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在11月26號落幕,雖說是地方選舉,但因為地方政府主導地方財稅與重大建設,對於區域房市影響不容小覷。若以六都當選人提出的重大建設及房市相關政見來看,到有幾個值得玩味的重點。
其一,是多以交通建設、招商引資、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租金補貼等幾大項有關;其二,若以各行政區政見重點來看,雙北市兩位當選人蔣萬安、侯友宜均對都市更新、社會住宅、租金補貼多所著墨,桃園市當選人張善政較強調招商引資、社會住宅,至於中南部三直轄市當選人盧秀燕、黃偉哲與陳其邁的政見中,除招商引資外,興建捷運、公車、公路路網等運輸系統幾乎是不可缺席的存在。
綜觀這些政策支票,約莫未來六都房產的話題重點已經浮現,例如北市的精華區老宅、新北的新板特區、新莊副都心、三重行政中心三核心,與幾個產業專區。台中捷運藍線等七條捷運的軌道建設。台南解編閒置用地,加速市地重劃,與四橫三縱路網周邊,園區發展雖多,但強弱之間差異不小,佈局者應多方留意。高雄包括輕軌成圓、岡山路竹延伸線、小港林園線、捷運黃線等,應能讓區域增加更多話題,也是建商推案的重點所在。
對地方來說,交通建設、園區招商引資若均能順利落實,有助在地發展,並能增加當地產能,對鄰近區域產生磁吸效果;已經高度發展的雙北市,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需求的壓力迫在眉睫,無論是侯友宜延續過往新北都更三箭的步調持續推動,抑或是蔣萬安的下修表達同意參與公辦「都更意願書」門檻從九成到七成五,並增加預算與人力,以擴大都更量能,都顯現出在未來四年,北部的重點在舊翻新,桃園以南的亮點在軌道建設與園區發展。
可是,也要注意的是,在地方開出競選支票的同時,由於中央與地方分屬不同黨派,分配款與預算掌握在中央政府,重大經濟與產業計畫,也屬中央權限。舉凡蓋捷運、公路、產業園區等等,攸關地方經濟、產業發展計畫與預算,都還是得經中央核定,也因此,落實狀況會是後續值得注意的重點,稍一不慎,就得付出慘重代價。
此外,由於九合一選舉結果為執政黨大敗,勢必增加執政黨面對2024總統大選的壓力,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裡,掌握中央資源的執政黨在檢討敗選原因後,若除加強產業發展,針對民怨所及的議題調整,是否會加大力道調整,值得留意。與房市有關的相關法案,如囤房稅,和還躺在立法院還沒通過的平均地權條例,會不會在短期內房價無法修正有感的情境下,成為選前使出「放大絕」,相信會是全民矚目的焦點。
整體來說,在野黨在2022年選舉獲得大勝,過往雖有鐘擺效應,可是執政黨多少會在未來一年中做些努力,可預見的未來,房地產市場短時間內選舉所造成的變因暫時退場,轉由不樂觀的經濟表現扮演2023年的主角,購屋人如何在資金退潮下的市場中尋得自用或投資的好產品,靠得不僅是機遇,還得有點敢下手的勇氣。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觀這些政策支票,約莫未來六都房產的話題重點已經浮現,例如北市的精華區老宅、新北的新板特區、新莊副都心、三重行政中心三核心,與幾個產業專區。台中捷運藍線等七條捷運的軌道建設。台南解編閒置用地,加速市地重劃,與四橫三縱路網周邊,園區發展雖多,但強弱之間差異不小,佈局者應多方留意。高雄包括輕軌成圓、岡山路竹延伸線、小港林園線、捷運黃線等,應能讓區域增加更多話題,也是建商推案的重點所在。
對地方來說,交通建設、園區招商引資若均能順利落實,有助在地發展,並能增加當地產能,對鄰近區域產生磁吸效果;已經高度發展的雙北市,都市更新與社會住宅需求的壓力迫在眉睫,無論是侯友宜延續過往新北都更三箭的步調持續推動,抑或是蔣萬安的下修表達同意參與公辦「都更意願書」門檻從九成到七成五,並增加預算與人力,以擴大都更量能,都顯現出在未來四年,北部的重點在舊翻新,桃園以南的亮點在軌道建設與園區發展。
可是,也要注意的是,在地方開出競選支票的同時,由於中央與地方分屬不同黨派,分配款與預算掌握在中央政府,重大經濟與產業計畫,也屬中央權限。舉凡蓋捷運、公路、產業園區等等,攸關地方經濟、產業發展計畫與預算,都還是得經中央核定,也因此,落實狀況會是後續值得注意的重點,稍一不慎,就得付出慘重代價。
此外,由於九合一選舉結果為執政黨大敗,勢必增加執政黨面對2024總統大選的壓力,在未來一年多的時間裡,掌握中央資源的執政黨在檢討敗選原因後,若除加強產業發展,針對民怨所及的議題調整,是否會加大力道調整,值得留意。與房市有關的相關法案,如囤房稅,和還躺在立法院還沒通過的平均地權條例,會不會在短期內房價無法修正有感的情境下,成為選前使出「放大絕」,相信會是全民矚目的焦點。
整體來說,在野黨在2022年選舉獲得大勝,過往雖有鐘擺效應,可是執政黨多少會在未來一年中做些努力,可預見的未來,房地產市場短時間內選舉所造成的變因暫時退場,轉由不樂觀的經濟表現扮演2023年的主角,購屋人如何在資金退潮下的市場中尋得自用或投資的好產品,靠得不僅是機遇,還得有點敢下手的勇氣。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