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在2019年納入《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之後,又於2022年初納為指定家禽,除了可以增加飼養戶的農業補助,管理上納入產官學三方的專業合作,一旦鵪鶉「產業化」之後,就有機會建立產銷履歷,進而擴大外銷通路。
不過與此同時,國內的禽流感問題,還有飼養場申請不易,都導致鵪鶉產量持平難以提升,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系學系教授陳盈豪就表示,「納管對產業而言是利大於弊,不過根據目前情況,要達到提升外銷產值,還有很長一段路要努力。」
鵪鶉年產值逾6億 拚外銷以利調節市場
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表示,外銷是調節市場最理想的方式,一旦國內出現滯銷的狀況,就能透過外銷輸出,避免國內市場崩盤的可能,而在外銷通路有限的狀況下,上游農民面對滯銷的解決途徑,只能以低價販售給罐頭工廠,或是啟動「產能調節機制」,提早淘汰母鵪鶉以減少供應量。
然而,由於台灣是禽流感疫區,除非做成熟食或是罐頭,否則鵪鶉無法外銷出口。其中蛋用鵪鶉每年的外銷比例約占整體12%,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澳洲。而目前鵪鶉肉沒有熟食商品,因此仍無法走向國際市場。
禽流感年年衝擊 鵪鶉蛋外銷受阻
禽流感問題一直是國內禽類飼養戶的夢魘,就連抗體充足的鵪鶉也難以倖免,商毓銘也無奈透露,儘管去年是納管元年,但是受到禽流感影響,鵪鶉蛋的產量減少,加上國際運費上漲,台灣鵪鶉蛋的國際競爭力依然有限。
除此之外,在前端飼養場的管理問題,也同樣是難以阻隔禽流感的關鍵,商毓銘分享,許多飼養戶還無法接受新型的管理觀念,因此還是有部分飼養場會有設備老舊、通風不足或是消毒不確實的問題,導致年年受到禽流感衝擊,影響整體銷量。
商毓銘更透露,由於通報疫情之後,該場附近3公里內的養禽場也都要一併抽驗,因此觀念保守的飼養人,就會擔心受到人情壓力,而選擇隱匿疫情。這些問題都導致鵪鶉產業發展受阻,需要搭配更多的宣導教育解決。
陳盈豪也為此開始撰寫「鵪鶉飼養手冊」,希望能協助農民,科普更多現代化的飼養觀念,否則在產量無法有效提升的狀態下,外銷的願景只會淪為空談。
畜牧場申請不易 農民嘆「限制發展」
然而,在受《畜牧法》規範以前,鵪鶉養殖場的申請也不容易,須受到各個地方不同的自治條例規範,以養殖數量前三名的彰化縣、嘉義縣和台南市為例,分別限制養禽場須距離學校、醫院、住家500公尺到1000公尺不等,而台南市更規定養禽場周界設置隔離綠帶和圍牆。
彰化飼養戶賴先生就抱怨,這些規定讓農民綁手綁腳,想要新建、擴建卻找不到農地,導致許多二代關場,且無新人投入養殖鵪鶉,造成飼養斷層。賴先生呼籲,應該要放寬標準讓市場自由競爭,才有機會帶動產量提升。
外銷「冷藏」技術成關鍵 納管後有望提升
為了拓展外銷,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型鵪鶉業者,透過一條龍的生產方式,把關上游品質,建立品牌信譽,自行促成外銷通路,將自家鵪鶉蛋銷往澳洲、新加坡等華人市場龐大的國家,同時協會也致力扶植更多業者,擴大台灣鵪鶉蛋的外銷比例。
鵪鶉蛋原料大廠科盈食品公司負責人陳科行說,一旦跨足外銷通路,冷藏技術就變成為新的挑戰,「延長保存是現在發展外銷的重點,目前的冷藏技術大概僅能維持一週,以外銷在海關審核的程序,就已超過期限。」不過陳科行也提到,鵪鶉納管後,農委會也同步扶植業者,導入專業技術和設施,加速業者的產品轉型,進而推動外銷的可能。
只是陳科行也憂心,外銷的關稅屏障依然是一大阻礙,儘管可透過提升品質帶動價格提升,但部分國家高達20%的關稅,依舊是外銷途徑需要克服的門檻。
農委會對此回應,目前除了針對鵪鶉產品,在加工製程、產品標示上給予相關協助,優化生產鏈以外,也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合作,計畫匯集鵪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關貿限制,並規劃克服辦法,落實拓展國際市場。
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鵪鶉蛋業者獲得CAS認證,將自家產品輸向國際,可見目前產值尚未「最大化」的鵪鶉產業,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或許是列管為「國家隊」之後有機會實現的願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鵪鶉年產值逾6億 拚外銷以利調節市場
中華民國鵪鶉協會秘書長商毓銘表示,外銷是調節市場最理想的方式,一旦國內出現滯銷的狀況,就能透過外銷輸出,避免國內市場崩盤的可能,而在外銷通路有限的狀況下,上游農民面對滯銷的解決途徑,只能以低價販售給罐頭工廠,或是啟動「產能調節機制」,提早淘汰母鵪鶉以減少供應量。
然而,由於台灣是禽流感疫區,除非做成熟食或是罐頭,否則鵪鶉無法外銷出口。其中蛋用鵪鶉每年的外銷比例約占整體12%,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新加坡和澳洲。而目前鵪鶉肉沒有熟食商品,因此仍無法走向國際市場。
禽流感年年衝擊 鵪鶉蛋外銷受阻
禽流感問題一直是國內禽類飼養戶的夢魘,就連抗體充足的鵪鶉也難以倖免,商毓銘也無奈透露,儘管去年是納管元年,但是受到禽流感影響,鵪鶉蛋的產量減少,加上國際運費上漲,台灣鵪鶉蛋的國際競爭力依然有限。
除此之外,在前端飼養場的管理問題,也同樣是難以阻隔禽流感的關鍵,商毓銘分享,許多飼養戶還無法接受新型的管理觀念,因此還是有部分飼養場會有設備老舊、通風不足或是消毒不確實的問題,導致年年受到禽流感衝擊,影響整體銷量。
商毓銘更透露,由於通報疫情之後,該場附近3公里內的養禽場也都要一併抽驗,因此觀念保守的飼養人,就會擔心受到人情壓力,而選擇隱匿疫情。這些問題都導致鵪鶉產業發展受阻,需要搭配更多的宣導教育解決。
陳盈豪也為此開始撰寫「鵪鶉飼養手冊」,希望能協助農民,科普更多現代化的飼養觀念,否則在產量無法有效提升的狀態下,外銷的願景只會淪為空談。
畜牧場申請不易 農民嘆「限制發展」
然而,在受《畜牧法》規範以前,鵪鶉養殖場的申請也不容易,須受到各個地方不同的自治條例規範,以養殖數量前三名的彰化縣、嘉義縣和台南市為例,分別限制養禽場須距離學校、醫院、住家500公尺到1000公尺不等,而台南市更規定養禽場周界設置隔離綠帶和圍牆。
彰化飼養戶賴先生就抱怨,這些規定讓農民綁手綁腳,想要新建、擴建卻找不到農地,導致許多二代關場,且無新人投入養殖鵪鶉,造成飼養斷層。賴先生呼籲,應該要放寬標準讓市場自由競爭,才有機會帶動產量提升。
外銷「冷藏」技術成關鍵 納管後有望提升
為了拓展外銷,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型鵪鶉業者,透過一條龍的生產方式,把關上游品質,建立品牌信譽,自行促成外銷通路,將自家鵪鶉蛋銷往澳洲、新加坡等華人市場龐大的國家,同時協會也致力扶植更多業者,擴大台灣鵪鶉蛋的外銷比例。
鵪鶉蛋原料大廠科盈食品公司負責人陳科行說,一旦跨足外銷通路,冷藏技術就變成為新的挑戰,「延長保存是現在發展外銷的重點,目前的冷藏技術大概僅能維持一週,以外銷在海關審核的程序,就已超過期限。」不過陳科行也提到,鵪鶉納管後,農委會也同步扶植業者,導入專業技術和設施,加速業者的產品轉型,進而推動外銷的可能。
只是陳科行也憂心,外銷的關稅屏障依然是一大阻礙,儘管可透過提升品質帶動價格提升,但部分國家高達20%的關稅,依舊是外銷途徑需要克服的門檻。
農委會對此回應,目前除了針對鵪鶉產品,在加工製程、產品標示上給予相關協助,優化生產鏈以外,也與農業科技研究院合作,計畫匯集鵪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關貿限制,並規劃克服辦法,落實拓展國際市場。
近年來,台灣有越來越多鵪鶉蛋業者獲得CAS認證,將自家產品輸向國際,可見目前產值尚未「最大化」的鵪鶉產業,還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或許是列管為「國家隊」之後有機會實現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