人生不會因為哪個人說我一些閒話就崩潰。
聽了這話,可能有人會懷疑地說:「不會吧?妳明明是個精神科醫師,怎麼感覺精神上沒比我強多少?」其實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叮囑我:「幸好妳的長相看起來很堅強,所以不管去哪裡都千萬別露出本性來。」這時候,我就會告訴對方一個故事:有位知名女作家,我忘了她叫什麼名字,以前在美國以如何維持美滿婚姻生活為主題出了不少書,但問題是她已經有四次的離婚紀錄。在某一次的節目訪談中,主持人提到了這一點,她的回答是:「正因為有那麼多痛苦的經驗,我才會比任何人都有資格提出一些具有實質性的幫助。」我也一樣,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人生中可能會發生的憂鬱和不安、焦躁和矛盾、恐懼和創傷,因為我親身經歷過,所以別的不敢說,但在這點上我認為自己對許多人有充分的理解,也可以感同身受。
從這點來看,對我而言,「刻薄」就是澈底保護我不受內在或外在敵人傷害的方法之一。當自己從頭到腳地批判自我或懷疑自我時,「刻薄」會告訴自己:「哪有,我可是做得很認真呢!」從而發揮自我保護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可以適當地保護自己免受外界批判、傷害的力量,或者說是一種能抓住生活的重心,即使受到晃動也能馬上回到原位的彈力。對於這樣的努力,我名之為「健康的刻薄」。多虧有它,我才有勇氣如此公開地坦言自己脆弱的一面;也是它,讓我感到「我決定刻薄地生活」這一宣言,就像在宣告出櫃一樣。
當我們看輕自己或感到內疚的時候,首先要提醒自己「我心操之在我」,好好想想是否有必要那樣責備自己、傷害自己。如果我的心向我抗議:「你怎麼可以這樣虐待我?」的話,我要怎麼回答?通常會發現自己無言以對。
人類在出生時沒有附上使用說明書。我們買機器的時候,通常會附上使用說明書,上面詳細寫著是什麼材質、如何使用等等,只要按照說明書,使用上就不會出錯。然而人類卻是孑然一身赤裸裸地來到世上,在不知道自己是誰、從何而來、該怎麼使用的情況下,開演一齣人生大戲。
奇怪的是,我們的心似乎更容易受到負面的事物影響,就像野草一旦增長就會占領整塊地一樣,負面的想法會比正面的想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我們的生活中,負面經驗多於正面經驗,因此在潛意識裡,就會隱藏對負面結果的不安情緒。事實上也有報告指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有較多負面經驗的話,與感受正面情緒相關的左額葉的活動就會降低。
許多人要忍受一天好幾次諸如內疚、憤恨、挫折、不安、憂鬱、羨慕、嫉妒、性衝動和破壞心等等躁動的心理壓力,因此匈牙利小說家桑多.馬芮所說的下面這段話才會永遠有效。
「人類的夜晚充滿了夢想、慾望、虛榮、自私、瘋狂的愛、嫉妒和復仇的渴望,就像沙漠的夜晚隱藏著美洲獅、禿鷲和豺狼一樣。」——《餘燼》
撇開人生總是一帆風順的幸運兒不說,大多數未能如此的人應該都能理解馬芮這話的意思。然而,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因為心理上的壓力,就把原因和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不時地抱怨發牢騷。因為他們能理解人生有各種不同的面貌,有悲有喜、有好有壞。
到死為止,我們都得伴隨著自己同行,因此只有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在未來的旅途中平安喜樂。只要想想,現在的我是由出生後到現在所經驗的一切所造就而成的,所以就算其中有滿意也有不滿意的地方,輕鬆看待就好。而且,只要從現在開始慢慢改變自己不滿意的部分,實踐「健康的刻薄」,有一天必然會發現自己有了更好的成長。
本文摘選自《我決定刻薄地生活: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打動人心的關係心理學》,圓神出版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6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