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將在2月5日至2月19日於東區、松山文創園區及信義區百貨商圈熱鬧開展,其中最具異國文化元素的莫過於在松山文創園區內的「源展區」燈飾!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本次邀請多位新住民藝術家及台灣本土藝術家共同參與創作,將新住民在台北生活經驗與感觸及來自故鄉的傳統故事,創作出一件件極富特色的新住民燈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籍藝術家莫珊嵐與先生邱杰森共同創作的「屬於一個自己的所在」。(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法籍藝術家莫珊嵐與先生邱杰森共同創作的「屬於一個自己的所在」。(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本次台灣燈會最大不同之處是以「共存」、「共生」、「共創」作為新住民燈組策展發想。以異鄉聚所、故鄉食物串聯台北與世界「共存」,「我們在這」、「種下台北味道」及「年節」情感。大地藝術家王文志以「我們在這」為題,在設計階段邀請多位新住民一同參與討論發想,創作一個高達7米的竹編空間,竹材編織代表新住民各式文化的融合形成。竹材堆積延展,象徵各種生活上的挑戰磨練,而紅黃綠藍各種花布編織,則彷彿新住民朋友穿越海浪,到此創建不同的人生。紙雕藝術家成若涵「種下台北味道」,以透過餐桌意象,表現味道與菜餚對於土地文化的重要性,長達12米環繞大樹的鐵雕餐桌作品更象徵新住民與台北的共融及圓滿。而奇豆彩繪工作室以「年節」主題,於台北市萬華新移民會館彩繪出各國年節特色食物,透過紫光燈的照射呈現出白天夜晚截然不一樣的異國風情。

▲新住民藝術作品「星空下的我們」。(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新住民藝術作品「星空下的我們」。(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以生於他鄉、共長於此的新住民藝術家「共生」演繹出「人人Hito Bito」、「屬於一個自己的所在」及「記憶之河」故事。日籍藝術家長友大輔與太太詹明旎共同創作的「人人 Hito Bito」,以人字型的結構象徵人與人之間相互依靠和扶持,作品由兩個小型的人字匯集成一個大型人字,更是二位藝術家在台北落地生根共組家庭的意象寫照。法籍藝術家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與先生邱杰森共同創作的〈屬於一個自己的所在〉,以行李箱象徵每位新住民遠離家鄉移居台灣的旅居情懷,同時又以打開的行李箱組建成「家屋」形態,藉此象徵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歸屬。菲律賓籍藝術家Mark (Mark Lester Lugay Reyes) ,其正式身分是位外籍移工,即便如此,也無法阻擋他「在工廠創造美麗」,成為藝術家的夢想。Mark以菲律賓「協力搬屋」 (Bayanihan)為發想,與光試所共同創作「記憶之河」作品,向我們分享菲律賓人群團結與互助精神的美麗故事。

▲作品「關於台北」。(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作品「關於台北」。(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以實際參與「共創」燈飾製作而成的「關於台北」及「星空下的我們」,透過工作坊手作活動,邀請新住民家庭以其原屬國文化與藝術家一同進行創作,藝術團隊流寓工作室與光試所利用造型設計與燈光律動,讓這些獨特的圖案與手寫文字,成為燈飾作品的主角。此外,民政局也針對這兩組燈飾,各設計1款有趣互動濾鏡供民眾拍照打卡,身著各國特色紋飾的兔子與滿滿文字語落下的畫面,提供賞燈民眾另類體驗。

▲新住民作品「種下台北味道」。(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新住民作品「種下台北味道」。(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新住民燈組聚集不同國籍的藝術家們以「共存」、「共生」、「共創」做為台北生活主題,雖然彼此說著不同的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但在這片土地上仍可一起聚會、一起美食;一起家庭、一起旅行;一起勇敢,一起追夢,一起種下屬於我們的台北味道。

▲新住民藝術家「共生」演繹出「人人Hito Bito」。(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新住民藝術家「共生」演繹出「人人Hito Bito」。(圖/台北市政府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