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院日前發布「台灣商業服務業景氣循環分析預測」,針對國內景氣指出,雖然疫情走緩助力「報復性消費」,但在「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威脅下,國民實質購買力難見提高,故商研院提出3大建言,維持台灣國內景氣「穩定成長」,並擁有國際性相對優勢。
商研院綜觀國內景氣指出,外需走緩、民間投資動能與國民購買力雙雙減弱下行,雖有疫情舒緩的「報復性消費」助力,但在「輸入型」物價上漲的威脅下,國民實質購買力仍難見真正提高,好在一度有如脱韁野馬的房地產價格「預期上漲心理」飆風暫獲平息。
商研院表示,為使台灣維持「穩定成長」,並具有國際性相對優勢,特別提出以下3大建言。
首先,「輸入型」的通貨膨脹,是由於供給短缺、進口供給成本提高所致,而非有效需求提高所驅動,若以片面壓抑需求圖謀穩定物價,容易淪入「停滯膨脹」或「衰退」陷阱。
此時,促進可「實質」提高生產力的「有效」公共基礎建設投資與「生產性」的民間投資,反而可因「進口替代」效果而減輕進口依賴的成本上漲壓力,更可實質增加國內供給而縮小供需缺口,形成經濟成長又穩定的雙重正面綜效。
第二,台灣經濟正開始面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疲弱的新挑戰,在疫情期間憑藉國內供應鏈仍然暢通無阻與超強晶片競爭力的特殊優勢,高創「彎道超車」、「逆勢成長」成長奇跡的良辰美景,很可能難以為繼。
商研院說明,若要繼續維持高度「經濟韌性」,就必須改弦易轍,無論政府或民間,對數位服務業、數位轉型、ESG 永續轉型的研發投資等「促進政策與作為」,絕對是只能加碼加速,而不能稍怠稍縱。
第三,商研院建議央行的貨幣政策、政府的金融與財政政策,宜在上述兩點到新思維基礎上,改行更精緻與精準的「制定政策」(tailor policy),建議可讓有限資源重新獲得更適切配置的「新政策」,更可引導創造新商機與新市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研院表示,為使台灣維持「穩定成長」,並具有國際性相對優勢,特別提出以下3大建言。
首先,「輸入型」的通貨膨脹,是由於供給短缺、進口供給成本提高所致,而非有效需求提高所驅動,若以片面壓抑需求圖謀穩定物價,容易淪入「停滯膨脹」或「衰退」陷阱。
此時,促進可「實質」提高生產力的「有效」公共基礎建設投資與「生產性」的民間投資,反而可因「進口替代」效果而減輕進口依賴的成本上漲壓力,更可實質增加國內供給而縮小供需缺口,形成經濟成長又穩定的雙重正面綜效。
第二,台灣經濟正開始面對國際貿易與投資疲弱的新挑戰,在疫情期間憑藉國內供應鏈仍然暢通無阻與超強晶片競爭力的特殊優勢,高創「彎道超車」、「逆勢成長」成長奇跡的良辰美景,很可能難以為繼。
商研院說明,若要繼續維持高度「經濟韌性」,就必須改弦易轍,無論政府或民間,對數位服務業、數位轉型、ESG 永續轉型的研發投資等「促進政策與作為」,絕對是只能加碼加速,而不能稍怠稍縱。
第三,商研院建議央行的貨幣政策、政府的金融與財政政策,宜在上述兩點到新思維基礎上,改行更精緻與精準的「制定政策」(tailor policy),建議可讓有限資源重新獲得更適切配置的「新政策」,更可引導創造新商機與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