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10,2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209例本土個案及3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2例死亡。今日個案數與上星期一相比下降3.5%,疫情持續下降,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第48週下降幅度減少,也許漸漸到了疫情波段的低點。
此外,指揮中心也宣布自明年起,外籍人士不具健保身分者,在台期間確診COVID-19時其診斷、住院、治療等相關費用將不再由政府預算支應。
而在兒童重症的部分,從12月至今已累計3例MIS-C個案,目前病況好轉,個案都已出院返家。指揮中心醫療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兒童MIS-C個案總計共185例,整體兒童重症病例數共有279例,沒有新增兒童死亡的個案。
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疫情趨勢,上週(第48週)比前一週減少了3.2%,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從趨勢圖來看,雖然這禮拜還是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減少,也許漸漸到了這次疫情波段的低點,指揮中心還會再繼續觀察。
指揮中心公布上週變異株定序結果,新增8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71例本土個案及11例境外移入,羅一鈞表示,不管是境外或本土,變異株仍以BA.5為主流,境外佔46%,本土佔93%。
對於國際上比較關注的BQ.1、XBB新興變異株,上週境外檢出3例BQ.1、1例XBB,BQ.1的境外來源還是以美國、英國、土耳其等歐美國家為主,XBB則是來自於新加坡。
而本土則檢出1例BQ.1,是北部70多歲的女性,沒有出國史,10月5日確診過新冠病毒,11月18日出現咳嗽症狀,就醫時醫師懷疑是重複感染,PCR確診之後送定序檢測,確認是本土BQ.1感染個案。
非本國籍人士須具有健保身分,或是在臺受聘僱(含藍領移工、白領應聘、失聯移工、境內僱用之外籍漁工等)其確診隔離治療期間相關費用才會由政府預算支應。
而凡是有中華民國國籍者,不論是否具健保身分,其確診隔離治療期間相關費用皆由政府預算支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0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土+10,209、死亡+22 疫情下降已來到低點?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10,209例本土病例,為4,723例男性、5,479例女性、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今日新增之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18例具慢性病史、1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而在兒童重症的部分,從12月至今已累計3例MIS-C個案,目前病況好轉,個案都已出院返家。指揮中心醫療監測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兒童MIS-C個案總計共185例,整體兒童重症病例數共有279例,沒有新增兒童死亡的個案。
指揮中心也公布了疫情趨勢,上週(第48週)比前一週減少了3.2%,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從趨勢圖來看,雖然這禮拜還是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減少,也許漸漸到了這次疫情波段的低點,指揮中心還會再繼續觀察。
變異株檢出仍以BA.5為主 本土再加1例BQ.1
在今日新增3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11月7日至12月4日。指揮中心公布上週變異株定序結果,新增82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分別為71例本土個案及11例境外移入,羅一鈞表示,不管是境外或本土,變異株仍以BA.5為主流,境外佔46%,本土佔93%。
對於國際上比較關注的BQ.1、XBB新興變異株,上週境外檢出3例BQ.1、1例XBB,BQ.1的境外來源還是以美國、英國、土耳其等歐美國家為主,XBB則是來自於新加坡。
而本土則檢出1例BQ.1,是北部70多歲的女性,沒有出國史,10月5日確診過新冠病毒,11月18日出現咳嗽症狀,就醫時醫師懷疑是重複感染,PCR確診之後送定序檢測,確認是本土BQ.1感染個案。
非本國籍不具健保者注意! 確診相關費用明年起需自付
記者會中指揮中心也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非本國籍人士且不具健保身分者,在臺期間若確診COVID-19,其確診隔離治療費用須由確診者自付,不再由政府支應。非本國籍人士須具有健保身分,或是在臺受聘僱(含藍領移工、白領應聘、失聯移工、境內僱用之外籍漁工等)其確診隔離治療期間相關費用才會由政府預算支應。
而凡是有中華民國國籍者,不論是否具健保身分,其確診隔離治療期間相關費用皆由政府預算支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60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