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持續發威,入夜後將有機會出現5度低溫,民眾紛紛搬出自己的禦寒大法,包括泡腳、喝補湯、保暖穿搭等,但明悅中醫診所朱益智醫師也呼籲,在保暖上有一些眉眉角角需要特別注意,若是一個不注意,反而導致寒氣、濕氣入侵,禦寒不成還患上風寒。除此之外,食補也需要依照體質來選擇,燥熱、久寒可選擇不同的中藥材入湯,針對自己身體的需求加強,才能正確的補氣養身,驅趕寒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泡腳可以溫暖全身,對血液循環有益處,不過也要注(示意圖/取自photo AC)
▲泡腳可以溫暖全身,讓熱氣循著經絡往上提升,不過也要注意控制時間,以免水寒蒸氣入侵皮膚。(示意圖/取自photo AC)
【泡腳祛寒,不宜過久】
朱益智醫師表示,腳底湧泉穴是腎經的源頭,有不少人會透過泡腳加溫,讓熱氣循著經絡往上提升,身體的氣會比較充足,加熱腳底板可以同時促進上下半身的循環,尤其適合上半身很熱卻四肢冰冷的民眾,可以注重腳底板的保暖。不過醫師也提醒,泡腳時若天氣寒冷要選在室內泡,避免溫差過大,導致身體無法適應患上風寒,建議水溫可設在40至42度,若是沒有加任何藥膳,最好是泡5分鐘後就起身,水天性屬寒,不建議久泡。

不過當泡腳水內加入生薑、肉桂、四物、當歸等活血的成分,就可以泡個20分鐘內,適度冒汗可以提供精神度,把體內的寒氣清走。但還是要控制在時間內,以免水寒蒸氣入侵皮膚,反而會覺得更冷,再加上若是有放生薑、蔥白等發散的藥材,會將毛細孔打開,讓冷的感受性更高,泡久容易頭昏腦花,把體內的氣耗掉,冬天在中醫上要藏氣,把能量往內帶到五臟六腑,不建議大量排汗往外散氣,除非有風寒、感冒病毒在體內。

【保暖別忘頭頸、小腿、腳底】
朱益智醫師也提醒,低溫來襲更要加強頭頸部、小腿肚、腳底的保暖。當頭頸部位沒有正確保暖時,會讓身體對低溫的感受性增高,進而全身都感受到寒冷,且容易讓頭昏、血壓增高、眼睛疲勞、頭痛找上門;而雙腿是我們的第二心臟,是血液含量高的部位,像是脾胃的經絡位在小腿肚,正確的保暖對氣血活絡、消化有幫助,身體才會有能量禦寒;最後腳底湧泉穴是腎經的源頭,除了保暖相當重要以外,也可以透過泡腳排放身體寒氣。

【藥膳補湯,依造體質選擇】
最後,朱益智醫師也建議冬天的時候要補足元氣,可以選擇粥、魚湯、雞湯等,其中魚就屬於火性食材,能讓身體能量快速提升,增加身體抵抗力,若是再加入中藥材可以幫助身體吸收行氣,可加入白朮、茯苓、紅棗、黃耆、枸杞、黨參、三片生薑,既可以補氣還能提高免疫力,除了燉湯也能泡成茶來喝。

若是屬於久寒的體質,有腰酸背痛、怕冷,嘴唇、臉部暗沉發黑,氣血循環弱,就可以在上述中藥外,多加入肉桂、附子,或者可以直接選擇,當歸生薑羊肉湯,羊肉藥性比較強,對寒邪在體內比較久的民眾相當適合。不過若是屬於燥熱體質,也就是雖然怕熱但又手腳冰涼,肝氣不順壓力大,通常很多上班族都屬於燥熱體質,就不適合飲用久寒體質的補湯,建議可以選擇溫和平補藥膳,像是四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