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動畫時常有著濃厚的環保意識,1988年4月16日首映的日本奇幻動畫電影《龍貓》(原名:Tonari no Totoro ,1988),在日本乃至全世界大紅特紅之後,興起人們對森林保護的意識。其中有一群小學生就擔心龍貓的家,也就是動漫的取景地點狹山丘陵被破壞,因而發起一場「拯救龍貓的家鄉」的運動,讓世人了解到保護山林已成為日本刻不容緩的事情。不僅讓「龍貓的故鄉基金會」成立,還促進了日本National Trust的發展,把自然、文化遺產轉交給國民託管組織來管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龍貓森林運動帶動日本國民信託運動風潮。(圖/翻攝自推特)
▲龍貓森林運動帶動日本國民信託運動風潮。(圖/翻攝自推特)
《龍貓》引發的環境省思

《龍貓》以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背景,講述兩個女孩在日本的自然尚未被高度工業化與商業化破壞時,意外在森林遇到了友善鄉村與森林的守護者-龍貓,進而與龍貓相知相惜的溫馨故事。劇情還有探討日本的泛靈信仰、神道教的符號學、環境保護的概念,以及盡情展現鄉村生活美好的一面。故事中有許多在森林裡會出現的天馬行空的現象,然而也只有女孩們才會看見,意味著唯有天真無邪的人們,才可以理解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

果然電影推出後,立刻引發許多人的鄉愁。移居到都市的人們開始回想起從前在鄉村與自然生活的童年回憶,也觸發了人們對於一昧追求經濟成長而造成的土地大量開發,進而形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省思。人們開始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所帶來的愉悅與踏實。鄉村寧靜休閒的生活,比起追逐金錢、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更能帶來最真實的快樂。

因此當大家發現《龍貓》電影的經典場景-狹山丘陵,其實已面臨嚴重的環境破壞,未來更可能因土地開發而消失,因而讓民間開始恐慌,引發了一連串的保護山林運動,而這其中的重要角色,還是一群小學生。

龍貓的家,狹山丘陵的美麗與哀愁

《龍貓》的場景在埼玉縣「所澤市」境內的「狹山丘陵」,距離池袋約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這是個橫跨東京都和埼玉縣東西約11公里、南北約4公里的廣泛丘陵地。這裡因為連綿起伏的山丘、谷地和濕地,形成了茂密森林。森林所涵養的豐沛水源又匯聚成兩座「狹山湖」和「多摩湖」,吸引不少野生動物在此駐留,形成豐富的自然生態。而人們自古以來,在山腳下所展開的田園生活,又讓這裡在四季變化的農忙活動中,形成自然與人共存的田園景觀。此外,狹山丘陵也陸續發現多處的歷史遺跡,這裡早在繩文時代就有祖先聚居,因而被視為珍貴的歷史資產。

然而,日本戰後的知識精英們,急欲從戰敗的恥辱中,藉由經濟發展重振民族自信心。因此1960年後期,在追逐經濟發展的驅動下,人口不斷往都市匯聚。為了解決都市的居住需求,開始大量修造住宅區,市郊就變成土地開發的對象。事實上,日本有許多像狹山丘陵這樣的地形,山谷往往會成為人們種植稻作的土地。但隨著都市化發展,鄉村的人口外移,這些農地因而閒置。

因此早在1970年代,財團開始想在此地進行土地開發、興建大型休閒樂園。再者,都市產生的大量垃圾,往往會被運到人煙罕至的市郊丟棄,使得美麗的山徑,到處可見都市的廢棄物,不只影響觀瞻,也污染了土地。因此當時就有人開始針對狹山丘陵,進行Biocultural保存運動,希望這邊的自然生態不要被過度開發。後來東京都政府,順應民意,開始積極採取雜木林的保護措施,避免狹山丘陵被過度開發。

然而,埼玉縣的狹山丘陵就沒那麼好運,仍陸續面臨大規模的開發。自1980年開始,大型開發計畫陸續進駐。例如西武財團大量收購森林地,計畫做猶如度假村的住宅區;早稻田大學要在此地做校園的擴建計畫,還有作為和幸森林(埼玉綠森林博物館)的保護地區;甚至有砍伐森林作為墓園的開發案等等。此外,也有諸如大型建材放置所、廢棄砂石場這類的小型開發。

保護龍貓森林,帶動日本National Trust運動

宮崎駿當時因為狹山丘陵,帶給他豐沛的創作靈感,因而創作了《龍貓》,讓世人在感受到狹山丘陵的美麗之餘,也意識到這片森林即將不見。當時有一群小學生,原以為龍貓的家會永續存在,竟然會有消失的一天。為了阻止憾事,決定與當地居民展開所謂National Trust 的買地行動。

所謂National Trust即是向市民、公司進行募款或招募會員(繳交長年會費),利用這些資金來購得自然地景或歷史建築,藉此來保護這些棲息著珍貴動物的土地或者歷史資產。這個制度源自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因為環境污染與土地開發而造成自然與文化資產被破壞,所發展出來的保護策略。而當時的保護龍貓森林運動,也就是想搶在土地被開發之前,取得土地管理權,讓這邊的森林與農田被保存下來。

一開始這項購地運動,被不少人認為是魯莽的行為。不過卻很快的獲得宮崎駿的關注與支持。他在1990年4月以「龍貓故鄉」為名,在以保護狹山丘陵的自然生態以及以此觀念為核心的目的下,成立了「龍貓的故鄉基金委員會」,並且號召有力人士,一起為這項運動做努力,果然就得到不少來自日本各界的捐款。自1990年成立到2013年3月31日為止,就收到高達416,982,655日圓(約新台幣1億2千4百多萬元)的捐款。這些捐款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購買土地來保護龍貓的家,也接受民眾捐地。

事實上,日本最早的National Trust運動是1964年的鎌倉,但是保護龍貓貓森林運動的成功,才是真正帶動日本「國民信託運動」的風潮。以『龍貓的故鄉基金委員會』來說,自從1991年8月用捐款買了第一塊「龍貓森林」後,已陸續買下39塊地。如今,不管是北海道的知床、和歌山縣的天神崎等等,約有五十多個團體也在發展這樣的運動。

▲龍貓森林佔地遼闊,兼具森林保育及寓教於樂的功能。(圖/翻攝自公益財団法人 トトロのふるさと基金)
▲龍貓森林兼具森林保育及寓教於樂的功能。(圖/翻攝自公益財団法人 トトロのふるさと基金)
不過目前龍貓森林運動仍面臨很大的挑戰。人為破壞所造成的滿山廢棄物、土地污染,需要的是龐大的百億費用來解決,龐大的費用還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行。再者,龍貓森林只佔了整個狹山丘陵的0.2%土地,許多開發計畫並未就此停滯,因此除了收購森林,還需要更多的志工一起加入維護與管理收購森林的行列。而事實上,透過這樣的保護運動,許多稀有動物也陸續出現在龍貓森林,為這項運動的前續性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

目前龍貓森林已成為著名的自然觀光景點,為了保護以及友善的管理龍貓森林,基金會舉辦了「龍貓森林漫步地圖」、「龍貓的家庭清潔」等等體驗活動與展覽,除了藉此讓民眾了解狹山丘陵的四季魅力,也是透過這些活動讓民眾能持續關注這項運動。

此外,龍貓森林境內有還有一個佔地九百坪的遺址,上面除了本館為一間超過一百年的古民住宅,遺址上還有倉庫、茶廠等。2004年被龍貓故鄉基金收購後,經過一番修繕整修,2011年以「龍貓的家」之名對外開放。2013年被指定為日本的有形文化財產。場館再現過去屋主在裡頭養蠶、繅絲、茶業的生活方式,可以讓民眾了解先民當時的生活風貌。此外,館內還有出售『龍貓基金商品』,收益作為保護森林與修繕維護之用。

綜合以上,也足以看出要維繫這樣的環保運動並不容易,要如何讓運動能夠永續發展,需要的不只是夢想與毅力,還需要更多的創新與經營管理的智慧,才能把這樣的想法代代相傳下去。這些經驗,都能成為台灣民間推廣National Trust的最佳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