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保服務人員條例》於6月29日三讀通過,新增未來所有幼兒園老師每2年應接受性平課程3小時以上,並將在明年上路施行。民進黨立委范雲今(22)日邀集長期關注幼兒性平教育的民間團體、幼兒園承辦團體及家長團體舉行記者會,呼籲教育部對於強制規範的性平課程,應儘速整備足夠優質師資及實質內涵,對教保人員才有實質幫助,也不用為了搶課疲於奔命。
范雲說明,過去就常聽到家長抱怨,幼兒園老師性平概念不足,孩子每天去上學,就是不斷在累積性別刻板印象,例如只要必須分組就是毫無理由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或是不自覺引導男孩女孩分別玩不同性質的遊戲;近幾年幼兒園也有發生性騷擾性猥褻的事件,也常因為老師缺乏性平概念而處理不當。
范雲說,今年6月教保條例修法,在多位委員共同要求下增定了教保人員必須每2年接受3小時的性平必修課,但有強制規範不代表老師們就能學習到正確的性平知識,因為現行《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對象不包括幼兒園,因此幼兒需要的性平教育並沒有齊全的課綱、師資、教案及教材,導致許多開設給幼兒照顧者的性平課程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及錯誤資訊,教育部必須正視問題,為幼兒園準備正確且適齡的性平課程,現行機制完全不夠。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企劃部主任蔡易儒舉例,協會曾接到托育人員提供的上課教材,在幼兒性別平等概念的內容中,出現「懷男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果斷、大氣,衣服穿純色」、「懷女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溫柔、優雅,衣服穿花色」、「父母為孩子取名、選擇玩具衣服方面,顯示出正確的性別角色,男生穿純色、玩玩具車、玩具槍,塑造勇敢的男性特質;女孩則穿花色衣服、玩絨毛玩具,塑造溫柔的女性特質」等明顯傳遞性別刻板印象或歧視的內容。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目前承辦數十所教育部非營利幼兒園,幼兒園部副主任呂佳旻說,在與第一線幼教老師互動過程中,會看見性別刻板的觀點持續透過教養的現場被傳遞,例如小男生的身體被看沒關係,小女生換衣服就要站到櫃子後;具有刻板印象的繪本持續存在在園區內被傳誦。教保人員面對幼兒有自慰行為時、發現幼兒碰觸幼兒私密處時,都會不知所措,另外,面對疑似性侵害、性騷擾、性猥褻等情形也未能覺察孩子並即時通報尋求協助。基金會就算想為老師們開設性平課程,卻發現具有真正性別平等概念的老師很難尋覓,希望政府能夠協助。
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以家長身分分享會員的親身經歷,她說,有位在家都用馬桶尿尿的三歲男孩,被老師強迫只能用小便斗尿尿,還要全班同學一起說「只有女生才用馬桶」,造成孩子在學校尿褲子,還自此不敢自己上廁所,排斥上學好幾個月,家長對整個過程非常心疼。
江心怡強調,一個沒有性平知能和性平素養的第一線照護工作者,對孩子狀態不能理解,不支持發展過程的彈性之外,還強迫二元性別非黑即白作法,讓孩子經歷了壓迫、霸凌、羞辱、不安全感和失能,甚至被迫中斷學習。家長們認為教保人員都是愛護孩子的,希望教育部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援,性平教育必須向下紮根到教保人員、各種性別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被支持尊重,而不是讓每一個孩子去碰運氣,或讓教保人員不自覺累積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
范雲說明,教保條例原法已有規定教保人員專業知能研習,教育部每年編列4000萬元預算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其中已設有基本救命術和安全教育必修課,雖然依據教育部提供資料,課程開設數量足夠,但實務上卻還是發生教保人員需要「搶課」情形,這可能是量的不足,也可能課程品質不一所造成的。
范雲說,這次加入性平必修課,內涵更加複雜,教育部除了必須確保每年9萬小時的課程量,也必須確保課程品質,從課綱制定、師資整備到教材教案都要完善,絕對不是教育部目前說「依照過去方式」就可以面對的。
范雲強調,今天幾個團體都指出實務現場困境,要求教育部要求教育部應積極整備,不能徒具形式,才能讓強制規範的性平課程,具有足夠優質師資及實質內涵,才能真正協助幼教老師設計具性平觀念的教學活動,而不是多了一個浪費時間的必修課,或是必須為了搶課疲於奔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范雲說,今年6月教保條例修法,在多位委員共同要求下增定了教保人員必須每2年接受3小時的性平必修課,但有強制規範不代表老師們就能學習到正確的性平知識,因為現行《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對象不包括幼兒園,因此幼兒需要的性平教育並沒有齊全的課綱、師資、教案及教材,導致許多開設給幼兒照顧者的性平課程充滿性別刻板印象及錯誤資訊,教育部必須正視問題,為幼兒園準備正確且適齡的性平課程,現行機制完全不夠。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企劃部主任蔡易儒舉例,協會曾接到托育人員提供的上課教材,在幼兒性別平等概念的內容中,出現「懷男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果斷、大氣,衣服穿純色」、「懷女性胎兒,孕婦說話應溫柔、優雅,衣服穿花色」、「父母為孩子取名、選擇玩具衣服方面,顯示出正確的性別角色,男生穿純色、玩玩具車、玩具槍,塑造勇敢的男性特質;女孩則穿花色衣服、玩絨毛玩具,塑造溫柔的女性特質」等明顯傳遞性別刻板印象或歧視的內容。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目前承辦數十所教育部非營利幼兒園,幼兒園部副主任呂佳旻說,在與第一線幼教老師互動過程中,會看見性別刻板的觀點持續透過教養的現場被傳遞,例如小男生的身體被看沒關係,小女生換衣服就要站到櫃子後;具有刻板印象的繪本持續存在在園區內被傳誦。教保人員面對幼兒有自慰行為時、發現幼兒碰觸幼兒私密處時,都會不知所措,另外,面對疑似性侵害、性騷擾、性猥褻等情形也未能覺察孩子並即時通報尋求協助。基金會就算想為老師們開設性平課程,卻發現具有真正性別平等概念的老師很難尋覓,希望政府能夠協助。
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江心怡以家長身分分享會員的親身經歷,她說,有位在家都用馬桶尿尿的三歲男孩,被老師強迫只能用小便斗尿尿,還要全班同學一起說「只有女生才用馬桶」,造成孩子在學校尿褲子,還自此不敢自己上廁所,排斥上學好幾個月,家長對整個過程非常心疼。
江心怡強調,一個沒有性平知能和性平素養的第一線照護工作者,對孩子狀態不能理解,不支持發展過程的彈性之外,還強迫二元性別非黑即白作法,讓孩子經歷了壓迫、霸凌、羞辱、不安全感和失能,甚至被迫中斷學習。家長們認為教保人員都是愛護孩子的,希望教育部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援,性平教育必須向下紮根到教保人員、各種性別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被支持尊重,而不是讓每一個孩子去碰運氣,或讓教保人員不自覺累積孩子的性別刻板印象。
范雲說明,教保條例原法已有規定教保人員專業知能研習,教育部每年編列4000萬元預算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其中已設有基本救命術和安全教育必修課,雖然依據教育部提供資料,課程開設數量足夠,但實務上卻還是發生教保人員需要「搶課」情形,這可能是量的不足,也可能課程品質不一所造成的。
范雲說,這次加入性平必修課,內涵更加複雜,教育部除了必須確保每年9萬小時的課程量,也必須確保課程品質,從課綱制定、師資整備到教材教案都要完善,絕對不是教育部目前說「依照過去方式」就可以面對的。
范雲強調,今天幾個團體都指出實務現場困境,要求教育部要求教育部應積極整備,不能徒具形式,才能讓強制規範的性平課程,具有足夠優質師資及實質內涵,才能真正協助幼教老師設計具性平觀念的教學活動,而不是多了一個浪費時間的必修課,或是必須為了搶課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