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台灣影史恐怖片天花板的《咒》,去年8月詛咒式病毒行銷蔓延,預告片中摩天輪、火車行徑圖引發的視覺暫留、意念形塑世界的理論、女主角蔡亘晏有氣無力的口白、千瘡百孔的手臂、索命廟婆,以及那句「火佛修一,心薩嘸哞」咒語,已經讓不少人感到不舒服,正片上映後,激起的巨大效應讓導演柯孟融始料未及,包括部分身心受創的觀眾,他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專訪表示:「有影迷看完在哭,覺得自己被詛咒了,問我可不可以告訴他電影是假的。」
《咒》在台上映第15天票房破億,1個月後累計超過1.7億,成為在疫情之下今年首部票房突破億元大關的國片,更打破紀錄擠進串流平台Netflix全球排名前十,本片不僅叫座也叫好,台北電影獎先斬獲3座獎,金馬獎一口氣橫掃13項入圍,柯孟融坦言:「上映前我就有一股感覺,這部電影好像會很順利,沒想到是這麼順利,我也才開始相信世界上真的有一些力量,只要你能夠去做你相信是對的事情。」
一名來自中南美洲的影迷讓柯孟融印象最深刻,對方留言表示,看完《咒》後在哭泣,已經好多天都過得很糟糕,天天失眠,覺得自己被詛咒了,詢問柯孟融可不可以告訴他這部電影是假的,「我安慰他說電影是虛構的,enjoy就好,過兩天他還是過得很糟糕,再次要求我告訴他電影是假的,我說我和編劇都還活著啊!放心!你不會被詛咒,很高興你有這樣的體驗。」上映初期也有台灣影迷問柯孟融電影是否為真實,「遇到很多看完片有創傷的人,還是有一些說法去安慰,我希望他們享受這部電影,而不是自己打破第四面牆,身心受到傷害,這也證明電影的互動式設計見效了,才會有那麼多人心裡出現五味雜陳、很奇怪的感受,我想這也是《咒》會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柯孟融從小愛過萬聖節,喜歡玩整人玩具店裡的骷髏,在學校書展購買全套《孫叔叔說鬼故事》系列叢書,他是屬於非常怕鬼卻又愛鬼故事的人,國中一年級前很常跑去跟爸媽睡,「我沒辦法玩雲宵飛車,那種生理的害怕,不過我可以一個人裹著棉被,吹著冷氣,去享受那種心理上的害怕,從小就這樣去品嚐那種恐懼。」讀輔大影像傳播系大一時,柯孟融醉心日本恐怖片,用DV拍了學生作業《鬼印》,還兼演員,在還沒有YouTube的年代,該部短片在網路上爆紅,陸續有一堆業界人士搶著找他當導演,但驚覺他年紀太小作罷,而柯孟融也因此年紀輕輕就入行。
大學一畢業,柯孟融被師兄陳正道找去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絕命派對》,他與團隊以土法煉鋼的拍攝方式,交出台灣首部虐殺類型電影,儘管票房不佳,評價兩極化,柯孟融談笑中帶著堅定的語氣說:「難免有新導演嘗試的感覺,但裡面我們嘗試立下目標,還是做到當時想要做的追求,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後悔拍那部電影。」
柯孟融表示,他自詡為商業類型導演,那時想要做很不一樣的台灣電影,很商業,類型上有一些突破,即便賣得不那麼理想,但在他和監製心中《絕命派對》始終是兩人的第一部作品,「我們是滿意的,有些話想替它說,當時的一些嘗試都會造就我們現在身為創作者,想要拍什麼樣電影的基礎,其實是從那部片開始」,抱著強大的企圖心和野心,柯孟融說,那些很尖銳的稜角磨到今日還在,並沒有被磨成圓,自己才有辦法拍出《咒》。
《咒》是柯孟融另類的中年危機,「學生時期就有人說我會拍鬼片,但在《咒》之前一直沒有執行,那時想要做一個跟其他已經有的鬼片很不一樣恐怖片,也想說要40歲了,還沒有讓圈內人、觀眾知道柯孟融能拍出什麼樣的電影,我也沒機會表現這件事情,所以我決定斷捨離,回過頭來拍一部能告訴觀眾柯孟融是一個怎樣導演的電影。」加上身邊貴人提醒他當導演的初衷,柯孟融笑說:「當導演一定要有很強的使命感,這樣講會不會很噁心,我是真的想要拍一些讓人家可以記住我的電影,可以定義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作者!」
製作《咒》的過程很冒險,一路上冥冥之中有股力量相助,一直有很多的驚喜,柯孟融從不信邪、超級鐵齒轉變為深信不疑,不論是《咒》獲頒優良劇本獎,入選金馬創投、申請輔導金到宣傳都很順利,柯孟融親見電影之神降臨,「原來你只要認真的想要做一部電影,認真的說服編劇、主創團隊、演員,大家都願意相信我們在做一部好電影,同樣相信一件事情、愛護電影時,真的可以很勵志的創造一個又一個令我們驚奇的奇蹟。」
柯孟融透露,《咒》落實的過程到越接近完成時,很明顯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很玄,例如突然有很大隻的野生動物跑到工作室,待了一會又飛走,或是拍攝期遇到下雪,雪就剛好下在拍室外戲那天,給電影很美的雪景,亦或是拍邪教山莊的戲,5位演員拿手持攝影機拍一次,攝影師又拍一次,剪輯時難度就非常高,沒想到,最終造就以假亂真的效果,很多巧合的發生,促使這部電影更臻完美,「通常拍電影會發生的都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但這次你解決完後,居然可以帶來比原本預期還要好的效果,而且每一次都這樣,這是很少見的,但在拍《咒》時一直重複發生。」也如找資金,要有吸引人的企劃打動投資人,但偽紀錄片、沉浸式拍攝手法太新,或啟用素人演員等,都讓投資方有一些遲疑,但這些困難最後都迎刃而解,「困難當中會找到一些養分,這些養分成就後面的結果。」
擁有陽光般笑容的柯孟融,談吐間同時流露一種台式男人味,他說自己真的很怕毛毛蟲,寫《咒》劇本時要找範例,看很多毛毛蟲的影片和照片,「因為毛毛蟲軟軟的,我的焦慮來自於你好像會不小心把牠弄破,這是我的噩夢,但我要拍出來,要跟特效師溝通,那真的是我很害怕的東西」,又如要找一個「不要了解太多,對自己比較好」的邪教,柯孟融蒐集各地不同的神像、宗教素材,「有祭拜腳的,拜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每天都在吸收這些一定做噩夢,也會越來越焦慮」,承認做《咒》的過程中身心有一些疤痕,且影響日常生活,但他刻意不走出來,保持黑暗的心情,沾染負能量的事物,唯有如此才能寫出好的本,「我和編劇日夜顛倒、精神很差,直到電影上映、創作上結束了,才會慢慢脫離那個狀態。」
柯孟融在創作時,掙扎該怎麼拍一部詛咒別人的電影,加入了媽媽跟小孩的元素,讓電影從一封詛咒信變成一封媽媽的遺書,他說在黑暗裡要找到溫暖,而連結光譜兩端的那條線就是人性,而人性才是打動觀眾的關鍵,否則《咒》就只是一部殺人錄影。柯孟融說他最近才知道,男配角高英軒曾跟蔡亘晏說:「導演找妳試鏡,但妳自己考慮清楚,這部電影很恐怖、黑暗又負面,想清楚再來演!」另外,高英軒原本只是朵朵(黃歆庭)的表演指導,柯孟融觀察兩人互動像父女,便決定高英軒演收養朵朵的「啟明爸爸」,柯孟融笑說,當時高英軒一直跟問他是否真的確定要找4、5歲小孩演朵朵?不會有陰影嗎?要不要改成8歲?「高英軒說他不能害小朋友有陰影」,最後海選相中黃歆庭,「搞了半天朵朵都不怕,只怕廟婆,還好我們擔心的事情最後沒有發生。」
柯孟融解析被公認驚嚇場的廟婆橋段,設計靈感是他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好笑的GIF哏圖,該動圖一開始是一個人的背面,結果衝過來是正面,「所以電影裡的廟婆並沒有轉身,如果一格一格看,少了一個轉身的動作」,柯孟融就是要讓觀眾意想不到,連Jump scare(恐怖片慣用的驚嚇手法)都不流於俗套,「拍鬼片最重要的心法,也是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你剪片時要假裝自己沒看過片子,思考怎樣才能嚇到觀眾,要能夠時刻站在觀眾的立場,已經看了好幾百遍,就去洗洗眼睛,參透別人意見再去改,一切都要以觀眾著想。」台灣,甚至亞洲下一位搞鬼大師於焉誕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來自中南美洲的影迷讓柯孟融印象最深刻,對方留言表示,看完《咒》後在哭泣,已經好多天都過得很糟糕,天天失眠,覺得自己被詛咒了,詢問柯孟融可不可以告訴他這部電影是假的,「我安慰他說電影是虛構的,enjoy就好,過兩天他還是過得很糟糕,再次要求我告訴他電影是假的,我說我和編劇都還活著啊!放心!你不會被詛咒,很高興你有這樣的體驗。」上映初期也有台灣影迷問柯孟融電影是否為真實,「遇到很多看完片有創傷的人,還是有一些說法去安慰,我希望他們享受這部電影,而不是自己打破第四面牆,身心受到傷害,這也證明電影的互動式設計見效了,才會有那麼多人心裡出現五味雜陳、很奇怪的感受,我想這也是《咒》會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
柯孟融從小愛過萬聖節,喜歡玩整人玩具店裡的骷髏,在學校書展購買全套《孫叔叔說鬼故事》系列叢書,他是屬於非常怕鬼卻又愛鬼故事的人,國中一年級前很常跑去跟爸媽睡,「我沒辦法玩雲宵飛車,那種生理的害怕,不過我可以一個人裹著棉被,吹著冷氣,去享受那種心理上的害怕,從小就這樣去品嚐那種恐懼。」讀輔大影像傳播系大一時,柯孟融醉心日本恐怖片,用DV拍了學生作業《鬼印》,還兼演員,在還沒有YouTube的年代,該部短片在網路上爆紅,陸續有一堆業界人士搶著找他當導演,但驚覺他年紀太小作罷,而柯孟融也因此年紀輕輕就入行。
大學一畢業,柯孟融被師兄陳正道找去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絕命派對》,他與團隊以土法煉鋼的拍攝方式,交出台灣首部虐殺類型電影,儘管票房不佳,評價兩極化,柯孟融談笑中帶著堅定的語氣說:「難免有新導演嘗試的感覺,但裡面我們嘗試立下目標,還是做到當時想要做的追求,一直到現在我都不後悔拍那部電影。」
柯孟融表示,他自詡為商業類型導演,那時想要做很不一樣的台灣電影,很商業,類型上有一些突破,即便賣得不那麼理想,但在他和監製心中《絕命派對》始終是兩人的第一部作品,「我們是滿意的,有些話想替它說,當時的一些嘗試都會造就我們現在身為創作者,想要拍什麼樣電影的基礎,其實是從那部片開始」,抱著強大的企圖心和野心,柯孟融說,那些很尖銳的稜角磨到今日還在,並沒有被磨成圓,自己才有辦法拍出《咒》。
《咒》是柯孟融另類的中年危機,「學生時期就有人說我會拍鬼片,但在《咒》之前一直沒有執行,那時想要做一個跟其他已經有的鬼片很不一樣恐怖片,也想說要40歲了,還沒有讓圈內人、觀眾知道柯孟融能拍出什麼樣的電影,我也沒機會表現這件事情,所以我決定斷捨離,回過頭來拍一部能告訴觀眾柯孟融是一個怎樣導演的電影。」加上身邊貴人提醒他當導演的初衷,柯孟融笑說:「當導演一定要有很強的使命感,這樣講會不會很噁心,我是真的想要拍一些讓人家可以記住我的電影,可以定義自己是誰、是什麼樣的作者!」
製作《咒》的過程很冒險,一路上冥冥之中有股力量相助,一直有很多的驚喜,柯孟融從不信邪、超級鐵齒轉變為深信不疑,不論是《咒》獲頒優良劇本獎,入選金馬創投、申請輔導金到宣傳都很順利,柯孟融親見電影之神降臨,「原來你只要認真的想要做一部電影,認真的說服編劇、主創團隊、演員,大家都願意相信我們在做一部好電影,同樣相信一件事情、愛護電影時,真的可以很勵志的創造一個又一個令我們驚奇的奇蹟。」
柯孟融透露,《咒》落實的過程到越接近完成時,很明顯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很玄,例如突然有很大隻的野生動物跑到工作室,待了一會又飛走,或是拍攝期遇到下雪,雪就剛好下在拍室外戲那天,給電影很美的雪景,亦或是拍邪教山莊的戲,5位演員拿手持攝影機拍一次,攝影師又拍一次,剪輯時難度就非常高,沒想到,最終造就以假亂真的效果,很多巧合的發生,促使這部電影更臻完美,「通常拍電影會發生的都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但這次你解決完後,居然可以帶來比原本預期還要好的效果,而且每一次都這樣,這是很少見的,但在拍《咒》時一直重複發生。」也如找資金,要有吸引人的企劃打動投資人,但偽紀錄片、沉浸式拍攝手法太新,或啟用素人演員等,都讓投資方有一些遲疑,但這些困難最後都迎刃而解,「困難當中會找到一些養分,這些養分成就後面的結果。」
擁有陽光般笑容的柯孟融,談吐間同時流露一種台式男人味,他說自己真的很怕毛毛蟲,寫《咒》劇本時要找範例,看很多毛毛蟲的影片和照片,「因為毛毛蟲軟軟的,我的焦慮來自於你好像會不小心把牠弄破,這是我的噩夢,但我要拍出來,要跟特效師溝通,那真的是我很害怕的東西」,又如要找一個「不要了解太多,對自己比較好」的邪教,柯孟融蒐集各地不同的神像、宗教素材,「有祭拜腳的,拜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每天都在吸收這些一定做噩夢,也會越來越焦慮」,承認做《咒》的過程中身心有一些疤痕,且影響日常生活,但他刻意不走出來,保持黑暗的心情,沾染負能量的事物,唯有如此才能寫出好的本,「我和編劇日夜顛倒、精神很差,直到電影上映、創作上結束了,才會慢慢脫離那個狀態。」
柯孟融在創作時,掙扎該怎麼拍一部詛咒別人的電影,加入了媽媽跟小孩的元素,讓電影從一封詛咒信變成一封媽媽的遺書,他說在黑暗裡要找到溫暖,而連結光譜兩端的那條線就是人性,而人性才是打動觀眾的關鍵,否則《咒》就只是一部殺人錄影。柯孟融說他最近才知道,男配角高英軒曾跟蔡亘晏說:「導演找妳試鏡,但妳自己考慮清楚,這部電影很恐怖、黑暗又負面,想清楚再來演!」另外,高英軒原本只是朵朵(黃歆庭)的表演指導,柯孟融觀察兩人互動像父女,便決定高英軒演收養朵朵的「啟明爸爸」,柯孟融笑說,當時高英軒一直跟問他是否真的確定要找4、5歲小孩演朵朵?不會有陰影嗎?要不要改成8歲?「高英軒說他不能害小朋友有陰影」,最後海選相中黃歆庭,「搞了半天朵朵都不怕,只怕廟婆,還好我們擔心的事情最後沒有發生。」
柯孟融解析被公認驚嚇場的廟婆橋段,設計靈感是他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好笑的GIF哏圖,該動圖一開始是一個人的背面,結果衝過來是正面,「所以電影裡的廟婆並沒有轉身,如果一格一格看,少了一個轉身的動作」,柯孟融就是要讓觀眾意想不到,連Jump scare(恐怖片慣用的驚嚇手法)都不流於俗套,「拍鬼片最重要的心法,也是最好玩的地方就是你剪片時要假裝自己沒看過片子,思考怎樣才能嚇到觀眾,要能夠時刻站在觀眾的立場,已經看了好幾百遍,就去洗洗眼睛,參透別人意見再去改,一切都要以觀眾著想。」台灣,甚至亞洲下一位搞鬼大師於焉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