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眼中有兩個台灣,一個是選前的,一個是選後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蔡英文總統日前大張旗鼓的召開了國安會議,討論「還稅於民」,會中定調1800億要全民共享,讓社會有不小的期待。結果隔沒兩天,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說不發錢,「這個決定不容易,請國人諒解」。這個決定引發綠委的強烈焦慮,認為是「雨天收傘」、「離民意太遠」。

蔡英文說不發錢的理由是因為全球通膨,有經濟衰退的風險,作為負責任的政府,必須要未雨綢繆,把寶貴的資源,優先協助高風險的國人與產業,來維持國家因應危機的韌性。而主張發現金的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則表示,68.31%的受薪階級薪資低於平均薪資是歷年最高;台灣的「房價收入比」達21.78,要不吃不喝21年才買得起一戶房子,民眾的剝奪感很深。不少綠營人士也都表示,這兩年民眾生活的確過得不好,所以很需要普發現金、照顧全民。

綠委們現在擺出一付「己飢己溺」的樣子,但選前的民進黨可不是這麼說的。今年5月蔡英文說,台灣經濟成長率是11年來最好的成績;10月蔡英文又說,台灣GDP將達到3萬5510美元,可能首次超越日本、韓國,成為亞洲第一。

而蘇貞昌則在2021年底自豪的說自己創下:投資率21年最高、失業率21年最低、外銷訂單21個月成長的「3個21」。到今年3月施政報告時,蘇貞昌更宣稱寫下「台灣經濟奇蹟2.0」,台灣經濟成長率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也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唯一正成長。10月蘇貞昌又說,「台灣經濟基本面良好,專業機構評價很高」、「明年經濟仍能穩健成長,優於世界主要國家」。

結果同樣一個台灣、相差不到2個月的時間,在蔡英文和民進黨人的口中,就突然變成「有衰退的風險」、「人民生活確實不好」?同樣一個台灣,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選前、選後的民進黨,總有一個在說謊。

同樣的,去年發「五倍券」時,行政院還一再聲稱說,有多好又多好的乘數效果,可以有效振興經濟;怎麼到了今年蔡英文的口中,還稅於民就變成了「主張皆大歡喜」,頗有點指責主張者不負責任的味道。是快卸任總統、黨主席也辭了,所以民進黨的勝敗就不甘自己的事?也不用政策買票了?

這次的超徵4500億的風波,其實也是因為民進黨習慣「大內宣」、「自吹自擂」而起。所謂的「超徵」其實就是稅收的實際數額高於預算數,4500億這麼大金額的落差,意味著財政部在預估稅收時,對國家經濟前景的掌握度不好,是部會失能的表現。

對於歲入的預估太低,必然會連帶影響規劃歲出的空間。如果政府早就預計到今年的稅收會好,其實在經濟發展、社福或建設各方面,就可投入更多的預算,以強化國家的競爭力或提升人民福利。而錯估的結果,這些基本上只有還債一途,不管是整體的效益或政府施政的能力,其實都是一種損失。

原本大額超徵是政府失能、失職的表現,結果到了民進黨政府口中,就變成了經濟亮眼、民進黨執政有成的象徵。而既然經濟強勁亮眼、民進黨執政好棒棒,還稅於民就變成理所當然的選擇。結果也就理所當然的戳破了民進黨長久編織的謊言。

蔡英文在元旦談話中指出,超徵的4500億中央佔3800億,其中有1000億要撥補勞保和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挹注台電資源,進行電價補貼。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其實勞保、健保都已經欠了一屁股債,只是因為民進黨政府一直沒解決,所以必須要拿預算去貼;而台電這一、兩年電價凍漲的窟窿也是嚇死人,政府不補就快破產了,所以必須要先把錢給他們。

即便民進黨再能吹牛、再會宣傳,都改變不了國家財政「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事實。即便民進黨再膨風、再怎麼會喊口號,也改變不了基層經濟情況不佳、人民相對剝奪感高,民怨爆棚的事實。

明年初就要舉行總統、立委大選,民進黨立委總算開始緊張、開始正視民意,而不再只有黨意、上意。但民進黨立委搞錯了方向,發錢、討好選民,並不能改變民進黨的困境。這兩年民進黨3倍券、5倍券都發了,結果還是輸到脫褲子。

民進黨立委真該檢討的是,究竟是誰的執政、如何執政把台灣搞出這些他們口中的困境?自己和民進黨又為什麼會容許蔡英文和蘇貞昌,在過去一年多不斷顛倒黑白,無視民間疾苦把自己的施政吹上天?不能、不願、不敢承認自己執政的失敗跟缺失,就不可能會出現真正的改革和改變,就必然會繼續重蹈覆轍。


●作者: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