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將進入尾聲,回顧今年一整年,全球因疫情、戰爭、通膨等衝擊影響下,經濟局勢動盪不安,在揮別紛擾不斷的2022,迎接充滿挑戰的2023年前,《NOWnews今日新聞》首先帶領大家一起盤點今年國內發生的十大財經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件一:黑天鵝事件頻傳!全球面臨高通膨 各國央行啟動升息循環

自今年初開始,全球黑天鵝事件一波接著一波,先是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國際對俄羅斯祭出經濟制裁,使得能源、原物料成本高漲,不僅造成國際局勢動盪不安,全球高通膨現象也陸續浮現,尤其是歐美國家通膨率居高不下,美國、英國通膨率相繼創下40年來新高紀錄,歐元區甚至高達10%以上,而台灣則有連續5個月超過3%以上的情形。

為使通膨走緩,美國聯準會(Fed)自3月啟動升息循環,各國央行也都競相跟進,世界銀行形容今年是50年來最同步的升息潮。美國積極升息,冒著經濟衰退風險也在所不惜,截自12月已連續升息17碼,而台灣今年則經歷「連4升」,累積升息達2.5碼。美國升息對當地家庭經濟、企業經營產生累積與遞延效果,加上美國又是全球消費大國,積極升息間接產生消費排擠,連帶衝擊台灣出口,9月出口表現正式終結連26紅的佳績,直至年底,仍持續走弱。

事件二:地緣政治影響、供應鏈在地化 台積電赴美設廠

美國祭出晶片法,外界憂心台積電將受到影響,再加上國際經濟大環境不佳,半導體庫存調整可能要到明(2023)年上半年,都讓外界對台積電營運有所疑慮。然而,在詭譎的地緣政治下以及疫情加速局勢轉變,供應鏈在地化成為「關鍵字」,台積電也積極評估海外設廠,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移機典禮於美東時間12月6日登場。

相關第一期工程預計將於2024年開始生產N4製程技術,會上也宣布該廠開始興建第二期工程擴建,預計於2026年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技術,兩期工程總投資金額約為4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2兆元),成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典禮上風風光光,但也有不少擔憂,像是外界害怕台積電技術外流或是半導體產業去台化。為此,不僅台積電屢屢否認,產業大老們也跳出來力挺,就連經濟部也掛保證去台化不會發生,認為台積電一定會將最先進製程留在台灣、深耕台灣。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圖/台積電提供)
▲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圖/台積電提供)
事件三:鴻海鄭州廠員工「大逃疫」 中國封控清零加速生產基地外移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國實施嚴格動態清零,台商在這段期間多實施閉環管理,但長時間下來大陸民眾人心浮動,地方政府在疫情變嚴重要封控時,恐懼之下造成員工擅自逃離工廠回鄉「逃疫」,鴻海富士康河南鄭州廠也受到影響,甚至發生員工暴動事件,但隨後已平息。

鴻海同意補貼想要離職返鄉者的費用,對選擇留下繼續工作的員工也給予薪資與津貼保證,甚至送上過年「新年大禮包」,補貼多上一倍,目前鄭州園區恢復正常生產。不過,這也凸顯疫情之下,再加上國際地緣政治風險,都加速了供應鏈長鏈變短鏈、各國產業在地化的趨勢,以及外商在中國生產基地外移的現象。

事件四:台股跌跌不休 國安基金第8度進場護盤

台股今年初創下18619點新高後,在疫情延燒、俄烏戰爭、能源價格飆漲、全球央行啟動升息抑制高通膨,加上中國封疫,國際供應鏈大亂,從高點一路跌不停,國安基金在7月12日開會決議進場護盤,自7月13日起執行安定股市任務,並在10月6日決議繼續護盤至今。而台股從國安基金開會決定護盤當日的13950點,到10月底一度跌至低點12629點,也讓金管會啟動穩定護盤措施,10月起更先祭出限空令,包括調降每日盤中借券賣出委託數量、最低融券保證金成數,10月21日再進一步實施禁空令,當日收盤價跌幅達3.5%以上,次一交易日平盤下不得放空,目前台股指數回到14528點。

事件五:防疫保單理賠近1900億元 產險業慘虧逾1300億元

政府防疫政策大轉彎,從清零轉向與病毒共存,國內5月之後本土疫情大爆發,單日確診人數一度逼近10萬例,民眾瘋搶買保防疫保單,產險業在風險胃納量考量下相繼停售,引發核保及理賠爭議,民眾不滿核保遭刁難或是被退件,各大產險公司更成箭靶,也引發「防疫險之亂」,之後在政府不斷放寬理賠條件,才讓民眾滿意,只是產險公司也成防疫險最大苦主,今年累計至12月12日防疫險理賠金額達1498.10億元,為保費收入的32.95倍,若加計疫苗險理賠金額更已達到1886.93億元,為保費收入的33.91倍,而產險業今年前10月稅前也已大虧1338億元,年衰退725.2%。

▲防疫政策滾動調整,衍生出防疫保單亂象,產險公會今(24)日下午公布「防疫保單理賠實質審查指引」。(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防疫政策滾動調整,衍生出防疫保單亂象。(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事件六:303全台大停電 供電不穩隱憂浮上枱面

今年夏天,台電事故頻傳,其中又屬「303大停電」最為嚴重。3月3日全台無預警大停電,經過約12小時才完全復電,是近年時間最長的一次停電,影響層面遍及約550萬用戶,業界估損失恐達上百億,該次事故是因興達發電廠二號機環保停機大修,操作人員進行隔離開關測試時,未先確認絕緣氣體壓力,導致短路接地故障。

此次事故引發多起後續事件,包括台電原董事長楊偉甫,以及台電總經理鍾炳利雙雙請辭以示負責,由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暫時代理董事長之位,而經濟部長王美花則因政績受到肯定被慰留。事故雖為電廠人員誤操作設備引起,卻因單一事件影響大範圍停電,台電深究關鍵原因即為電網過度集中, 因此於9月正式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將於10年內投入5645億元打造分散式電網。

303事故後,區域性停電仍頻,原因五花八門,供電不穩的隱憂逐漸浮上枱面,成為影響民生、產業以及國安的重大問題,就連護國神山台積電都在擔心。在各界憂慮供電不穩之際,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以俄烏戰爭持續,國際燃料價格續居高檔,就連台灣也撐不住為由,公布電價平均調漲8.4%拍板定案,且將自7月開始實施,其中,高壓、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調漲15%,住宅用電1001度以上的大戶調漲9%,此舉引來工商團體及企業反彈,無法接受電價一次漲太多,卻還要擔心台灣是否有缺電的問題。

事件七:電信業2大合併案 頻寬爭議不斷

去(2021)年底台灣大哥大併購台灣之星,但今年持續延燒電信業併購話題,因今年2月遠傳電信合併亞太電信,兩樁合併案使電信業掀起新變局,台灣大哥大、遠傳與中華電信成電信三雄,但頻寬爭議不斷。導火線就是電信業者在1GHz、3GHz、6GHz以下使用頻率不得超過總頻寬1/3,但「台台併」之後一定超標,且超標的部分,大家聚焦在1GHz(收訊死角少、穿透力佳)以下的低頻頻寬超標了10MHz,讓幾位電信高層們時不時隔空喊話、砲火猛烈。

中華電信及遠傳電信都認為,台灣大哥大應釋出超過的10 MHz,否則將會破壞市場公平競爭,因為過去有過相同的狀況,確實都將多出來的頻寬轉讓出去。目前,相關業者仍在NCC的要求下,持續說明有關整併、消費者權益保障、頻譜超標等議題溝通與說明,有待NCC與公平會核准。今年11月初,NCC主委陳耀祥對外表示,兩大合併案將在3個月內決定,時間落在明年農曆春節前後。

事件八:零售業暗潮洶湧 全聯、統一、全家接連投下多枚震撼彈

台灣零售流通業在近一年期間,接連投下多枚震撼彈,先是在美系量販龍頭好市多(Costco)母公司首開今年第一槍,在7月2日以新台幣313億買回台資45%股權,成為純外資。再來,是全聯擬取得大潤發95.97%股份的結合案,經公平會有條件獲准。去(2021)年全聯以115億元收購大潤發,歷經9個月的等待,公平會於今年7月13日委員會議決議,不禁止其結合,但附加負擔,以確保結合後「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的不利益」,全聯正式併購大潤發

同樣在7月,統一集團宣布以290億拿下法商家樂福6成股權,此次家樂福收購案,不僅讓統一集團穩住超商一哥的地位,更坐穩全台零售霸主的寶座。接著,時序來到年底,泰山公司於12月5日變賣金雞母全家股票4萬3300張,總金額超過80億,引發大股東龍邦國際不滿,雙方砲火猛烈,經營權之爭持續膠著,與此同時,市場都很好奇全家近兩成的股權究竟花落誰家?

對此,全家於12月14日以重大訊息揭曉,取得股權的「神秘客」就是國泰金大股東萬寶開發,證實其在12月5日經由公開市場鉅額交易方式,取得全家共4萬3300張股票,貸款金額為81.05億元,取得目的為長期投資,持股占比為19.3979%,全家第二大股東從食品業轉為金融業,引發市場聯想。

▲統一(1216)及統一超(2912)收購家樂福,對此,「量販店三國鼎立」的情況也引起網友熱議。(圖/NOWnews資料照片)
▲統一集團以290億拿下法商家樂福6成股權。(圖/NOWnews資料照片)
事件九:談錢談權家人也傷感情 長榮兄弟爭經營權有如八點檔

每年企業都會上演經營權之爭,但今年家族、家人間的鬥爭可不少。像是長榮集團控股公司長榮國際今年2月底改選,再現兄弟爭奪經營權。一開始是長子張國華為首的大哥派,對上二子張國明、三子張國政的弟弟派,而二房獨子張國煒的母親李玉美將關鍵的股權投給弟弟派後,弟弟派勝出讓長榮國際變天,也牽動市值上兆元的長榮集團。

而金寶今年進行董監改選,前總經理、現任董事沈軾榮,也是許勝雄前女婿表態提名新董事會名單。為此,金寶董事長許勝雄曾說「對人性徹底失望」,不過後來雙方已和解。另外,台開總裁邱復生、邱于芸父女因經營理念不同,邱于芸在年初遭解任董座,但她以程序不符為由繼續擔任董座,之後台開爆出財務危機,她也屢次與前台開副董吳子嘉槓上,如今台開已下市,但邱于芸仍勵精圖治,希望有所作為。

事件十:台灣首宗金金併完成 纏訟7年彰銀經營權之爭落幕

富邦金控在今年11月11日正式合併日盛金控,這也是台灣金融史上首宗「金金併」,日盛金下櫃、不再發行,接下來明年上半年將再完成富邦證券及日盛證券、台北富邦銀行及日盛銀行等子孫公司的整併。此外,台新金控與彰化銀行長達17年的愛恨糾葛,雙方終於在今年達成解解爭端共識,由在台新金撤回在2014年所提纏訟7年的「彰銀經營權契約關係存在」的訴訟,也宣告彰銀經營權之爭正式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