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倫敦24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電信巨擘華為一步步趕走西方說客、縮減歐洲業務,暫時擱置成為全球領頭羊的雄心。受到美國近年來的施壓,華為正將重心轉回中國市場,在歐洲僅聚焦於少數幾個國家。
歐洲新聞網站Politico.eu刊登一篇以「華府如何將華為趕出歐洲」為題的專文,採訪了20多位華為現任和前任員工及策略顧問,內文指出華為這樣做的原因與公司的商業潛力無關,畢竟華為仍能以低於競爭對手的成本提供尖端技術,這一切其實都跟政治有關。
在美國施壓下,華為漸漸退出歐洲市場,將重心轉回中國市場,並把在歐洲的剩餘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包括德國和西班牙,還有匈牙利,這些國家仍願意接受這一家在西方被廣泛視為具安全風險的公司。
一名華為人員表示:「這不再是一家靠著全球化而行的公司。這是一間靠著國內市場保命的公司。」這位人員和專文採訪的其他大多數華為員工一樣,以不具名方式暢所欲言描述公司的困境。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7月在公司深圳總部對高階主管的談話中概述華為困境,他列出公司在過去3年面臨三大挑戰:來自華府的敵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攪局,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打亂了全球供應鏈,並使歐洲對於過度依賴中國等國家的疑慮加深。
任正非在談話中說:「我們在2019年面臨的環境與現今不同,不要以為我們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他還提到:「我們以前有一個全球化的理想,努力為全人類服務。我們今天的理想是什麼?生存!」
●華為對全球化心死的時刻
隨著公司在西方進入休眠狀態,幾年前才聘用的西方高階管理人員開始被華為邊緣化或趕走,以反制美國對華為事業的攻勢。
一名在歐洲工作的華為人員說:「以前會聽西方人的意見,但現在不是這樣…沒有人在聽了。」
華為官方在經過授權的採訪中表示,人員來來去去,離職很正常,人員流動的公司不只有華為。但公司其他人員私下承認,離職潮反映了2021年9月開始的劇變。
當時擔任華為財務長的孟晚舟回到公司深圳總部,在此之前,她於加拿大度過近3年時間,面臨可能被引渡到美國的命運,美方指控她涉嫌犯下共謀銀行欺詐和電匯欺詐等罪。
一名人員說道:「孟晚舟下飛機的那一刻,就是華為對全球化心死的時刻。」
孟晚舟是任正非的女兒,不僅被視為接班人,在華為與華府之間的法律和公共關係之戰中也扮演要角。從加拿大回到中國後,她不僅擔任副董事長,還引發公司高層改組。
華為也重新調整在歐洲的業務,計劃把整個歐洲大陸整合為一個營運區域,總部設在德國杜塞道夫(Dusseldorf)。
華為目前將歐洲大陸分為兩個市場:西歐,從杜塞道夫營運;以及東歐和北歐地區,高階主管派駐波蘭首都華沙。
●川普效應
由於擔心中國建造的電信基礎設施構成嚴重的安全和間諜風險,華府的政治逆風吹向了華為。
這些逆風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期間開始刮起,但在川普(Donald Trump)當上總統後達到颶風強度。到了2019年,華為受到美國制裁,孟晚舟也在加拿大等待美國尋求引渡的結果。
為因應地緣政治風暴,華為出高薪從西方國家延攬高層主管,還組成一支包含有前西方記者和政治人物的強大團隊,可以直通法國總統府和英國首相辦公室,起初這項策略似乎奏效。
到了2020年初,華為似乎熬過了美國呼籲全面封殺的浪潮。當年1月28日時任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 替華為建設英國部分5G基礎設施開了綠燈。
就在一天後,歐洲聯盟(EU)提出一項計畫,以擺脫對中國供應商的過度依賴,但對華為的門還沒關上,讓華為得以遊說各國政府保留其技術的市場准入。
之後疫情來臨,川普在2020年5月擴大反中力道,對華為實施新制裁,基本上切斷了他們的半導體供應。到了7月,強生完全改變方向,宣布英國5G網路必須移除所有華為設備。
2020年和2021年,法國、瑞典、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比利時和丹麥等歐洲國家政府,不是在國內5G網路的關鍵部分禁止使用華為設備,就是要求業者在中期階段停止使用華為設備。
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一度有望在歐洲挑戰蘋果(Apple)和三星(Samsung),後來也被美國制裁壓垮,使得華為的裝置無法使用谷歌(Google)作業系統Android。
●疫情、俄烏戰爭打亂局勢
這些挫折令人痛苦,但還不算致命。隨著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和歐洲疫情趨緩,似乎給華為提供了反攻的機會。
2021年初,華為在布魯塞爾的說客依然樂觀認為,歐洲對低成本、快速5G部署的渴望,將戰勝安全疑慮,他們甚至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安排會議來遊說。
這些會議在2月24日被取消,也就是俄國展開全面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天。對於歐洲許多人來說,關於華為的利弊得失衡量在一夕之間產生變化,不僅意識到依賴俄國天然氣的問題,同時也思考依賴俄國天然氣或中國電信基礎設施,兩者哪個比較糟糕。
美國在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領導下,對華為的施壓有增無減。
在疫情前,公司定期在深圳總部接待歐洲政界人士、記者和商界領袖,但在疫情後,中國的清零政策讓這一切成為不可能。
華為先前也是西班牙年度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和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主要贊助商,但後來受疫情影響,不是因為活動取消而沒得參與,就是在中國清零政策下,公司人員無法離開中國。種種困境影響公司的遊說力道,進而影響市占率。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於德國和西班牙等大型市場仍有一定的市占,但在許多地方,當局祭出措施迫使業者逐步淘汰或至少未來數年大幅限制採用「高風險供應商」設備,這對華為無疑形成壓力。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政府近來也對中國科技採取更為嚴謹的立場。
專文末段寫道,華為當然沒有完全放棄歐洲市場,依然在歐洲大陸尋找對他們友好的國家。而在如何與中國和俄羅斯打交道方面,匈牙利愈來愈跟歐盟其他國家背道而馳,華為也因此傾向與匈牙利發展關係。(譯者:盧映孜/核稿:陳彥鈞)111112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施壓下,華為漸漸退出歐洲市場,將重心轉回中國市場,並把在歐洲的剩餘注意力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包括德國和西班牙,還有匈牙利,這些國家仍願意接受這一家在西方被廣泛視為具安全風險的公司。
一名華為人員表示:「這不再是一家靠著全球化而行的公司。這是一間靠著國內市場保命的公司。」這位人員和專文採訪的其他大多數華為員工一樣,以不具名方式暢所欲言描述公司的困境。
華為創辦人任正非7月在公司深圳總部對高階主管的談話中概述華為困境,他列出公司在過去3年面臨三大挑戰:來自華府的敵意、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攪局,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打亂了全球供應鏈,並使歐洲對於過度依賴中國等國家的疑慮加深。
任正非在談話中說:「我們在2019年面臨的環境與現今不同,不要以為我們會有更光明的未來。」
他還提到:「我們以前有一個全球化的理想,努力為全人類服務。我們今天的理想是什麼?生存!」
●華為對全球化心死的時刻
隨著公司在西方進入休眠狀態,幾年前才聘用的西方高階管理人員開始被華為邊緣化或趕走,以反制美國對華為事業的攻勢。
一名在歐洲工作的華為人員說:「以前會聽西方人的意見,但現在不是這樣…沒有人在聽了。」
華為官方在經過授權的採訪中表示,人員來來去去,離職很正常,人員流動的公司不只有華為。但公司其他人員私下承認,離職潮反映了2021年9月開始的劇變。
當時擔任華為財務長的孟晚舟回到公司深圳總部,在此之前,她於加拿大度過近3年時間,面臨可能被引渡到美國的命運,美方指控她涉嫌犯下共謀銀行欺詐和電匯欺詐等罪。
一名人員說道:「孟晚舟下飛機的那一刻,就是華為對全球化心死的時刻。」
孟晚舟是任正非的女兒,不僅被視為接班人,在華為與華府之間的法律和公共關係之戰中也扮演要角。從加拿大回到中國後,她不僅擔任副董事長,還引發公司高層改組。
華為也重新調整在歐洲的業務,計劃把整個歐洲大陸整合為一個營運區域,總部設在德國杜塞道夫(Dusseldorf)。
華為目前將歐洲大陸分為兩個市場:西歐,從杜塞道夫營運;以及東歐和北歐地區,高階主管派駐波蘭首都華沙。
●川普效應
由於擔心中國建造的電信基礎設施構成嚴重的安全和間諜風險,華府的政治逆風吹向了華為。
這些逆風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執政期間開始刮起,但在川普(Donald Trump)當上總統後達到颶風強度。到了2019年,華為受到美國制裁,孟晚舟也在加拿大等待美國尋求引渡的結果。
為因應地緣政治風暴,華為出高薪從西方國家延攬高層主管,還組成一支包含有前西方記者和政治人物的強大團隊,可以直通法國總統府和英國首相辦公室,起初這項策略似乎奏效。
到了2020年初,華為似乎熬過了美國呼籲全面封殺的浪潮。當年1月28日時任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 替華為建設英國部分5G基礎設施開了綠燈。
就在一天後,歐洲聯盟(EU)提出一項計畫,以擺脫對中國供應商的過度依賴,但對華為的門還沒關上,讓華為得以遊說各國政府保留其技術的市場准入。
之後疫情來臨,川普在2020年5月擴大反中力道,對華為實施新制裁,基本上切斷了他們的半導體供應。到了7月,強生完全改變方向,宣布英國5G網路必須移除所有華為設備。
2020年和2021年,法國、瑞典、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比利時和丹麥等歐洲國家政府,不是在國內5G網路的關鍵部分禁止使用華為設備,就是要求業者在中期階段停止使用華為設備。
華為的智慧型手機業務,一度有望在歐洲挑戰蘋果(Apple)和三星(Samsung),後來也被美國制裁壓垮,使得華為的裝置無法使用谷歌(Google)作業系統Android。
●疫情、俄烏戰爭打亂局勢
這些挫折令人痛苦,但還不算致命。隨著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和歐洲疫情趨緩,似乎給華為提供了反攻的機會。
2021年初,華為在布魯塞爾的說客依然樂觀認為,歐洲對低成本、快速5G部署的渴望,將戰勝安全疑慮,他們甚至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安排會議來遊說。
這些會議在2月24日被取消,也就是俄國展開全面入侵烏克蘭的那一天。對於歐洲許多人來說,關於華為的利弊得失衡量在一夕之間產生變化,不僅意識到依賴俄國天然氣的問題,同時也思考依賴俄國天然氣或中國電信基礎設施,兩者哪個比較糟糕。
美國在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領導下,對華為的施壓有增無減。
在疫情前,公司定期在深圳總部接待歐洲政界人士、記者和商界領袖,但在疫情後,中國的清零政策讓這一切成為不可能。
華為先前也是西班牙年度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和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主要贊助商,但後來受疫情影響,不是因為活動取消而沒得參與,就是在中國清零政策下,公司人員無法離開中國。種種困境影響公司的遊說力道,進而影響市占率。
業界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於德國和西班牙等大型市場仍有一定的市占,但在許多地方,當局祭出措施迫使業者逐步淘汰或至少未來數年大幅限制採用「高風險供應商」設備,這對華為無疑形成壓力。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政府近來也對中國科技採取更為嚴謹的立場。
專文末段寫道,華為當然沒有完全放棄歐洲市場,依然在歐洲大陸尋找對他們友好的國家。而在如何與中國和俄羅斯打交道方面,匈牙利愈來愈跟歐盟其他國家背道而馳,華為也因此傾向與匈牙利發展關係。(譯者:盧映孜/核稿:陳彥鈞)1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