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優於預期,市場一片歡聲雷動,甚至傳出聯準會(Fed)今年12月將放緩升息步調,對此,台經院院長張建一卻表示,「通膨不可能降這麼快」,認為Fed仍會按照既定動作持續升息,恐不像市場預估的那樣樂觀。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解釋台灣受美國通膨衝擊的概況,因通膨改變美國民眾消費順序,台灣製造的「非必需消費品」如手機、筆電等需求被暫緩,導致廠商賣不動,庫存一直提高,「當地物價下跌,民眾恢復購買行動時,才是需求回升的時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昨(10)日公布10月CPI年增率7.7%,低於市場預期的8%,股市一片狂歡,道瓊指數暴漲1200點,科技股巨擘更是漲勢凌厲,張建一表示數據比預期好,「但真的可以持續下去嗎?大家還要持續觀察」,回顧過去美國升息對抗通膨的經驗,1980年代美國通膨脹率最高曾飆到14.6%,當時利率曾升至20%,且長期維持在16%,最終才順利把通膨降下來。

未來美國是否會將利率升到比通貨膨脹率還高,也就是「實質利率」轉正,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強調「通膨不可能降這麼快」,因為供應鏈問題很大,未來兩年全球經濟恐持續低度成長,甚至會有衰退的疑慮,「目前看來通膨依然是最大的隱憂。」

面對市場一片樂觀,張建一抱持質疑態度,如今更傳出Fed將在今年12月放緩升息步調,他卻認為,Fed仍會按照既定動作持續升息,恐不像市場預估那麼樂觀。

他說,這幾年的景氣絕對無法與過去金融風暴、歐債危機相題並論,「那些都是錢可以解決的,但現在很多問題是錢無法解決」,很多問題像是地緣政治風險會慢慢浮現,台灣無法改變地緣政治,但在某些產業中,多少仍可發揮影響力。

孫明德也指出,目前通膨率其實還是相當高,他比喻此次CPI數據低於預期像是人發燒從42度降至39度,「其實還沒退燒」。

不過,孫明德提到,許多人疑惑「為什麼美國不斷大幅升息,物價仍然壓不下去?」他表示,美國物價上漲的原因,存在著供給面及內需因素,其中,供給面因素包含進口食物及能源價格上漲,「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升息升到4、5%,大家覺得差不多了」,因為聯準會真正能解決的問題,是服務價格上漲的問題,「進口物價、供給面的問題,不太可能用升息來解決」,台灣央行的報告中也曾提及,物價上漲有部分因素與升息無關。

若要論美國通膨衝擊對台影響有多大,先要看通膨如何影響美國人的生活,孫明德說明,美國家庭一年的平均支出大約是6萬1334美元,折合台幣180萬,每個月15萬,以最新CPI數據7.7%來算,平均每個月要多出1萬2千元的支出,

他進一步解釋,美國的通膨改變民眾消費順序,台灣製造的「非必需消費品」如手機、筆電等需求被暫緩,導致廠商賣不動,庫存一直高,「歸根究底,當物價下跌,民眾購買力提升或恢復購買行動時,才是需求回升的時候。」