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溫子仁監製,《窒友梅根》是美國環球影業、知名廠牌「布倫屋製作公司」(Blum House)與溫子仁的製作公司「Atomic Monster」合作新作,恐怖片大腕強強聯手,可說是開啟恐怖片新時代的旗艦型製作。合作新片,票房表現不俗,至今全球賣座超過1.3億美金。
這部電影,最初入目的,是一個抓住人眼睛的假廣告:「『寵一生』(PurRpetual Petz),一個活得比你久的玩具。」「寵一生」,正是製造「梅根」的玩具設計師 / AI介面工程師潔瑪(Gemma),替電影中的玩具公司「Funki」製造的暢銷商品。
「寵一生」眼睛會動、感覺主人的撫摸、會記憶且複誦主人的話、會吃會排泄,甚至你還可以用APP擴充他的功能,就像是新時代的「電子雞」加上經典玩具「菲比小精靈」(Furby)。潔瑪卻絲毫不屑自己這個賣錢的產品,一心一意只想發明下一代的AI玩具「梅根」。
「梅根」是潔瑪(《逃出絕命鎮》莉森威廉斯)打造的AI擬真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可以傾聽與觀察的玩偶,被設計成小孩子最好的玩伴和令家長最安心的盟友。但老闆大衛(《尚氣》錢信伊)不許,成本太高,太貴了;他只要成本低於五塊錢的玩具。
直到新版「寵一生」交期逼近,潔瑪的親姐姐和丈夫車禍身亡,留下獨女凱蒂(恐怖影集《鬼入侵》薇樂麥格勞 飾)給她照顧。事業、親情兩頭燒,潔瑪又不願放手讓給潔瑪姐夫的爸爸媽媽照顧,創作靈感枯竭下,潔瑪突發奇想,用梅根交件,讓她設計的梅根原型和凱蒂配對,讓凱蒂成為交件會議上,跟梅根互動的「表演者」。
結果效果意外絕佳,驚艷老闆,過往只要潔瑪做「成本低於五塊錢」玩具的慣老闆,竟問了一句:「開發這個會比一台特斯拉貴嗎?」只因大衛突然想通,梅根可以是下一個蘋果手機水準的產品。於是,事業家庭兩頭燒的潔瑪決定,既然梅根跟凱蒂的友情,可以一次解決照顧凱蒂和紓解她工作壓力兩個問題,何樂不為?但是她的這個決定,卻造成無法想像的嚴重後果。
當梅根開始關不了機、自動開機,潔瑪開始意識到玩具失控了,原本就建立在恐怖平衡上的高壓生活,開始逐漸朝向崩毀。遵守機器人三大原則的梅根究竟是怎麼理解「保護」的定義呢?當潔瑪家的鄰居、鄰居的狗開始失蹤,暴走的梅根用保護主人的名義傷害人類、大開殺戒,其實早已不遵守「機器人不能害人的第一原則」。
別忘記,梅根在第一次的交件會議上,就是在基本程式碼原則不完整的強況下「趕鴨子上架」。我們可以從這裡找出《窒友梅根》的核心:成本、成本、成本。
《窒友梅根》根據新秀編劇《鬼修女2》愛珂拉庫珀,監製溫子仁的原創故事改編。故事交給新銳導演傑拉德約翰史東(Gerard Johnstone)來拍,傑拉德出身紐西蘭,曾經執導過經驗美國南西南影展的獨立製片《嚎宅禁地》(2014)。向來擅長融合恐怖類型與喜劇,嚇到「笑出來」,傑拉德招牌風格。有人抱怨,這不真的是一部溫子仁作品,但這真的不是一部「恐怖片」嗎?
這部片告訴我們,失控、發狂的梅根,就僅僅只是「壞掉」的玩具梅根,失控的玩具根本不恐怖,在這部恐怖片中,「恐怖」的從來就是人,更恐怖的是人類社會裡,原來親情這麼「貴」、原來友情這麼「貴」、原來為了工作,我們付出這個「貴」的代價。
便宜的玩具如「寵一生」本來就是家長用來爭取一點家庭照料的「餘裕」的替代品,但當這類的替代品由更昂貴的人工智慧取代,價錢可以比一輛電動車的「玩具」真的能作為取代真實人類連結嗎?
像這類AI機器人取代傳統親情照護人力所引起的倫理問題,在《黑鏡》等科幻影視中早已不少見,這除了是一則給現代職場父母的教養寓言之外,其實我們應該注意到《窒友梅根》的主角其實是潔瑪。只看恐怖、獵奇,可能以為這是關於殺人魔偶的故事;只看情節這會是一部孤女找到「家庭」歸屬感的故事,從喪失雙親、適應新家、依附梅根,到最後真的跟阿姨潔瑪建立緊密連結的片刻。
但故事最動人的地方在,當潔瑪告訴失去梅根而傷心的凱蒂,「你的父母去世了,你應該感受傷痛,梅根無法解決問題,他只能分散你的注意力,無法彌補這種傷痛。你現在很能會很痛,但我向你保證,你會熬過去的。」這句話也充分顯現了潔瑪的個性——熬下去,而這同時也是全片中,潔瑪唯一把自己從工作的角度抽來出來,認真地承認了錯誤,認知到自己不該把自己唯一擅長的「研究機器人」,丟給無暇照顧的姪女身上。
這個真情流露的片刻後面隱藏的恐怖便是,女性在職場中無法抽身的壓力,來自這個社會的性別框架、資本主義體系的銷售邏輯。這些,就像是電影片頭的「寵一生」廣告的歌唱到的:「它會活得比你久。」這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回到電影製作面來看,以製作低成本恐怖片出名的布倫屋製作公司,確實可以花更多錢,優化劇本、特效、場面,讓這部片更接近漫威、DC這類的超級大片。再不然,也可以更血腥、把人偶做的更大、更恐怖,但我們可別忘了,作為兩大公司攜手出擊的首部作品,製作公司刻意將讓《窒友梅根》位列輔導級(PG),所以才能讓那些被社群平台爆紅詭異舞蹈吸引進來的青少年,順利買票進場。
長久以來,美國恐怖片類型的運作方式,就是以超低成本拍攝,以量取勝,製造超高投資報酬率。如今,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商業大片銷售模式時常失靈,恐怖片卻是最穩定的商業模式;這類類型,也因為成本低,給演員片酬較低,同時也時常成為許多新演員練演技的舞台。究竟《窒友梅根》這種不太恐怖的、回歸成本面的務實操作,會不會引起一波新的風潮呢?
只能說,儘管家庭、科技倫理議題看似是本片的主要核心,但《窒友梅根》在廣闊的恐怖片影史中,其實並不夠創新、有趣、深刻。儘管筆者也相當喜歡不少美國獨立製作公司如A24,更精緻、更貴的藝術片,甚至溫子仁自己過去「更恐怖的」恐怖片。但,若能理解本片的製作背景,我們不難想像片商追求更賣、更多討論度的野心。恐怖片若要跨出「同溫層」,其實確實需要不同的策略。
溫子仁、環球影業、布倫屋對待《窒友梅根》,就像是片中慣老闆上司大衛對產品的得過高期待一樣,只給低成本,還要你又會跑、又會跳。觀影過程中,我時常在想,女主角潔瑪該如何面對,她創造出來、失控的梅根呢?機器人失控,又不是她願意的。帶著這層省思,我們就像站在導演傑拉德約翰史東的角度,當有了一部「溫子仁給你核心概念」、「環球影業與布倫屋支持」的商業大片,你要怎麼發揮,又得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賓主盡歡呢?
此時我們才會發現追求「最好、最精緻」,其實並不實際。畢竟,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仍是一件昂貴、且機器人無法取代的事。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這部電影,最初入目的,是一個抓住人眼睛的假廣告:「『寵一生』(PurRpetual Petz),一個活得比你久的玩具。」「寵一生」,正是製造「梅根」的玩具設計師 / AI介面工程師潔瑪(Gemma),替電影中的玩具公司「Funki」製造的暢銷商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寵一生」眼睛會動、感覺主人的撫摸、會記憶且複誦主人的話、會吃會排泄,甚至你還可以用APP擴充他的功能,就像是新時代的「電子雞」加上經典玩具「菲比小精靈」(Furby)。潔瑪卻絲毫不屑自己這個賣錢的產品,一心一意只想發明下一代的AI玩具「梅根」。
「梅根」是潔瑪(《逃出絕命鎮》莉森威廉斯)打造的AI擬真機器人,具有自我意識、可以傾聽與觀察的玩偶,被設計成小孩子最好的玩伴和令家長最安心的盟友。但老闆大衛(《尚氣》錢信伊)不許,成本太高,太貴了;他只要成本低於五塊錢的玩具。
直到新版「寵一生」交期逼近,潔瑪的親姐姐和丈夫車禍身亡,留下獨女凱蒂(恐怖影集《鬼入侵》薇樂麥格勞 飾)給她照顧。事業、親情兩頭燒,潔瑪又不願放手讓給潔瑪姐夫的爸爸媽媽照顧,創作靈感枯竭下,潔瑪突發奇想,用梅根交件,讓她設計的梅根原型和凱蒂配對,讓凱蒂成為交件會議上,跟梅根互動的「表演者」。
結果效果意外絕佳,驚艷老闆,過往只要潔瑪做「成本低於五塊錢」玩具的慣老闆,竟問了一句:「開發這個會比一台特斯拉貴嗎?」只因大衛突然想通,梅根可以是下一個蘋果手機水準的產品。於是,事業家庭兩頭燒的潔瑪決定,既然梅根跟凱蒂的友情,可以一次解決照顧凱蒂和紓解她工作壓力兩個問題,何樂不為?但是她的這個決定,卻造成無法想像的嚴重後果。
當梅根開始關不了機、自動開機,潔瑪開始意識到玩具失控了,原本就建立在恐怖平衡上的高壓生活,開始逐漸朝向崩毀。遵守機器人三大原則的梅根究竟是怎麼理解「保護」的定義呢?當潔瑪家的鄰居、鄰居的狗開始失蹤,暴走的梅根用保護主人的名義傷害人類、大開殺戒,其實早已不遵守「機器人不能害人的第一原則」。
別忘記,梅根在第一次的交件會議上,就是在基本程式碼原則不完整的強況下「趕鴨子上架」。我們可以從這裡找出《窒友梅根》的核心:成本、成本、成本。
《窒友梅根》根據新秀編劇《鬼修女2》愛珂拉庫珀,監製溫子仁的原創故事改編。故事交給新銳導演傑拉德約翰史東(Gerard Johnstone)來拍,傑拉德出身紐西蘭,曾經執導過經驗美國南西南影展的獨立製片《嚎宅禁地》(2014)。向來擅長融合恐怖類型與喜劇,嚇到「笑出來」,傑拉德招牌風格。有人抱怨,這不真的是一部溫子仁作品,但這真的不是一部「恐怖片」嗎?
這部片告訴我們,失控、發狂的梅根,就僅僅只是「壞掉」的玩具梅根,失控的玩具根本不恐怖,在這部恐怖片中,「恐怖」的從來就是人,更恐怖的是人類社會裡,原來親情這麼「貴」、原來友情這麼「貴」、原來為了工作,我們付出這個「貴」的代價。
便宜的玩具如「寵一生」本來就是家長用來爭取一點家庭照料的「餘裕」的替代品,但當這類的替代品由更昂貴的人工智慧取代,價錢可以比一輛電動車的「玩具」真的能作為取代真實人類連結嗎?
像這類AI機器人取代傳統親情照護人力所引起的倫理問題,在《黑鏡》等科幻影視中早已不少見,這除了是一則給現代職場父母的教養寓言之外,其實我們應該注意到《窒友梅根》的主角其實是潔瑪。只看恐怖、獵奇,可能以為這是關於殺人魔偶的故事;只看情節這會是一部孤女找到「家庭」歸屬感的故事,從喪失雙親、適應新家、依附梅根,到最後真的跟阿姨潔瑪建立緊密連結的片刻。
但故事最動人的地方在,當潔瑪告訴失去梅根而傷心的凱蒂,「你的父母去世了,你應該感受傷痛,梅根無法解決問題,他只能分散你的注意力,無法彌補這種傷痛。你現在很能會很痛,但我向你保證,你會熬過去的。」這句話也充分顯現了潔瑪的個性——熬下去,而這同時也是全片中,潔瑪唯一把自己從工作的角度抽來出來,認真地承認了錯誤,認知到自己不該把自己唯一擅長的「研究機器人」,丟給無暇照顧的姪女身上。
這個真情流露的片刻後面隱藏的恐怖便是,女性在職場中無法抽身的壓力,來自這個社會的性別框架、資本主義體系的銷售邏輯。這些,就像是電影片頭的「寵一生」廣告的歌唱到的:「它會活得比你久。」這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回到電影製作面來看,以製作低成本恐怖片出名的布倫屋製作公司,確實可以花更多錢,優化劇本、特效、場面,讓這部片更接近漫威、DC這類的超級大片。再不然,也可以更血腥、把人偶做的更大、更恐怖,但我們可別忘了,作為兩大公司攜手出擊的首部作品,製作公司刻意將讓《窒友梅根》位列輔導級(PG),所以才能讓那些被社群平台爆紅詭異舞蹈吸引進來的青少年,順利買票進場。
長久以來,美國恐怖片類型的運作方式,就是以超低成本拍攝,以量取勝,製造超高投資報酬率。如今,在這個後疫情時代,商業大片銷售模式時常失靈,恐怖片卻是最穩定的商業模式;這類類型,也因為成本低,給演員片酬較低,同時也時常成為許多新演員練演技的舞台。究竟《窒友梅根》這種不太恐怖的、回歸成本面的務實操作,會不會引起一波新的風潮呢?
只能說,儘管家庭、科技倫理議題看似是本片的主要核心,但《窒友梅根》在廣闊的恐怖片影史中,其實並不夠創新、有趣、深刻。儘管筆者也相當喜歡不少美國獨立製作公司如A24,更精緻、更貴的藝術片,甚至溫子仁自己過去「更恐怖的」恐怖片。但,若能理解本片的製作背景,我們不難想像片商追求更賣、更多討論度的野心。恐怖片若要跨出「同溫層」,其實確實需要不同的策略。
溫子仁、環球影業、布倫屋對待《窒友梅根》,就像是片中慣老闆上司大衛對產品的得過高期待一樣,只給低成本,還要你又會跑、又會跳。觀影過程中,我時常在想,女主角潔瑪該如何面對,她創造出來、失控的梅根呢?機器人失控,又不是她願意的。帶著這層省思,我們就像站在導演傑拉德約翰史東的角度,當有了一部「溫子仁給你核心概念」、「環球影業與布倫屋支持」的商業大片,你要怎麼發揮,又得做到什麼程度才能賓主盡歡呢?
此時我們才會發現追求「最好、最精緻」,其實並不實際。畢竟,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仍是一件昂貴、且機器人無法取代的事。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