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研究院產科國際所今(29)日舉行「2023台灣製造業暨半導體顫業景氣展望」,會中,產科國際所研究員陳佳楹提出6項建議,助製造業得以有效因應淨零轉型、關鍵技術管制引發產業連鎖效應,以及超高齡化進程加劇社會經濟負擔等「一短、二中」三大國際趨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2023年台灣製造業景氣,工研院示警,有「一短、二中」三大國際趨勢須留意,在短期,氣候風險將驅動產業數位與淨零雙轉型,因此企業須思考如何藉由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運具電氣化」及「負碳技術」等路徑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中長期首先包含關鍵技術管制將引發產業連鎖效應,陳佳楹指出,美國近年藉管制關鍵技術出口措施,圍堵中國,引發產業朝向二元體系發展,國際競爭加劇,新禁令引發國際市場對於分散生產基地風險的關注,「去台化」議題也正在發酵,為台灣者生產製造布局帶來壓力。

另一中長期趨勢則為超高齡化進程加劇社會經濟負擔,依照國發會8月最新推估,台灣將提早在2025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至2070年每1.1位工作人口須負擔1位老年人口,社會經濟負擔將明顯加重。

陳佳楹表示,面對氣候風險,首先建議聰明用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她解釋,技術突圍、加強投資有利綠色能源發展,但節約能源的成本遠比運用綠色能源發電成本更低,產官學研可協力結合5G、AIoT等數位科技,協助業者強化用電管理、導入已成熟的能源管理解決方案,藉聰明用電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數位科技成就永續。

第二,把握行為改變帶來綠色商機,建議業者及早導入預循環模式(Pre-cycling)概念,探索具永續價值的商業模式,專注於製造環境友善的綠色商品及服務,將有利於國際綠色製造浪潮中搶得新綠色商機。

在面對核心關鍵技術管制,陳佳楹提到,可發展「台灣+1策略」,她說,在美中角力下,未來將形成兩個世界、多個系統,建議台灣業者思考「台灣+1」策略,以台灣總部主導研發與運籌整合,與海外負責生產與行銷佈局,藉此兼顧技術發展與產品供應鏈之韌性與效率,從「Made in Taiwan」走向「Made by Taiwan」,成為全球的韌性產業生態鏈不可缺的重要夥伴。

再來,盤點台灣關鍵技術中長期人才需求,擘劃關鍵技術科技人才布局也很重要,在國際競爭加劇下,擁有豐沛科技人才攸關台灣研發實力,陳佳楹建議政府與產業協力引進台灣關鍵技術的中長期人才需求,超前布署科技人才資本,形塑全階段育才、留才及攬才生態系統。

最後,在面對超高齡社會,工研院也有兩大建議,第一,跨界協力打造延長健康壽命生態系,運用台灣醫療與ICT產業的國際領先優勢,拓展智慧醫療體系發展,有利緩解銀髮經濟壓力,政府可以「促進健康」為出發,擴大計畫支持前瞻技術、照護服務場域、穿戴裝置與機器人等高科技技術導入,推動跨業跨界合作。

第二,建構可信任AI人工智慧倫理發揮數據與資料價值,陳佳楹說明,台灣已累積高價值巨量的健保數據資料庫,及醫療影像資料,但如何在確保AI人工智慧的可信任性下,將其轉化成有價資訊十分關鍵。

面對AI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成熟與應用廣泛擴散,現在國際機構及多國政府已陸續公布「可信任AI的倫理準則」,建議台灣政府可參考國際文件,建造接軌全球的可信任AI生態系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