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神鬼獵人》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睽違七年又一新作,《中有,部分真實的偽記事》(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已於Netflix獨家上線。
《中有,部分真實的偽記事》(以下簡稱《中》),三小時篇幅,拍的是成名導演衣錦還鄉的罪惡感夢魘;是一部「超貴的」作者自剖。導演伊納利圖表示:「沒有片廠要收我這部片。」因此,觀眾無緣在院線欣賞這部片「超貴的」傳記片,僅能在接納多元議題的串流平台Netflix上觀賞。目前觀眾能看到的版本是兩個半小時版,不是入圍威尼斯影展競賽的三小時版,由於首映完導演獲得不少負評反饋,其後就不斷趕工。
貴為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儼然是大師導演的他,為什麼沒有片廠買單這部片呢?為什麼已經獲得平台青睞,還要在首映後親自動刀剪短片長呢?
事實上,跟電影中相仿,在《神鬼獵人》登峰造極後,2017年曾經回到墨西哥拍了一部VR《Flesh and Sand》,然而距離上次真正在老家墨西哥拍劇情長片,距離首部作《愛情像母狗》(2000),已時隔二十年。
「成功是我最大的失敗。」電影男主角席維里歐對自己的父親說。伊納利圖用超現實的手法讓劇中主角與亡父碰面,懺情自己無能傳承父輩的精神。
其實,關於家鄉、家族的失落感,是近年不少大導演拍攝自傳作品的核心,有的如《中》以後設角度自況創作者心酸,有的則遁入回憶、拍攝童年往事。與伊納利圖同為「墨西哥三傑」的艾方索柯朗《羅馬》便是遁入回憶中,回到當年因種族、階級而最終分離之前的最後片刻,與種族不同卻真正親密的保姆團聚。《羅馬》與《中》同為Netflix出品,當年聲勢浩大入圍多項,最終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儘管有著《中》的「失敗」,伊納利圖早已是墨西哥三傑比較「成功」的那位。伊納利圖並沒有太多生涯上的挫折,他的《鳥人》(2014)比另一位「三傑」吉勒摩戴托羅《水底情深》(2017)更早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更別提攻頂失敗的柯朗。作為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他甚至也幫助艾方索柯朗的御用攝影師艾曼紐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在《地心引力》後,拿下第二、第三座奧斯卡最佳攝影。
然而儘管是伊納利圖,好萊塢的產業也無法馬上相信,如《中》這樣的故事能夠「回本」。關鍵在成本太高。
疫情後的2022年,美國電影產業已經歷鉅變,我們已經在外語片如《寄生上流》能拿下最佳影片的時代;而「#MeToo」運動方興未艾,女導演兩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性別、種族、移民問題,不再是好萊塢電影「從未被肯定」的處女地。《中》若要脫穎而出不能只靠導演的移民身份,主打移民身份認同問題的懺情,從目前成果來看,片廠不給錢的「理由」很明確。誰要看作者花三個小時自怨自艾?
「憂鬱是中產階級的病。我們沒有時間悲傷。」
伊納利圖最初的「三部曲」:《愛情像母狗》、《靈魂的重量》(2003)、《火線交錯》(2006),以多線敘事聞名影壇,獲獎無數。他的編劇搭擋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合作卻在《火線交錯》完成後中斷。2010年《最後的美麗》有著新的兩位編劇,沒有吉勒莫亞瑞格的、單線敘事的《最後的美麗》票房失利,但這個組合不久後也幫他完成了《鳥人》、《神鬼獵人》、《中》等作品。
伊納利圖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登頂奧斯卡巔峰。他從早年三部曲的寫實主義風格,如《火線交錯》梳理全球化時代牽一髮動全身的階級關係;這三部曲節奏快得讓人無法喘息、沒有時間悲傷;而到了《鳥人》、《神鬼獵人》他已行有餘力,懷抱著一種普世、更廣闊的黑色、諷刺幽默,致敬「經典」、針砭人性、探問永恆。《鳥人》以片廠搭景縫製天衣無縫長鏡頭,《神鬼獵人》更大手筆拍攝冰天雪地的荒原詩學。
《鳥人》的片尾,艾瑪史東望向天空,驚駭的雙眼凝視的「人性荒蕪」,已經不是《愛是一條狗》的墨西哥日日要面對的那種「人性荒蕪」:幫派、毒品、人口走私販賣、綁架、暗殺……。有論者以為,《鳥人》後,伊納利圖軟化了,靈魂安逸了、不騷動了。
那麼《中》片中所抱持的憂鬱,是不是一種安逸「高等移民」的原罪呢?這是片中主角席維里歐與兒子,與昔日戰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爭吵的核心。
如今已是「美國人」,伊納利圖在《中》拍了自己在加州被海關刁難的場面,機場警衛化身十八世紀美國騎兵,卡通感的荒謬直接諷刺數百年如一日的「全世界最強大國家」對待「移民」的日常。無論是常住加州好萊塢的「紀錄片導演」席維里歐,還是戲外電影導演伊納利圖,他們都已經不是剛登陸美洲的追夢者,而是過著抵達之後的人生。
比起奉俊昊、趙婷,伊納利圖可能更早到「登頂」奧斯卡後的「康莊大道」時代。他比別人早到「成名」這座荒原。《神鬼獵人》後,時隔了七年,他只拍了一部VR。七年的時間在他身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記錄在《中》的劇本中,當他企圖再次集結之前作品的規格,卻沒有老牌片廠資源支援。儘管Netflix支持多元、願意重金禮聘名導,但說穿了平台就是為了買一個獎項加持的名片。
對筆者而言,《中》的不受愛戴,不能化約成好萊塢內部新舊勢力的衝突,但《中》年初作為Netflix的年度主打強片,不可否認Netflix至今沒有找到征服整個電影產業的話語權。去年威尼斯影展備受愛戴的《犬山記》慘敗案例還在眼前。今年《中》甚至無法在影展獲得好評,首映後,無論是片長、或是主題,都備受批評。
好萊塢的串流崛起,其實不代表影壇真正準備好面對下一個時代電影的轉型,只是再一次的反應了美國電影產業,無論傳統片場或者串流,如其移民政策一般,對長期「收割文化」對藝術工作者造成的隱形玻璃天花板、對藝術形式的保守箝制。
但這不是他第一次面對好萊塢收編文化,不是他第一次遭遇口碑失敗、不是他第一次面對合作團隊的洗牌。他的創作生涯不斷處在變動中,這卻是讓他能夠比別的導演早登峰造極的原因。從《鳥人》、《神鬼獵人》作品內,到作品外的奧斯卡公關戰,伊納利圖深懂附庸風雅的「美國風情」。過去的作品,面對尋找「美國夢」的角色,是為了獲得更多籌碼,面對自我的荒原;如今導演要面對自己滄桑的「美國夢」,直接來到眼前,無處可逃。
與近年其他談論「離散」的作品相比,伊納利圖面對自身的離散狀態更為堅決。《中》確實是以肥大的作者自尊,討論成名導演如何面對你的親人、你的昔日戰友。這些「道德問題」,幾乎可以說是「回家」的全部;光是描述提問本身,就是耗費了三小時。
《中》充分浸泡在「離散」情緒中,電影開場於主角回憶自己在產房,等候未出世的長子,那個抗拒「被出生」的長子,最後超現實般的自願爬回母親腹中。電影結尾於席維里歐「中風」陷入昏迷,意識漫步清醒之人永遠無從想像的生死交界「靈薄獄」(limbo);片名提及的「偽紀事」,卻不如馬奎斯那本著名的《預知死亡記事》書名所言,這部自傳故事沒有帶我們到預知的死亡終點。昏迷者的夢,或許解答了抵達之謎,但其實只是詳實地拍下了漫遊一座混沌記憶荒原的全部景象。
這是一部片用竭盡人脈資源,竭盡過去籌碼,重金再造《鳥人》、《神鬼獵人》視覺奇觀的作品。但一回到《愛是一條狗》時代的家鄉地景,當這些人性荒原不再服務美國主流敘事,一部極端誠實,只為藝術家自我服務的昂貴懺情錄,奧斯卡評委買單嗎?
在首映評價垮掉前,伊納利圖的賭注是華麗、充滿希望的,但影評垮掉後,口碑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實況是一座漫無目的沙漠。其實對伊納利圖來說,他拍攝的家鄉沙漠,還是他處女作時代的同一座墨西哥沙漠。
柯朗同樣拍攝墨西哥家鄉的《羅馬》,成為另一種拍家鄉的典範。一個對當代生活失落的導演,精神遁逃到靜謐如詩畫的黑白寫實史詩,享受一種固態、凝滯的鄉愁;比起《羅馬》,伊納利圖在《中》的家鄉影像,因為忠於自己的創作脈絡,這次的失敗反而證明了他登峰造極的二作:《鳥人》的卡通感、《神鬼獵人》超現實主義的漂浮,不能被遺忘的是一種變動中的、不斷面對挑戰的騷動狀態。
這位墨西哥導演曾在《鳥人》臨摹紐約客的感傷,更在《神鬼獵人》遙想十八世紀中部拓荒客的感傷;而這些,原來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在往後的生涯,在《中》繼續描繪現在的生存狀態:生前,肉體抗拒「被出生」;死後,靈魂在「狂飆」。
無論對伊納利圖來說「奧斯卡得獎的巨大成功」是不是一種失敗,「現在忠於自我的失落」證明的是,他從頭到尾是忠於自我的偉大創作者。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貴為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儼然是大師導演的他,為什麼沒有片廠買單這部片呢?為什麼已經獲得平台青睞,還要在首映後親自動刀剪短片長呢?
綜觀影評普遍反應,可以歸納出太自溺、片長太長兩個缺點。然而筆者私以為,即便伊納利圖《中》並不會成為影史留名,本片放在伊納利圖長年掙扎的創作生涯,仍有重要意義;延續《鳥人》、《神鬼獵人》美術設計、攝影的形式上高度風格化的傾向,過程較長的篇幅或許是個障礙,卻是一位創作者在生涯轉折點上踏實、誠懇地回望。
首先,《中》是以寫實著稱的導演伊納利圖自傳性強烈的作品,導演將自己化身「導演 / 記者」席維里歐。故事描述,席維里歐,獲得美國記者協會大獎前夕,接受墨西哥政府美意,帶著妻兒衣錦還鄉,登上墨西哥談話性電視節目、在政府舉辦的派對狂歡跳舞、拜訪老母。旅途中他不斷剪輯著領獎時要放映的影片集錦,來自他過去在美墨邊境拍攝的沙漠荒原影像歷歷在目。事實上,跟電影中相仿,在《神鬼獵人》登峰造極後,2017年曾經回到墨西哥拍了一部VR《Flesh and Sand》,然而距離上次真正在老家墨西哥拍劇情長片,距離首部作《愛情像母狗》(2000),已時隔二十年。
「成功是我最大的失敗。」電影男主角席維里歐對自己的父親說。伊納利圖用超現實的手法讓劇中主角與亡父碰面,懺情自己無能傳承父輩的精神。
其實,關於家鄉、家族的失落感,是近年不少大導演拍攝自傳作品的核心,有的如《中》以後設角度自況創作者心酸,有的則遁入回憶、拍攝童年往事。與伊納利圖同為「墨西哥三傑」的艾方索柯朗《羅馬》便是遁入回憶中,回到當年因種族、階級而最終分離之前的最後片刻,與種族不同卻真正親密的保姆團聚。《羅馬》與《中》同為Netflix出品,當年聲勢浩大入圍多項,最終沒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儘管有著《中》的「失敗」,伊納利圖早已是墨西哥三傑比較「成功」的那位。伊納利圖並沒有太多生涯上的挫折,他的《鳥人》(2014)比另一位「三傑」吉勒摩戴托羅《水底情深》(2017)更早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更別提攻頂失敗的柯朗。作為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他甚至也幫助艾方索柯朗的御用攝影師艾曼紐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在《地心引力》後,拿下第二、第三座奧斯卡最佳攝影。
然而儘管是伊納利圖,好萊塢的產業也無法馬上相信,如《中》這樣的故事能夠「回本」。關鍵在成本太高。
疫情後的2022年,美國電影產業已經歷鉅變,我們已經在外語片如《寄生上流》能拿下最佳影片的時代;而「#MeToo」運動方興未艾,女導演兩次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性別、種族、移民問題,不再是好萊塢電影「從未被肯定」的處女地。《中》若要脫穎而出不能只靠導演的移民身份,主打移民身份認同問題的懺情,從目前成果來看,片廠不給錢的「理由」很明確。誰要看作者花三個小時自怨自艾?
「憂鬱是中產階級的病。我們沒有時間悲傷。」
伊納利圖最初的「三部曲」:《愛情像母狗》、《靈魂的重量》(2003)、《火線交錯》(2006),以多線敘事聞名影壇,獲獎無數。他的編劇搭擋吉勒莫亞瑞格(Guillermo Arriaga)合作卻在《火線交錯》完成後中斷。2010年《最後的美麗》有著新的兩位編劇,沒有吉勒莫亞瑞格的、單線敘事的《最後的美麗》票房失利,但這個組合不久後也幫他完成了《鳥人》、《神鬼獵人》、《中》等作品。
伊納利圖用了很短的時間,就登頂奧斯卡巔峰。他從早年三部曲的寫實主義風格,如《火線交錯》梳理全球化時代牽一髮動全身的階級關係;這三部曲節奏快得讓人無法喘息、沒有時間悲傷;而到了《鳥人》、《神鬼獵人》他已行有餘力,懷抱著一種普世、更廣闊的黑色、諷刺幽默,致敬「經典」、針砭人性、探問永恆。《鳥人》以片廠搭景縫製天衣無縫長鏡頭,《神鬼獵人》更大手筆拍攝冰天雪地的荒原詩學。
《鳥人》的片尾,艾瑪史東望向天空,驚駭的雙眼凝視的「人性荒蕪」,已經不是《愛是一條狗》的墨西哥日日要面對的那種「人性荒蕪」:幫派、毒品、人口走私販賣、綁架、暗殺……。有論者以為,《鳥人》後,伊納利圖軟化了,靈魂安逸了、不騷動了。
那麼《中》片中所抱持的憂鬱,是不是一種安逸「高等移民」的原罪呢?這是片中主角席維里歐與兒子,與昔日戰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爭吵的核心。
如今已是「美國人」,伊納利圖在《中》拍了自己在加州被海關刁難的場面,機場警衛化身十八世紀美國騎兵,卡通感的荒謬直接諷刺數百年如一日的「全世界最強大國家」對待「移民」的日常。無論是常住加州好萊塢的「紀錄片導演」席維里歐,還是戲外電影導演伊納利圖,他們都已經不是剛登陸美洲的追夢者,而是過著抵達之後的人生。
比起奉俊昊、趙婷,伊納利圖可能更早到「登頂」奧斯卡後的「康莊大道」時代。他比別人早到「成名」這座荒原。《神鬼獵人》後,時隔了七年,他只拍了一部VR。七年的時間在他身上留下痕跡,這些痕跡記錄在《中》的劇本中,當他企圖再次集結之前作品的規格,卻沒有老牌片廠資源支援。儘管Netflix支持多元、願意重金禮聘名導,但說穿了平台就是為了買一個獎項加持的名片。
對筆者而言,《中》的不受愛戴,不能化約成好萊塢內部新舊勢力的衝突,但《中》年初作為Netflix的年度主打強片,不可否認Netflix至今沒有找到征服整個電影產業的話語權。去年威尼斯影展備受愛戴的《犬山記》慘敗案例還在眼前。今年《中》甚至無法在影展獲得好評,首映後,無論是片長、或是主題,都備受批評。
好萊塢的串流崛起,其實不代表影壇真正準備好面對下一個時代電影的轉型,只是再一次的反應了美國電影產業,無論傳統片場或者串流,如其移民政策一般,對長期「收割文化」對藝術工作者造成的隱形玻璃天花板、對藝術形式的保守箝制。
但這不是他第一次面對好萊塢收編文化,不是他第一次遭遇口碑失敗、不是他第一次面對合作團隊的洗牌。他的創作生涯不斷處在變動中,這卻是讓他能夠比別的導演早登峰造極的原因。從《鳥人》、《神鬼獵人》作品內,到作品外的奧斯卡公關戰,伊納利圖深懂附庸風雅的「美國風情」。過去的作品,面對尋找「美國夢」的角色,是為了獲得更多籌碼,面對自我的荒原;如今導演要面對自己滄桑的「美國夢」,直接來到眼前,無處可逃。
與近年其他談論「離散」的作品相比,伊納利圖面對自身的離散狀態更為堅決。《中》確實是以肥大的作者自尊,討論成名導演如何面對你的親人、你的昔日戰友。這些「道德問題」,幾乎可以說是「回家」的全部;光是描述提問本身,就是耗費了三小時。
《中》充分浸泡在「離散」情緒中,電影開場於主角回憶自己在產房,等候未出世的長子,那個抗拒「被出生」的長子,最後超現實般的自願爬回母親腹中。電影結尾於席維里歐「中風」陷入昏迷,意識漫步清醒之人永遠無從想像的生死交界「靈薄獄」(limbo);片名提及的「偽紀事」,卻不如馬奎斯那本著名的《預知死亡記事》書名所言,這部自傳故事沒有帶我們到預知的死亡終點。昏迷者的夢,或許解答了抵達之謎,但其實只是詳實地拍下了漫遊一座混沌記憶荒原的全部景象。
這是一部片用竭盡人脈資源,竭盡過去籌碼,重金再造《鳥人》、《神鬼獵人》視覺奇觀的作品。但一回到《愛是一條狗》時代的家鄉地景,當這些人性荒原不再服務美國主流敘事,一部極端誠實,只為藝術家自我服務的昂貴懺情錄,奧斯卡評委買單嗎?
在首映評價垮掉前,伊納利圖的賭注是華麗、充滿希望的,但影評垮掉後,口碑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實況是一座漫無目的沙漠。其實對伊納利圖來說,他拍攝的家鄉沙漠,還是他處女作時代的同一座墨西哥沙漠。
柯朗同樣拍攝墨西哥家鄉的《羅馬》,成為另一種拍家鄉的典範。一個對當代生活失落的導演,精神遁逃到靜謐如詩畫的黑白寫實史詩,享受一種固態、凝滯的鄉愁;比起《羅馬》,伊納利圖在《中》的家鄉影像,因為忠於自己的創作脈絡,這次的失敗反而證明了他登峰造極的二作:《鳥人》的卡通感、《神鬼獵人》超現實主義的漂浮,不能被遺忘的是一種變動中的、不斷面對挑戰的騷動狀態。
這位墨西哥導演曾在《鳥人》臨摹紐約客的感傷,更在《神鬼獵人》遙想十八世紀中部拓荒客的感傷;而這些,原來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在往後的生涯,在《中》繼續描繪現在的生存狀態:生前,肉體抗拒「被出生」;死後,靈魂在「狂飆」。
無論對伊納利圖來說「奧斯卡得獎的巨大成功」是不是一種失敗,「現在忠於自我的失落」證明的是,他從頭到尾是忠於自我的偉大創作者。
●作者:沈怡昕/影評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