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年來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試圖幫助國內廠商追趕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等全球先進製程晶片製造商。不過這個成為晶片大國的夢想很快就走向泡沫化,一間間晶片爛尾廠的結果,證明了人人都想搶搭半導體產業熱潮,但實際上大部分公司既沒有經驗也沒有技術,許多招攬來的人才慘遭欠薪,廠區更有淪落法拍,甚至被諷刺為「養雞場」的結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科技發展與多年技術打磨,半導體晶片現已成為民用、軍用電子產品的關鍵要素,經歷疫情期間的全球晶片荒後,2022年7月美國拜登總統發文表示,「半導體芯片是現代經濟的基礎,我們的智能手機和汽車都需要它們。多年來,半導體芯片的製造被轉移到了國外。為了美國的就業和我們的經濟,我們必須在美國國內製造。」

▲(圖/翻攝自Pixabay)
▲經歷了疫情期間的晶片荒與物流困境後,中美競爭目標轉移至自產的半導體。(圖/翻攝自Pixabay)
作為美國如今最大的競爭對象,中國也早有意壯大國內半導體產業實力,為了抗衡美國更陸續從台灣挖角多名台積電工程師與專業人才。包含中芯國際共同執行長梁孟松和已離任的前中芯副董蔣尚義,張汝京、邱慈雲及王寧國等人更曾歷任中芯執行長;「台灣DRAM教父」高啟全、聯電前副董孫世偉則先後加入紫光集團,這些頂尖半導體人才赴中發展後,中國宣稱靠這些台灣人才的幫助下,IC設計市場產值達4900億人民幣,也就是新台幣2.1兆元。

不過空有人才是不夠的,為何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不順遂,主要還是因為國家投注大筆補貼,但卻碰上高層們貪腐嚴重,許多投資人或公司背後操盤手先是嗅到熱錢商機,於是藉由成立晶片廠來延攬中國與台灣人才,接著又靠畫大餅或與地方政府關係友好等手段獲取政府資金,實際上幾乎沒有出資多少錢,或是靠鉅額的技術授權費回收。

最有名的實際例子就是一度在中國半導體產業聲名大噪的武漢弘芯,以及其「姊妹廠」濟南泉芯。兩個計畫原計生產出與台積電、三星不相上下的晶片,然而地方政府官員很快就發現他們低估了製造高端先進製程晶片的難度和成本。

台積電和三星電子擁有數十年的晶片製造經驗,想與他們齊名勢必得有些實力,武漢弘芯在2017年創立初就獲得武漢與河北政府高度支持,總投資金額1280億人民幣(新台幣5632億),同時主打取得中國唯一的ASML製造7奈米曝光機,加上前台積電研發老將蔣尚義出任武漢弘芯執行長等優勢。有技術、有資金、有人才,在當時可說是備受矚目的半導體項目之一。

▲中國武漢弘芯半導體。(圖/翻攝自官網)
▲中國武漢弘芯半導體。(圖/翻攝自官網)
然而2020年爆出武漢弘芯嚴重的財務問題,資金斷鏈導致項目爛尾,整體建設喊停,中國唯一那台曝光機,還未進廠就遭到債權人扣押,直到2021年才遣散所有員工。另一頭的濟南泉芯,也是號稱投資金額達人民幣598億的晶片廠,同樣爆出爛尾爭議,營運陷入停滯,直到2021年3月,泉芯停發員工薪資,在該公司400多名員工中,有180名從台灣挖角的工程師遭欠薪,當時他們平均月薪落在5萬至1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2萬至44萬元)之間。

兩者都被《華爾街日報》點名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近10年最大騙局,業界也盛傳兩者背後操盤手皆為一名化名為「曹山」實際名字為鮑恩保的男子,操作方式皆是頻繁往返台灣挖角人才,由地方政府出資發展。《華爾街日報》甚至指出過去3年來,中國至少有6家大型晶圓代工投資項目皆以失敗告終,包含武漢弘芯、濟南泉芯、紫光集團等投資案都走向同一個下場,那就是大部份來自政府的資金遭捲款而逃,最後甚至連1塊晶片都沒有生產過,或是過度融資無力償還公司債務。

▲進入債務重整程序的中國紫光集團,近日傳出將進行債權人的債權清償程序。圖為2018年紫光集團參加第21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進入債務重整程序的中國紫光集團,在去年7月原計由鴻海集團公告間接收購,但經歷5個多月的波折後,鴻海集團最終決定撤回對紫光的投資。(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另一個爛尾的經典案例是江蘇的時代芯存,在2016年成立時,時代芯存公司立志投資130億元、打造「中國唯一」年產能10萬片PCM(相變存儲器)晶圓廠,然而生產線上的機台幾乎都是二手的,除了來自IM Flash的ASML光刻機是公開的「二手貨」,其餘大多都是翻新過的二手機台,平時維修費用非常高。直到2019年11月才宣布生產了第一款EEPROM產品,良率僅1.7%,幾乎沒有任何客戶。

更荒謬的是,廠區內晶片業務繁榮度還趕不上工廠空地的養殖業,對於晶片的要求與規格甚至不比養殖的雞鴨,有員工透露由於廠區內常會有政府主管、稽查的人來聚餐,因此空地飼養的雞鴨都送進VIP餐廳,變相成為政府的招待所,有設備工程師還向抱怨,「產線機台幾乎全是二手的,只有主管的烤鴨爐是全新的」;當時時代芯存員工間調侃彼此的金句「你見過養雞養鴨的半導體廠嗎?」,在虛假宣傳被拆穿、沒有任何產品交付後顯得相當諷刺。

▲圖為泉芯所屬的泉意光罩光電科技新建廠房。(圖/翻攝自集微網微博)
▲圖為泉芯所屬的泉意光罩光電科技新建廠房。(圖/翻攝自集微網微博)
對於中國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殘局,北京政府和投資人也在多次教訓後學會制定更嚴格的規範,避免再度造成資源浪費。2020年10月,中國的經濟規劃部門國家發改委就表示,「沒有人才、經驗和足夠技術的公司盲目地設立半導體計畫,那麼支持這些計畫的官員將被追究責任。」

然而同年中國對113家半導體行業企業的補貼,總額仍高達106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67億元),比10年前更增長了12倍,2020年至2022年5月期間,同樣有數萬家半導體企業成立,顯示國內晶片熱潮與商機未退。

在中美貿易戰與美國近期祭出的晶片法案與制裁手段過後,中國半導體產業除了盲目擴張、被迫反覆試驗與「從錯中學」外似乎還沒有一條明確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